首页期刊导航|作物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杂志
作物杂志

姚杰

双月刊

1001-7283

zwzz304@mail.caas.net.cn

010-82108790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内

作物杂志/Journ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办的农作物综合性技术类期刊,于1985年创刊,刊名由方毅题字。该刊自创刊以来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传播着作物科学知识,及时报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物。本刊融技术性、学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者对象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及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2个糯高粱亲本的主要性状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

    孙远涛龙文靖刘天朋赵甘霖...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配合力和遗传力高的糯高粱亲本,提升糯高粱选育效率,以6个糯高粱恢复系和6个不育系为材料,按6x6不完全双列杂交(NC Ⅱ)试验设计组配36个杂交组合,对株高、穗长和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淀粉、蛋白质、脂肪、单宁含量4个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除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外,其余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脂肪和单宁等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高于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12个性状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效应的共同影响.单宁、株高、脂肪、蛋白质、穗柄长和穗长等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更易稳定遗传,可在早世代进行选择;其余性状狭义遗传力偏低,宜在晚世代选择.不育系54A在产量、千粒重、株高等多个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较高;恢复系21R在产量、穗长、穗柄长等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较高,恢复系272R在株高、一级枝梗数等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组合1609A/F235R、54A/7R、42A/F235R是产量、单宁等性状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性状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但线性拟合程度偏低;穗柄长、淀粉、脂肪、一级枝梗数、蛋白质等性状与单宁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穗柄长、一级枝梗数与单宁含量线性拟合度较高.54A、21R、272R等亲本在育种实践中具备较好的应用价值.

    糯高粱农艺性状配合力相关性

    低温胁迫对不同耐冷性糜子品种苗期耐冷性的影响

    董扬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萌芽期高度耐冷资源巴盟黑糜子和高度冷敏感资源PAN21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土培法,对比研究了苗期低温胁迫对不同耐冷糜子品种生长指标的影响及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巴盟黑糜子死苗率为8.9%,为强耐冷糜子;PAN21的死苗率为80.3%,为极不耐冷糜子,与其在萌芽期耐冷性强弱分类结果一致;低温胁迫对糜子地上部分生长量的影响显著小于地下部分;低温胁迫下糜子苗期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和H2O2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叶绿素含量降低,且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活性氧水平,减轻低温对生物膜的伤害.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的运行效率是衡量糜子耐性强弱的重要生理指标.

    糜子耐冷性低温胁迫生长指标生理指标

    新疆糜子地方种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张东杰张喆钧阿依丁库力·沙黑多拉桑塔那提·阿斯卡尔...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2个糜子地方种紫秆侧穗(TKS)和黄秆密穗(HP)进行正反交,分析子二代(F2)茎叶颜色和穗型的分离情况,并对株高、主茎节数、穗长等共7个农艺性状作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F2中,TKSxHP(TH)和HP×TKS(HT)群体均出现了茎叶颜色和穗型分离现象;HT群体中茎叶的紫黄颜色分离比例约为15∶1,表明紫色对黄色呈显性,紫色由多基因控制.TH群体中茎叶的紫黄颜色分离比约为1∶1,表明紫色受多基因控制.2个群体中穗型比例均约为15∶1,表明穗型受多基因控制.F2中,2个群体穗重均高于亲本范围,HT群体穗长高于亲本范围,株高低于亲本范围,存在超亲分离现象.F2中穗型和茎叶颜色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中亲优势分析表明,TH比HT群体中亲优势明显;相关性分析中,2个群体均表现出穗型与茎叶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性状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糜子农艺性状茎叶颜色穗型超亲分离中亲优势遗传规律

    不同耕种模式对玉米叶片生理及结构的影响

    程生煜杨彩红崔文强姜晓敏...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河西灌溉农业区耕种模式对玉米叶片生理及结构的影响,设置免耕留茬(NT)与传统耕作(CT)2种耕作方式,小麦间作玉米(W/M)、小麦收后播种冬油菜玉米轮作(W-G→M)、小麦玉米轮作(W→M)3种种植模式,研究6个不同处理玉米叶片生理、结构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NT模式下玉米可溶性糖含量有3个时期高于CT模式.灌浆期CT(W-G→M)与CT(W→M)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不同耕作处理的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但不同耕作处理峰值出现时期有所不同.不同耕作处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呈先增后减趋势.成熟期W/M模式叶片比叶重(SLW)较W-G→M和W→M模式分别高23.75%和19.87%,NT(W/M)处理较其他处理高13.17%~39.66%.NT处理玉米叶片线粒体长轴近乎平行,内外膜和嵴清晰可见,而CT处理线粒体呈长条形且排列无序,弯曲盘旋于细胞内,多数呈堆积状存在于细胞内的一角,内外膜比较模糊.W/M模式中,NT小麦产量较CT高8.17%,NT玉米较CT平均增产13.91%,W/M模式玉米产量增幅最大.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可提高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与SLW,增加叶片叶绿体数量,间作可减少叶片MDA含量,缓解叶片衰老.免耕玉米单株粒重、百粒重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9.24%和9.40%,产量较传统耕作高13.91%.单株粒重、百粒重和玉米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种植模式下,由于播种密度不同,小麦、玉米产量均低于轮作模式.麦玉间作土地当量比达到1.30~1.36.因此,玉米免耕间作模式是比较适合绿洲灌区推广应用的一种耕种模式.

    玉米耕种模式叶片生理微结构产量

    红壤旱地油菜—芝麻轮作下油菜控释氮肥施用效果及其后效

    吕伟生王馨悦陈明邓雪云...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菜—芝麻轮作是南方红壤旱地主要的轮作模式,但其氮肥利用率较低.2019-2020年在典型的红壤旱地(江西进贤)开展田间试验,探究油菜—芝麻轮作模式下油菜专用控释氮肥施用效果及后效.结果表明,油菜专用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能够保证全生育期氮素供应,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可以达到甚至优于普通氮肥分次施用的效果.相比普通氮肥分次施用处理,油菜专用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处理的油菜成熟期生物量、各部位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有增加趋势,且显著提高了油菜收获后土壤耕层硝态氮、总无机氮含量及残留氮和累积氮利用率,对后茬芝麻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能够在降低施肥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周年经济效益.在油菜季一次性基施专用控释氮肥和分次施普通氮肥处理下,芝麻季的氮肥用量可在现有的基础上分别减少22.4和10.2Nkg/hm2.因此,建议在红壤旱地油菜-芝麻轮作模式下,一次性施用油菜专用控释氮肥,芝麻季则应在兼顾前茬油菜氮肥后效的基础上减施氮肥.

    红壤旱地油菜-芝麻轮作控释氮肥氮肥利用率氮肥后效经济效益

    坡耕地垄侧栽培对玉米生理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斐边少锋徐晨赵洪祥...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垄侧栽培是我国东北山区推广应用多年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式,为明确其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特性、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机理,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坡耕地进行了 2年大田垄侧栽培模式(T1)和传统栽培模式(CK)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在抽雄期(V12)和吐丝期(VT)可显著提高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T1处理在拔节期(V8)对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有显著负影响,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没有显著影响.在V12和VT期,垄侧栽培对碳代谢酶、氮代谢酶及叶片保护酶均没有显著影响.在V8和V12期,垄侧栽培在干物质积累方面没有明显影响,但在VT期,T1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CK.T1处理在V8期对根系伤流有显著负影响,但在V12和VT期有显著正影响.T1处理对叶面积没有显著影响,可降低株高和穗位,增加玉米穗粒数、百粒重,提高玉米产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坡耕地垄侧栽培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生理特性有重要影响,可提高玉米产量.

    玉米生理特性垄侧栽培坡耕地生长发育

    土壤改良剂对低湖冷浸田土壤特性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汪本福余振渊宋平原张作林...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湖冷浸田具有土壤通气透水性差、土壤还原性强、有效养分缺乏等特点.以湖北省典型潜育型低湖冷浸田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特性、水稻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CK)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T1处理)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使产量提高16.76%;显著促进了水稻根系生长发育,总根长增加14.0%,根鲜重增加27.1%,根干重增加28.5%,根体积增加21.5%;并有效降低了冷浸田还原性,增强土壤氧化特性,氧化还原电位提高16.3%,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降低1.86 cmol/kg,活性还原物质降低2.19cmol/kg;还可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 11.0%、28.5%和39.2%.化肥减量20%配施土壤调理剂(T2处理)后,水稻减产4.98%,但未达显著水平,总根长增加5.0%,根鲜重增加9.3%,根干重增加18.6%,根体积增加8.3%;并使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降低1.95 cmol/kg,活性还原物质降低2.24 cmol/kg,氧化还原电位提高13.9%,亦降低了土壤还原性.综上,施用土壤改良剂可减轻低湖冷浸田还原性,提高土壤氧化特性,改善根系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有效养分供应,增产效果显著.

    水稻土壤改良剂冷浸田氧化还原电位土壤理化性状产量

    不同水分处理下施用立收谷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庞敏眩王瀚李志涛史宁帆...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立收谷对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下不同贮藏期马铃薯品质的影响,选用3个抗旱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采用盆栽控水法进行干旱胁迫.种植后50d时进行干旱处理,于收获前10d施用立收谷后进行测产.在25 ℃环境中贮藏,于0、30和60 d时测块茎产量及各营养品质、薯皮厚度及块茎硬度.结果表明,除品种陇薯6号在正常灌溉下施用立收谷后对产量有显著提升外,其他品种产量均无显著变化.但施用立收谷对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块茎硬度和薯皮厚度均有显著提高,这对减轻机械化收获马铃薯和运输贮藏过程中产生的块茎物理损伤起重要作用.对所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起主要作用的有3种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544%,贡献最大的因子为块茎硬度、蛋白质、钙.且耐旱中间型陇薯6号综合评价最高,敏感型大西洋最低,说明立收谷对陇薯6号品质影响最大.

    马铃薯块茎干旱胁迫立收谷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

    盐胁迫对燕麦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峰高宏云张翀张宝英...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耐盐燕麦品种张燕7号(A)和盐敏感品种坝莜18号(B)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盐胁迫处理(对照0.0%、0.2%、0.4%和0.6%)对燕麦生长、光合生理特性及籽粒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增加,品种A和B出苗率、株高、单株干重、单株鲜重和叶片含水量都显著降低;在0.2%盐浓度下,2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在0.4%盐浓度处理下相对叶绿素含量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在0.6%浓度盐处理下气孔限制值达到最高峰,品种A较B高.盐浓度分别在0.6%和0.4%时,品种A和B籽粒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达到最高水平.盐浓度0.6%时,2个品种籽粒的抗氧化能力达到最高.综上所述,盐胁迫会影响植株的生长,降低光合指标,提高燕麦的酶活性、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且盐胁迫对盐敏感品种坝莜18号的抑制作用大于耐盐品种张燕7号.

    燕麦盐胁迫光合作用抗氧化剂酚类生理特性

    硅藻土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曾茜倩张振远马秀娥方映涵...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硅藻土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湖北荆州设置了单施硅藻土(Si)、单施氮肥(N)、硅藻土与氮肥配施(N+Si)试验,以不施加硅藻土和氮肥作对照(CK),测定分析了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与CK相比,Si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与N处理相比,N+Si处理能显著提高39.26%(2021年)和19.80%(2022年)的水稻产量.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N+Si处理对产量的提升主要在于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此外,与CK相比,Si、N和N+Si处理均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依次为N+Si>N>Si>CK.与N处理相比,N+Si处理显著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但显著降低氮素收获指数.综上所述,硅藻土配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是一种有利于江汉平原地区水稻生产节氮高效的施肥方式.

    水稻硅藻土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