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李景源

月刊

1000-0216

010-6513795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文明的西方逻辑与中国重撰——现代化的视角

    陈曙光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奠基于欧洲,书写了以资本现代性为轴心的西方现代文明,在世界历史的特定阶段获得了强大统治力.西方现代文明在带来成功和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和退步.重撰现代文明,已上升为人类命运自我救赎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文渊文脉流淌不息的文明型国家,国运跌宕起伏的超大型国家.中国样本的独特性决定了"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现代文明的西方逻辑"在中国行不通,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现了和欧洲原理相对应的中国现代化原理,创造了蕴涵"中国之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重构资本与人民的权力逻辑,兼顾进步与正义的双重价值,冲破中心与边缘的传统格局,重塑物质与精神的内在张力,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现代文明在21世纪的崭新形态,是具有辩证性、整合性、叠加性、自反性特征的新文明类型.现代文明的中国陈述,必将以思想的力量引领人类精神成长,以更高水准的人类文明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建构.

    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

    形式分析何以把握现实问题中的本质关系——《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探析

    杨洪源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式分析之所以能够揭示现实问题中的本质关系,就在于它绝非把形式范畴视为不言自明的事实从而消解现实问题,而是秉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追问形式范畴的成因、过程及实质,并基于此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就是马克思运用形式分析方法把握本质关系的典型例证.他一方面通过价值形式分析,论证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指明它所具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双重属性;另一方面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出发,对货币形式与资本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考察,揭示货币拜物教及资本拜物教的秘密,阐明资本从价值自行增殖直至成为全部社会关系的主宰的过程.由此,马克思立足于复归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超越人们的普遍观念,以"自由人的联合体"来实现对资本拜物教的扬弃.

    形式分析本质关系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论"群众的共产主义"中人的解放思想及其意义

    任帅军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使用"群众的共产主义"驳斥"批判的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形而上学建构.其中,人的解放作为"群众的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不仅体现为无产阶级的一种历史主张,而且是马克思、恩格斯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次呈现.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无法提出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实现条件和阶级力量."群众的共产主义"通过无产阶级解放人的实践揭示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虽然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成全新世界观的思想流变中,对当时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一种回应,具有思想的过渡性特征,但是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独特作用."群众的共产主义"建构出解放人的非抽象的、现实的逻辑,表明社会主义是由建立在工业发展基础上的无产阶级运动形成的社会现实,直抵其他社会主义主张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

    群众的共产主义人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个结合"视域中的"精神"研究

    王海滨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现代性的精神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方的思想空间和话语体系中彼此激活与启发,催生出中国理论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张和优势.在精神本质问题上,把"主宰"与"受动"有机统一起来,既肯定具体过程中精神文化的"能动性",又坚持实践活动中精神世界归根到底的"受动性";在精神结构问题上,把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精神结构的三个层次与对精神的整体性把握结合起来,实现精神整体性之中的结构分析和层次推演与精神结构性之上的整体把握和总体体验之间的协调统一;在精神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精神解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精神修养的精神发展路向,在总体上指向主客统一或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在精神境界问题上,从"实践·需要·精神"的结构框架出发,通过内向超越走向天人合一与在实践创造中实现共产主义是可以相互包容的,同时也是相互需要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殷周之际天命转换对"德"的促成

    冯晨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殷周天命转换给予"德"以现实确立的机会和条件.尽管"德"与"至上神"的信仰有关,但"德"能够形成的条件则是周人的"天"而非殷人的"帝".周人的天命既有自然神的法则,也有人文的规则,二者通过周人的主体意识表达出来,形成周人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原则,对此价值目标的追求和行为原则的遵循称为"德".在周人与天的互动过程中,"德"逐步深化为周人对自我的规定性和应然性的要求.最终,"德"成为周人以天命信仰为形式的人文精神.

    殷周之际天命

    论子产思想为黄老道家的先声——以清华简《子产》的面世为契机

    袁青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老道家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强调从天道到人道、从养身到治国的思维方式,子产的思想体现了这一特征.子产礼治为本、广开言路、商业自由的思想与法家有根本差别.子产"铸刑书"非常重视刑罚之治、主张满足人的欲望以治国,这也与儒家有根本差异,但与黄老道家有相通之处.司马迁已认识到子产与黄老道家的相通性,将子产视为黄老道家式的循吏.但子产对于天道没有详细的阐述,未凸显出天道的禁忌系统,其养身思想语焉不详,也没有强调君主虚静无为的治国思想.子产为春秋时代人物,其思想和事迹在战国广为流传,而黄老道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两者诸多的相似之处,可以看出子产思想当是黄老道家的先声.

    子产黄老道家清华简儒法

    朱子"太极"的八重涵义及其逻辑

    王锟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朱子太极说的讨论大多聚焦于"朱陆之异"和"太极即理"上,鲜有从"朱陆之同"与太极的多重涵义及逻辑关系进行研究.实际上,朱子正是在与张、陆等人辩论中认同"太极即理"的基本涵义.朱子的太极,除"太极即理"的基本涵义外,还有太极即气、太极是发动力、太极是心之理、太极是至善之性、太极是象数之"一"、太极是天地之中、太极是宇宙等八重涵义.其中,太极是至极之理,指气化生生的原理,如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太极是发动力,指气化生生的终极动力,如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太极是气,指生物的基本材料,如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因;太极是心之理,指生物之心或仁心,如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讲宇宙的生化流行,就要有生成万物的材料、秩序、动力和目的意向,此四因,构成朱子太极说的内在逻辑关系.朱子太极的八重涵义,是对汉、宋太极观的继承和综合创新,对后世儒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很大.

    朱子太极即理八重涵义逻辑关系

    "心"与"人格"——王阳明、康德、舍勒的主体概念之比较

    陈清春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西哲学中,"心"和"人格"在存在论上都是表示主体的概念,在伦理学上都是表示道德主体的概念.通过对王阳明的"心"概念与康德、舍勒的"人格"概念的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作为主体概念的本质内涵都是"意向性"、作为道德主体概念的本质内涵都是"责任性".在存在论上,王阳明与康德更接近,都承认主体的本体性,而舍勒则否定主体的本体性;在伦理学上,王阳明与舍勒更接近,都把道德根据建立在道德情感的直观体验之上,而康德则把道德根据建立在道德法则或义务之上.比较而言,王阳明的"心"概念不仅指广义的实践主体,而且不带有神学和二元论的弊病,因此更具有理论的全面性和自洽性.

    人格主体道德主体

    维特根斯坦论"轴心命题":一种无根基的根基性

    贝智恩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语言实践和思想活动赖以转动的"轴心","轴心命题"概念内部存在两对矛盾:从语言形式看,轴心命题虽具有经验命题形式,其真理性却非通过经验得到证明;从认知地位看,轴心命题虽承担认知基础角色,其地位本身却没有基础.这两对矛盾构成了"轴心命题"的核心特质:无根基的根基性.沿着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中的论证线索,本文剖析了"轴心命题"无根基的根基性之缘由,为其矛盾特质给出融贯解释.该解释的要点在于,将"轴心命题"理解为文化的认知表征:一方面,它的无根基性肇因于其作为语法规则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其根基性源自认知实践的文化内嵌性.这一理解揭示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所蕴含的逻辑实用主义视角.

    《论确定性》轴心命题基础信念规范性语法规则

    从目的论视角看梅亚苏对海德格尔的批判

    文晗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黑格尔以来,目的论式的哲学体系似乎已成为了历史的遗迹.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围绕此在的实际性生存建构起了一种目的论式的意义世界.但同时,这一围绕此在的目的论世界如海德格尔所言,又时时遭受着偶然性的事实性世界的冲击.这样一种事实性对实际性的冲击在此后的法国哲学之中成为了哲学家们讨论的主题,当代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梅亚苏,在其代表作《有限性之后》中就接续了海德格尔的主题,将这种事实性的原理发扬光大.由此,我们也能从中看到目的论哲学在当代的命运.

    目的论实际性事实性无根据非理由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