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兴通讯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兴通讯技术
中兴通讯技术

谢大雄

双月刊

1009-6868

magazine@zte.com.cn

0551-65533356

230061

合肥市金寨路329号凯旋大厦1201室

中兴通讯技术/Journal ZTE Technology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为学术性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通信类专业刊物,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1995年创刊。杂志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刊。杂志为大16开本,用纸讲究,装帧精良,封面、封底都作哑光塑封处理,内文彩色印刷,每期发行量为15000份。   杂志力求“新、专、融、实”的办刊特色,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目前,《中兴通讯技术》的发行面覆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合网络通信、中国广电、中国卫通等各大运营商,军队、煤炭、石油、电力等专网部门以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电信制造商、新闻媒体、行业主管机构等领域。  杂志通过介绍、探讨通信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传播电信知识,交流推广新业务、新经验,报道通信行业各类信息以加强通信界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展现国内外通信领域发展动态,促进通信领域科研、生产、教学、市场之间的有效联合,发掘和培养技术人才,为振兴民族通信产业做出贡献。  杂志编委会现有编委55人,编委会主任钟义信为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侯为贵为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副主任陈锡生为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教授、知名交换技术专家,编委均为通信领域各专业的著名专家。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以中兴通讯强大的经济、技术与产业化平台为支撑,以中兴通讯的品牌形象与业界知名专家把握的最新通信技术为牵引,以中兴通讯遍布国际120多个国家和国内60余个营销服务网络为延伸,将杂志直达目标客户群。杂志这种企业化运作模式有力地密切了读者、作者及客户间关系,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热切希望与业界朋友一起,共同促进民族信息产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媒融合专题导读

    谢大雄丁文华
    1-2页

    元宇宙初探:概念内涵、技术体系及发展建议

    冯大权张胜利吕星月王振中...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空间不再仅仅局限于现实物理世界,以数字内容、数据算法构成的数字虚拟空间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Metaverse(元宇宙)"被认为是未来虚实相融的终极形态,但由于概念转译问题以及缺乏广泛的学术共识,目前"元宇宙"依然是众说纷纭的状态,公众对这一概念难以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基于此,通过梳理数字生成技术的发展进程,从中国数字化进程和国情出发提出"复合宇宙"概念,从而促进相关部门、从业者、用户更好地理解这一新兴技术,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在阐述复合宇宙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元宇宙的必备要素、技术支撑、应用场景这3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分析。最后,对元宇宙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包括技术突破、规则制定、产业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

    元宇宙复合宇宙技术体系发展建议

    面向边缘智能的通信计算一体化研究

    江炳青杜军王劲涛牟林...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数据聚合效率,空中计算技术通过利用无线信道波形叠加特性允许模型更新信息在空中"一次性"完成聚合,实现通信网与算力网的"网媒融合"。然而在这过程中,信道衰落和噪声可能会带来聚合失真。此外,更新数据的质量以及边缘设备的传输能耗也可能影响模型聚合以及收敛效率。为此提出了基于空中计算的联邦学习系统,并针对其存在的信道干扰、高效数据传输和数据失真问题建立动态设备调度机制,在满足接收端信噪比条件下选择适当数量质量较高的设备参与模型训练。该机制利用梯度重要性、信道条件和传输能耗衡量设备质量并保留累积未被选择设备的梯度以加速收敛。基于李雅普诺夫优化理论进行问题建模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具有较高训练精度和较快收敛速度,同时针对不同噪声功率具有一定鲁棒性。

    空中计算联邦学习设备调度设备质量鲁棒性

    语义编码与经典信道编码融合研究

    向际鹰段向阳冯雨龙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的语义通信研究尚未阐明语义编码与经典信道编码之间的关系、语义编码在现有通信框架中的可行性,以及影响语义编码的关键因素等。对基于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语义通信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语义编码与经典信道编码的融合实验,展示了语义编码的潜在优势,探索了语义编码与经典信道编码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后续将语义通信应用于经典通信框架的基础方法。

    人工智能语义通信经典信道编码联合信源信道编码融合实验

    人工智能驱动的跨模态语义通信系统

    廖俊淇魏昕周亮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述了跨模态语义通信的相关研究背景,具体包括语义通信面临的两大挑战、跨模态通信的核心思想,以及跨模态语义通信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研究空白。针对跨模态语义通信尚存在的研究空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提出跨模态语义通信系统架构,详细介绍了跨模态语义通信的核心思想、关键技术,以及实践落地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探讨了跨模态语义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以及存在的挑战。

    跨模态语义通信人工智能语义关联语义知识库

    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

    邵宏谢大雄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用于智能制造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提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主动感知环境、自主学习和自主决策来执行拟人化任务,其"大脑"是以强化学习为核心的智能体,感知部分具有双目视觉、空间六维力感知和本体状态感知等多模态感知能力;通过"感知-行动"反馈环,构建了一个控制周期为1 ms的机器人实时控制系统。在中兴通讯的5G智能制造工厂中部署了具身智能机器人进行实际生产,用来取代工人插拔5G小站产品的RJ45插头和光模块。实践表明,具身智能可打通全自动化生产线的最后断点,是一项在智能制造中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机器人技术。

    具身智能强化学习机器人多模态感知

    用于混合现实的三维场景生成技术

    江海燕东野啸诺王涌天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混合现实系统中,三维场景作为虚拟空间的关键构成要素,其高效生成方法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辅助内容生成技术的发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综述性的归纳与总结了近年来三维场景生成的各项技术方法,以及混合现实场景下三维场景生成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三维场景生成混合现实人工智能

    基于流式路径追踪的实时真实感渲染技术

    王宸过洁郭延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图形处理器(GPU)的线程调度和内存访问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式路径追踪的实时真实感渲染方案。它将传统的路径追踪算法分解成多个独立的逻辑模块,使得算法的实现更加贴合GPU硬件的调度模式,并且使用数组结构体(SoA)风格的内存布局重新排列数据,使得算法在GPU中运行可以减少对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的访问次数,从而提升算法的运行性能。该方案对GPU友好,相比于无优化的路径追踪算法,在GPU中的运行时间降低了83%~88%。

    实时真实感渲染路径追踪GPU友好流式SoA

    基于深度生成模型的视觉模式表示与编码

    郭怡琳常建慧黄成马思伟...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为早期智能编码方法的性能受限于手工设计的方案,当前基于神经网络的编码方法可解释性不足,不利于后续面向人机视觉的分析与交互。受生成模型的启发,生成式编码方法通过构建生成模型来实现图像和视频的压缩和合成,获得可解释的紧凑视觉表示并生成符合图像先验分布的高视觉质量内容。其中概念图像编码与概念视频编码利用生成模型强大的样本生成能力与紧凑层次视觉表示模型,实现了编码性能更优的图像与视频编码;跨模态语义编码对图像与文本域进行跨模态转换与编码,保持可解释的同时实现上千倍的超高压缩比与令人满意的重构结果。

    智能视频编码生成式编码跨模态压缩概念编码

    从2B到4B——电信行业与垂直行业的供需协同倍增发展

    钟章队官科丁建文陈姝...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加快5G/6G建设,需将发力点由"面向企业"的2B(To Business)向"为了企业"的4B(For Business)转变。从2B到4B,是从供给侧主导向需求侧主导的转变,是从"供给外生赋能"向"供需内生协同"本质的转变。发展5G/6G公专网,需要树立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理解目标企业的核心诉求,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应由垂直行业主导公专网应用的标准制定与生态建设,设计可复制、可定义的商业模式,从顶层设计开始,将数字技术融入到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之中,实现5G/6G公专网发展从2B到4B的转变,创造电信行业与垂直行业供需协同、价值倍增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G6G2B4B垂直行业公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