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思想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高建

季刊

1674-8662

zzsxszz@163.com

022-23766325

300387

天津师范大学兴文楼B306室

政治思想史/Jour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中学(初三为主)各科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探索检测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手段和方法,促进中学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概念史与社会史

    赖因哈特·科泽勒克罗宇维
    1-19页

    对《历史性基础概念》评论的回应

    赖因哈特·科泽勒克战泓杰罗宇维
    20-30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逻辑方法

    孙晓春常永强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每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学说都是循着一定的逻辑建构起来的.逻辑分析方法的主要功用在于破解思想家的逻辑前提,解析思想家的推理过程.逻辑分析方法有助于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逻辑分析应该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概念做起,复原思想家的逻辑框架则是逻辑分析的关键环节,同时研究者对社会政治生活也要有自己的理解.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既要弄清古代思想家说了些什么,也要清晰地告诉人们我们在说什么.

    中国政治思想逻辑逻辑分析方法

    大同说下存伦何以可能?——康有为三世说下的人伦观申论

    刘斌
    4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有为改造了董仲舒、何休、郑玄等汉儒的三世说和人伦观.汉儒认为三世皆五伦俱全,而康有为认为据乱世、升平世五伦俱全,太平世无人伦.终极的太平世之前有无量的升平世,且二者之间有质的区别.康有为的人为天生说和性善说是其大同说的理论基础,二说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大同只能存在于观念中,现实世界永恒地处于升平世,那么升平世中的人伦也将永恒地存在.通过这种曲形路线,康有为的大同说为保存人伦提供了可能,重新确立了孔子之法为万世法.

    大同说人伦观三世说康有为

    列斐伏尔"十七年"译介史:回顾与反思

    孔维恒黄铄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十七年"间(1949-1966)对列斐伏尔的译介,带有显著的选择性,重视其美学、哲学(尤其是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而忽视其"日常生活批判"学说.这类译介之不足,也体现在依赖苏联文献和观点、法文资料和翻译人才不够、内部发行受众较少、"反动"政治言论难以刊发,等等.与此同时,还缺乏原创的评论与批判,原因是学者们或者不能阅读原著,或者难以接触稀缺的学术情报,或者不会、不敢、不愿参与"反修"争论,而"中苏论战"也使得列斐伏尔遭到冷落.

    列斐伏尔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译刊内部发行

    何谓共和国?——詹姆斯·哈林顿与现代共和国的形塑

    左敏李冠杰
    7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哈林顿的研究常重视其政府原则,而轻视其共和国模型.哈林顿的共和国模型形成于17世纪50年代英国的政治语境中,是对"什么是共和国"问题的回应.哈林顿通过回应此问题,对近代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证明了法治共和国的存在;赋予"平等""民主"以正面含义,使之与共和国和政治稳定建立正向关联;将共和国与代议制结合,构想了适应大型民族国家的代议制共和国,摆脱了直接民主与小国寡民的束缚,使共和国在现代社会的建立首次具有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并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思想和实践.

    詹姆斯·哈林顿共和主义法治共和国代议制

    亚当·斯密论"国家的智慧"

    张江伟
    9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自然自由体系,斯密为政治行动划定了恰当的范围.在他看来,理解以及在历史中维系 自然自由体系,进而弥补其相应的不足与缺陷都需要政治智慧和积极政治行动的卷入.换言之,在"看不见的手"这一路径之外,他也支持更为传统的通过政治实现公共利益的路径,也就是尊重社会逻辑的"国家的智慧"的作用.此外,尽管不像之前的思想家那样关注主权问题,斯密也为一般性的制度改革留出了空间,给出了实践和伦理上的标准.

    亚当·斯密国家建设"看不见的手""国家的智慧"

    "相似与相非":卢梭与斯密的商业社会观

    张正萍
    11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什特万·洪特的遗著《商业社会中的政治:让-雅克·卢梭和亚当·斯密》自2015年出版后便获得了英语学界的深入讨论.这部讲稿在"商业的社会性""政府的历史""政治经济学"三大主题下比较了卢梭和斯密的商业社会观,表明斯密与卢梭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具有亲近性.洪特关切的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的政治和经济策略及其影响;其论断可以商榷,但其关切点值得深思.

    让-雅克·卢梭亚当·斯密商业社会观伊什特万·洪特

    亚当·斯密、哈耶克与英国普通法的演进

    朱华辉
    12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 自由被视作政治中道与渐进主义的典范,这尤其体现为其不可追溯的普通法传统与宪制的连续性.哈耶克就曾视英国历史为一种自发秩序,并认为苏格兰启蒙运动发扬了这一辉格史学精神.然而,作为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亚当·斯密实际上反驳了哈耶克继受的辉格史学.斯密认为普通法并非习俗的自发产物,而是诺曼征服后秩序重组的革命性成果;为普通法律师所敌视的衡平法庭则是不可或缺的外部补足.斯密对普通法与英国历史的理解展现了其"怀疑主义辉格派"的形象.

    亚当·斯密哈耶克《法理学讲义》普通法王权

    公民友谊如何证成公共理性?——基于罗尔斯公民身份理念的再考察

    杜笑文
    150-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罗尔斯对公共理性最后的解释中,他指出该理念的作用是把政治关系确定为一种公民友谊.在此背景下,最近一些学者进一步阐发了该想法,并主张公民友谊是公共理性的规范基础.然而,此观点面临"无效证成"的指控,因为公民友谊同时也能为非公共理性社会提供证成.对此,依据罗尔斯的公民身份理念,公民友谊的核心应当是信任的纽带.维系这种相互信任要求公民共享关于合理理由的评估标准,以确保他们的观点具有可及性,而公共理性本质上就是这种可共享的评估标准.这种基于公民身份理念的再考察能够回应"无效证成"的指控.

    罗尔斯公共理性公民友谊规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