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李景源

月刊

1000-0216

010-6513795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文明核心智慧的现代更新——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钟君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通过"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中的"中""合""仁""公""和""革""礼"等核心智慧,并实现其现代更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经由"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由此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涵育中国式现代化、克服西方现代化文明陷阱提供了深邃的思想智慧和强大的文明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两个结合现代更新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陈卫平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民主主义论》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确立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相统一的理论品格,具有构建不同于当时苏联教科书的新形态理论的意蕴;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体现了与中国哲学精华的有机结合,是对墨子和孔子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运用辩证逻辑的思想方法,是继《资本论》之后运用辩证逻辑的典范;谱写了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总结篇章,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基本观点,阐明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样子"是什么;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贯彻于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培养锤炼,塑造了区别其他政党的人格形象.

    《新民主主义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无形经济:一个值得深究的经济哲学问题

    张雄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数字智能化时代的无形经济崛起,表明人类心智的提升.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物质资源拉动,转变为精神和物质资源双向拉动.经济活动离传统的物品经济、实物经济、物质经济愈来愈远,离创意经济、意识经济、视觉经济愈来愈近.显然,大量哲学问题沉浸式嵌入经济领域,催生了经济学与哲学的关联性沉思,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无形经济带来的经济世界观定位问题不容忽视.秉持"思中无物"经济理念,就会产生经济虚无性、经济单纯的意志论背书、经济的纯文学叙事幻象,世俗之城将会变成观念梦呓的乌托邦之城;秉持"思中必有物"的经济世界观,就会坚定持有"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辩证综合发展"的技术总方针、总路线,经济发展将会走向健康、稳定和丰裕.经济抽象和工具理性的智能化,加强了意识对物质商品的嵌入,赋予商品新的内涵,无形经济凸显的意识能动性原理值得新解.

    无形经济非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世界观意识能动性

    论作为科学建构逻辑的《资本论》辩证法

    王南湜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探讨的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逻辑,其研究对象便只能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整体或总体,而与现代经济学各自局限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总体的某一局部或层面是全然不同的,因而必然要有一种既不同于现代经济学又不同于黑格尔哲学的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把握有机整体的辩证方法.《资本论》所创造的这一建构科学体系的辩证法,不同于现代经济学,它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生命有机体是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的;不同于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思辨体系,它是将这一有机整体从"空间性"向度和"时间性"向度切分为不同层面,将有机体内含的矛盾置于"系统"与"环境"之间,从而既借助于这一矛盾关系推动系统辩证发展,又避免了"系统"内部的矛盾.在此意义上,《资本论》的辩证法或可称之为"系统-环境"辩证法.

    辩证法有机体矛盾分层系统-环境

    辩证法对象的嬗变: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陈士聪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把辩证法的对象定义为超验领域中的理念,认为人类理性通过辩证法的演绎所获得的理念不是真理而是幻相.康德通过幻相的辩证法证明,理性运用知性范畴不能把握理念,从而导致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黑格尔认为作为辩证法对象的理念是一切领域中的最高真理,但理念并不是理性进行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在自为的存在.黑格尔通过理念的辩证法演绎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统一"和解"了社会内部矛盾.马克思否定了神秘的理念,认为辩证法的对象是人类通过实践实现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使得马克思辩证法超越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和解"特质,彻底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辨析辩证法的对象,有助于我们把握从康德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到马克思辩证法的逻辑嬗变.

    辩证法康德黑格尔马克思

    什么是存在?——再论《兰亭序》的经典化

    陈少明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书法名帖《兰亭序》经典化历程的分析,探讨"存在"一词的使用方式及其所运用的意义,从一种独特的艺术史现象中提取出一个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论题.作者从"存在"的常规用法中区分出三种具体的存在类型(物理、意识与信息),并以之为概念框架,分诞生、隐没、重现、经典和遗产诸环节,描述《兰亭序》经典化过程所经历的存在变化,努力刻画事物的各种存在特征,较普遍者如物品与事件,存在与存在感,事件、运动与传统,存在与身份,以及次一级的如文与字、笔迹与人格、原作与衍生品等等.论文致力于呈现《兰亭序》存在状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并揭示考察具体存在(动词)对理解抽象存在(名词)的重要性,从而打开面对形而上学的另一扇思想窗口.

    《兰亭序》书法经典存在形而上学

    关联思维与时令月令系统探论

    丁四新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证世界和谐与万物生成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目的.关联思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思维本质.所谓关联思维,指通过对偶、象征、隐喻、类比或类联、感应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战国中晚期,阴阳关联思维和五行关联思维成为主要模式.关联思维产生很早,且模式多种多样,它是由盖天说的宇宙观所决定的.狭义的阴阳五行关联思维模式的形成不晚于战国中期.时令说和月令说都建立在阴阳五行关联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其代表作分别为《管子·四时》和《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时令说和月令说都建构了一幅宏大的世界图景,后者尤为繁复.就目的来看,这两种学说均以天人和谐及万物和生为指向,其基本动机在于告诫人君"务时寄政",以配合万物的"和生".除了关联思维,阴阳五行学说还包括系统思维.作为思维方式和哲学观,阴阳五行学说在当代仍深具理论价值.

    关联思维阴阳五行思维时令月令世界图景

    关怀伦理视角下的《孟子》"孺子入井"章诠释

    李明书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孺子入井"一章的内容涉及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历来的诠释非常丰富.这一章以"四端"中的"恻隐之心"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也是君王可以有效治理天下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传统注解多将四端解释为情感的表现,但当代引入西方伦理学探讨儒家伦理之后,则产生了不同视角的诠释,如义务论、美德论、角色伦理学、示范伦理学、关怀伦理学等各种理论均曾以各自的视角解释这一章的意义,而其中只有关怀伦理学是以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行为的根源,与恻隐之心的文本脉络以及历代注解最为接近.从中西比较哲学的发展脉络而言,关怀伦理学的视角可较为完整且融贯地诠释《孟子》"孺子入井"章.

    《孟子》孺子入井恻隐之心关怀伦理

    论"一'是'到底论"及其意义

    王路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康、贺麟、熊伟等众多哲学前辈对"being"一词提出不同翻译和理解,包括"是""有""在"等,这表明了他们对"存在"这一译语的态度,认识到这一译法有问题.然而,尽管前辈提出"是"并谈论"是"的翻译,但是他们的观点不能被称为一"是"到底论.采用和谈论"是"的翻译与一"是"到底论还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前辈的工作表现出哲学研究的进步,也体现出质疑、批判和进取精神.应该充分认识前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继承和发扬前辈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一"是"到底论是对前辈工作的继续和发展,是哲学研究的进步,因而是有意义的.

    一"是"到底论系词

    普遍主义的迷思及"出路"

    王齐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是一门普遍性的学问,但因近代以来东西方在经济、政治发展步调上的差距,哲学普遍主义往往与欧洲中心主义捆绑在一起,令普遍主义的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法国当代哲学家巴迪欧曾试图寻找普遍主义的基础,他构想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平等的、包容差异和偶然性的保罗普遍主义方案,为厘清环绕普遍主义的迷思提供了指南,但也揭示了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催生了建设有效的普遍主义的迫切性.有效的普遍主义有三条要义:去除"中心",自带和能够生成批判性的"元文本",树立复数的、多元兼容性的普遍主义.多元兼容性的普遍主义是方法论,是哲学的未来"定向".在此"定向"之下做哲学,需要摒弃东西方的对立和"中心"转移的思维定势,在一个打破时空界限的思想场域中,在包容和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在不停歇地进行平等对话的进程中,对多元的普遍主义哲学进行重组、改进和再创造,经过反复的思想试验,最终使参与对话的各方都得到改变.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独特性多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