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李景源

月刊

1000-0216

010-6513795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

    李毅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要深刻认识到,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时代发展必然,既是规律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个结合"是"魂脉"与"根脉"的结合,要坚持以"魂脉"激活"根脉",以"根脉"丰富"魂脉",以"魂脉""根脉"相贯通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明确"第二个结合",巩固的是文化主体性,强化的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彰显的是文化自觉.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第二个结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二个结合"文化主体性人类文明新形态

    《资本论》对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

    李慧娟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自然权利为基础形成的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思想,是建立在政治契约和经济契约基础上的社会共同体理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通过政治契约的权利平等和经济契约的交换平等营造了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假象,政治契约和经济契约的相互支撑与媾和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运作结构.与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从"抽象的个人"出发不同,《资本论》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转换了政治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将人的自由平等问题转换为人的自由解放问题.马克思揭示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的命运和被奴役、被剥削的生存状况,通过反思社会契约论的问题,以"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全新的社会联合方式,建构了"自由王国"这一真正的共同体,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政治哲学路径.

    《资本论》政治契约经济契约自由平等自由王国

    重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

    韩蒙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形态"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研究、地质学转用和世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创造并使用的重要概念.作为一个新概念,"社会形态"所要把握和诠释的对象,是类似地质构造的社会构成,是一种持续构成且变革中的社会机体.研究此种社会机体及其演化的方法,是马克思基于"具体社会"的历史科学,而非基于"抽象社会"的一般历史哲学.历史科学内在地要求在具体社会之中理解历史规律和演化序列,进入亚细亚社会与西方式社会的原生差异,破除资产阶级文明背后的视角从属,呈现原生文明的本来面目.对社会形态的重新开解,不仅有助于揭示此概念的原初语境和多重含义,更为探明特定社会的真实历史、文明根基和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社会构成具体社会原生差异历史科学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建构及其与经济科学的一般差异

    牛子牛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澄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内涵,首先需要澄清"经济哲学"与"经济科学"乃至一般社会科学的差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于社会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的时代,它延续了康德为现代哲学制订的任务,即为科学及其对象"澄清前提、划定界限".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现代经济科学的对象及其自身的前提条件统一为"资本"范畴,《资本论》的经济哲学展开为一种"资本的存在论".这种经济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以资本增殖运动为根据,阐明现代社会各种经济对象的可能性条件乃至"充足理由".它在哲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在于,第一次从一种非人存在者(资本)的视角出发,构建了 一种非人的存在论,进而凸显了"资本逻辑"与"人的逻辑"的异质性.

    经济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资本逻辑资本的存在论

    船山晚期哲学的定位

    杨立华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王船山哲学前后期的发展,学界迄今尚无普遍认可的共识.基于此,本文阐述的重心即在于对船山哲学变化发展的梳理和证实.通过对目前撰作年代确定可考的船山哲学著述的深入考察,可以明确看到船山在解《易》原则、人性论以及阴阳观念等关键问题和概念上的演进.更重要的是,船山对横渠哲学的推尊是作《船山经义》以后才真正确立的.以船山哲学前后期演变的证实为基础,本文将船山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以作《船山经义》的癸亥年为其晚期哲学的起始.《周易内传》《张子<正蒙>注》和《思问录》是船山晚期哲学的核心著作.虽然在核心概念和思理基础上,船山晚期以横渠为归趣,但其思想的基本架构却仍以周子《太极图说》为宗本.晚期的船山哲学,在形上学上,将太和(絪)缊清通之神、理等张载哲学根本概念会通融入周子《太极图说》的本体论架构,建构起更圆融贯通的气本论哲学;在人性论上,更明确地回归孟子性善论的立场;在工夫论上,则以"存神尽性"贯摄其早期的知行、能所、成性等主张.在宋明道学的整体脉络中,应将船山晚期哲学定位为:"宗本濂溪,会通横渠,参酌程朱,摒斥陆王."

    船山晚期哲学张载《太极图说》前后期发展

    乐是心之本体:阳明心学的美学向度

    欧阳祯人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明心学以心即理为基础,把主体之心落实在事事物物之中,强调知行合一、物我交融,体现了一定的审美取向,心学的审美向度由此派生出来.阳明心学强调我与物之间本来相续相联,物是主体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天地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心与物的不断投射、涵摄重组,不断磨砺、接引之间,构筑起一个性情世界不断趋于完美的审美景象,在惟精惟一的行动之中开出鸢飞鱼跃的审美情境.阳明心学重视天植灵根激发出来的情感的当下呈现,重视审美人生的生活化、平民化、世俗化,重视在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过程中人的性情的收摄、疏导、净化并且自悟、自救、自成,丰富了先秦以来"乐感文化"的哲学内涵和美学境界.

    阳明心学心即理审美人格审美境界

    老子"无身"思想新诠

    罗祥相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的"无身"思想实为道家最早提出的"无我"主张,并确立了其最初的"大公无私"之政德修养的理论旨趣.然老学史上学者对"无身"思想解读的分歧,使老子此一思想的确切义旨一直蔽而不明,无法以普遍思想共识的方式发挥其应有的理论功效.本文在详细解析老子"无身"思想的诠解分歧与确切义旨的基础上,回应学者的批评,并阐明:将老子"无身"思想定性为"舍己为人"的"无我利物主义"有片面之嫌;更为全面地看,老子其实是以"无私故能成其私"的功利主义说理策略,劝诫治国者无私地"贵爱用身以为天下",以得"寄托天下"等有国者至为看重的后果,故对其更切当的思想定性是"有私的无私主义"之无我观.

    无身无我无私主义

    理学主体工夫的"静""敬"之辨

    赵正泰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与"敬"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工夫,在寻求贯穿形而上下的日用本领工夫的过程中,程朱理学通过以"敬"代"静"建立了主敬与格物并重的工夫论.其后的理学发展中,静坐、致虚静、主静归寂等主静工夫仍不断出现,甚至有以"静"摄"敬"的反转,使得"静""敬"之辨成为贯穿理学史的工夫论脉络.但是,不断重提的"静"与"敬"不是旧实践论的一再重复,而是建立主体性工夫的不断尝试.以"敬"代"静"为道德主体在经验世界确立了可实践的下手处,是对主体性哲学的简易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以"静"摄"敬"则是为了应对主体自我立法、自我放肆的危机,是对实践哲学的主体性与公共性的调和.故而"静""敬"之辨并不是已经终结的哲学史课题,而是古今延续的主体实践问题.在阳明学立场上主体即本体即工夫的工夫论可以藉由良知本体保障主体道德的实践与动力,然而如何在生活日用中真正做到超越具体的主体差异去建构跨主体性的公共关怀,朱子学的主敬格物的工夫仍有重诠的必要.

    主静主敬简易收敛主体性

    "非常伦理"论

    樊浩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世界正进入"非常时代".超越"非常"风险,亟须完成一个课题:建构与日常伦理相对应的"非常"伦理形态."非常伦理世界"、"非常道德世界"、非常伦理与日常伦理的辩证转换,是"非常伦理"形态的三个基本结构.伦理失灵—伦理唤醒、伦理激情—伦理风险、伦理反思—伦理觉悟,是非常伦理世界的问题与概念谱系;伦理德性—理智德性、义务的英雄主义—平庸之恶、相濡以沫—相忘江湖,是非常道德世界的概念与问题谱系;伦理唤醒—伦理激情—伦理觉悟、伦理德性—义务的英雄主义—相濡以沫,是非常态下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文明期待及其演进规律;非常伦理与日常伦理的辩证转换推动了非常伦理的伦理觉悟转换为人类文明的正果.

    非常伦理日常伦理非常伦理世界非常道德世界辩证转换

    根本恶的三个层次——一种基于现象之原初显现的重构

    吕超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本恶在康德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本文将从现象之原初显现的视角对《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根本恶的三个层次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解读的全新重构.首先,在道德法则的初次光照下,道德意识刚刚觉醒的个体并不处于人性之脆弱状态,而处于被动承受着不同心理力量撕扯的(0)原初之不纯正状态.其次,当个体以不同方式回应这一被抛入其中的初始生存位置时,会主动进入(1)自行选择的不纯正、(2)人性之脆弱、(3)人心之颠倒这三种后续生存状态中的一种.最后,与传统观点不同,上述三者可以从同一起点(即原初的不纯正)直接产生,较深层次的败坏无需以较浅层次的败坏为中介.总之,通过重释、丰富和发展康德关于恶的三个层次的讨论,本文将为根本恶在个人意志中逐步建立自身统治的过程,提供一种逻辑上更全面的、更符合真实现象的论述.

    康德根本恶自由意志脆弱不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