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王伯祥

双月刊

1005-0264

zxygbzz@163.com

027-88854726,027-88929354

430061

武汉市武昌区花园山4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Liver Diseases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湖北中医学院主办的、国内外肝病领域内唯一的一份中西医结合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本刊以国内外知名的肝病专家为学术顾问,严格遵循“基础与临床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中西医结合”的办刊宗旨,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如实报道国内外中西医防治肝病的新理论、新成果、新进展、新动向、新疗法、新药物、新经验。深受广大肝病临床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孙克伟教授辨证论治肝病的经验探析

    张涛陈斌彭建平孙克伟...
    481-483,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克伟教授在长期临床诊治中总结发现,多种肝病殊途同归,提出"补脾土,疏肝解郁""逐湿邪,热无所依""补先天,解毒祛邪""调气血,瘀滞得化""温脾阳,截断逆挽"的学术经验,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该文将从以上五法探析孙克伟教授辨证论治肝病经验,旨在为肝病中医诊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肝病中医药辨证论治孙克伟名医经验

    基于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瘀黄证亚型的生物学基础

    周超唐巧何召云张宁...
    484-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分析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20例)与气虚瘀黄证组(20例)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寻找两种证型的氨基酸代谢差异特征,分析不同证型中氨基酸代谢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瘀黄证患者体内异亮氨酸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瘠黄证[(10.36±4.47)μg/ml vs(7.76±4.08)μg/ml,P=0.016],但色氨酸则表达相反[(10.26±4.95)μg/mlvs(14.51±7.32)μg/ml,P=0.014];湿热瘀黄证患者白细胞介素(IL)-6 显著高于气虚瘠黄证[10.15(3.88,24.42)pg/ml va 7.73(3.93,18.83)pg/ml,P=0.017],而 IL-2、IL-10 显著低于气虚瘀黄证[4.40(2.88,8.55)pg/ml vs 6.60(2.80,15.50)pg/ml,P=0.033;7.19(4.52,15.04)pg/ml vs 8.21(2.19,14.64)pg/ml,P=0.015];多种氨基酸代谢与两种证型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密切相关,尤其是色氨酸代谢与支链氨基酸代谢;湿热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主要与促炎细胞因子IL-2、IL-6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色氨酸、苯丙氨酸;气虚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与肿瘤坏死因子a(TNF-α)、IL-2、IL-6、IL-10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及色氨酸代谢不仅在两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性关联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患者在氨基酸代谢及炎症反应中均具有异质性,且两者之间相互关联.色氨酸以及支链氨基酸代谢可能对HBV-ACLF的免疫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与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

    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瘀黄证气虚瘀黄证代谢组学

    大黄乌梅汤保留灌肠治疗轻微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与机制研究

    张俊孙克伟张涛
    490-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大黄乌梅汤保留灌肠治疗轻微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方法:将34例确诊轻微肝性脑病且中医辨证湿热内蕴兼脾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中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实验组加用大黄乌梅汤保留灌肠;对照组加用利福昔明口服,共治疗两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CT-A评分、DST评分、IL-6、IL-1β、TNF-α、血氨、中医证候积分;收集治疗前后的新鲜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CT-A评分、DST评分、IL-6、IL-1β、TNF-α、血氨、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血氨降低、NCT-A评分、DST评分,IL-6和IL-1β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Shannon指数升高(P=0.036).结论:大黄乌梅汤保留灌肠能调节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减少促炎因子分泌、降低血氨、改善神经认知功能.

    轻微肝性脑病大黄乌梅汤肠道菌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不同中医证型Wilson病患者肝脏纤维化差异及其与弹性硬度值的关系

    吴晓倩唐露露王金萍李冰...
    495-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Wilson病(WD)患者肝脏硬度值(LSM)及纤维化指标差异及两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住院确诊的110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医证型采用指标聚类分析,绘制聚类图.采用简单对应分析中医证型与ADL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一般临床资料、LSM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从而探讨LSM与肝纤维化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WD患者中医证型以湿热内蕴证(59例,53.64%)居多,痰瘀互结证(43例,39.09%)次之,肝肾阴虚证(5例,4.54%)、脾肾阳虚证(3例,2.73%)较少;痰瘀互结证偏向0~Ⅰ级,湿热内蕴证偏向Ⅱ级,肝肾阴虚证偏向Ⅲ~Ⅳ级,脾肾阳虚证在二维投影图中间,并未偏向WD病变程度某一分级;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肝脏LSM均高于湿热内蕴证(P<0.05);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Ⅳ-C)水平高于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组(P<0.05),4组患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层黏连蛋白(L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中LSM与HA、Ⅳ-C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LSM联合血清学指标能更好地评估不同证型W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Wilson病中医证型肝脏硬度值肝纤维化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心脏表面温度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诊断的相关性

    张丹璇刘静刘金霄周晓玲...
    500-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心脏表面温度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体检的4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生理、生化、医用红外热成像等信息.根据采集结果,分为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Spearman相关系数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AFLD的危险因素.运用随机森林及决策树分析上焦(心脏)温度与MAFLD的相关性.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和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性别、上焦(心脏)、腋-眼、中焦-下焦、腋-胁这6个变量是影响MAFLD的危险因素.运用随机森林和决策树发现,当上焦(心脏)温度在30.34℃及以下时,患MAFLD的风险为100%.当上焦(心脏)的温度为30.34~31.38℃且年龄>41岁时,患MAFLD的风险较高.当上焦(心脏)温度为31.38~32.51℃且双腋窝-双胁肋的温度差值为0.63~1.33℃时,患MAFLD的风险较高.当上焦(心脏)温度为32.51~33.6℃、年龄>37岁的男性时,患MAFLD的风险较高.且该模型总预测准确率97.4%.结论:上焦(心脏)凉偏离与MAFLD发生风险正相关,上焦(心脏)表面温度越低,患MAFLD的风险越高.在临床上,可对持续上焦(心脏)凉偏离的人群进行健康管理,以延缓MAFLD的发生与进展.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心脏表面温度红外热成像技术危险因素

    橙皮苷对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的干预研究

    田丰仓魏玲燕陈小苗王维杰...
    505-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橙皮苷对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定期体检的老年NAFLD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研究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给予橙皮苷胶嚢,对照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淀粉)胶囊.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的生化指标,采用FibroScan检测患者受控衰减参数(CAP)及肝脏弹性测定值(LSM),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结果:两组患者各指标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水平比较,研究组患者12周后CA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胆固醇(CHOL)水平及hs-CRP、TNF-α、NF-κB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12周后CAP、ALT、FIns、HOMA-IR水平降低,NF-κB水平升高(P<0.05)o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12周后CAP、GGT、甘油三酯(TG)、CHOL水平及hs-CRP、TNF-α、NF-κB水平降低(P<0.05).结论:橙皮苷胶囊减轻了 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降低了肝脏部分酶水平、脂质分布及炎症水平,可作为NAFLD患者潜在的补充治疗药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橙皮苷肝脂肪变性炎症

    ALT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及血清学无创诊断模型的价值分析

    赵云张媛媛堵妍吴婷婷...
    509-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脏病理特征,并评估不同血清学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3年5月于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ALT<2ULN,且进行肝穿刺检查的CHB患者6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穿结果将S2以下者定为无明显纤维化组(35例),S2及以上者定为明显纤维化组(2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比值(INP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γ-谷氨酰转肽酶和血小板比值(GPR)、S指数对肝脏病理纤维化的诊断效能.采用Spersman检验分析不同的无创诊断模型与肝组织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2例ALT<2ULN且行肝穿刺的CHB患者中纤维化程度分期为S0期16例(25.8%),S1期19例(30.6%),S2期19例(30.6%),S3期8例(12.9%).分析62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分层与肝脏纤维化的关系,仅HBsAg水平(以3.0 × 103IU/ml为界限分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P=0.044);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4(r=0.432,P<0.001)、INPR(r=0.426,P=0.001)、APRI(r=0.388,P=0.02)、S 指数(r=0.373,P=0.003)、GPR(r=0.307,P=0.015)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正相关.INPR诊断肝脏纤维化(S2以上)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739,灵敏度也最高,为66.7%,而FIB4特异度最高,为94.3%.结论:ALT<2 ULN的CHB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比例较高,其中HBsAg<3.0 × 103IU/ml,PT延长,PLT降低是其危险因素.5种无创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实践中可动态监测这几种模型的变化,为临床初步筛查提供依据.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纤维化诊断模型

    药物相关性胆管消失综合征患者胆红素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孟爽冯惠君张海丛郭立杰...
    513-516,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药物相关性胆管消失综合征(D-VBDS)患者胆红素升高与否与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D-VBDS的患者45例,根据病程中是否出现胆红素升高分为胆红素正常组和高胆红素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史、生化指标、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预后情况等数据,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胆红素升高与否与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胆红素正常组和高胆红素组患者在平均发病年龄、性别构成及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或中成药用药在两组均占比最高(39.3%vs 40.0%).除皮肤巩膜黄染外,两组患者其他症状及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组TBil、DBil、ALP、GGT、TBA及CHOL明显高于胆红素正常组(P<0.05);高胆红素组患者胆色素沉积、毛细胆管胆栓、泡沫样细胞评分均高于胆红素正常组,其他病理形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胆管增生、汇管区炎症、纤维化、慢性胆盐淤积是与预后相关的病理形态改变,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中是否出现胆红素升高不是影响D-VBDS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胆管消失综合征,药物相关性胆红素预后病理特点

    穴位埋线联合涤浊化瘀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赵婷婷赵文霞张丽慧张峰...
    517-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涤浊化瘀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肥胖型NAFL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涤浊化瘀方和健康宣教,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穴位埋线治疗,每2周1次,疗程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体质量、血脂水平、肝功能、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MI、腰围、体质量、CAP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腰围、CAP值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胺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治疗后GG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在改善胁痛、痰多口黏、大便黏腻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肥胖型NAFLD患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涤浊化瘀方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BMI、腰围、体重、血脂、肝功能、CAP值等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穴位埋线涤浊化瘀方肥胖

    基于白蛋白-胆红素指数构建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模型

    郑丹梅韦国华王燕肖璇...
    52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I)指数对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评估ALBI指数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最佳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ALBI指数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693~0.835).病程较长、腹水、Ca<2.2 mmol/L、PT≥16 s、PLT<100 × 109/L和ALBI指数≥-1.87是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54,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的AUC为0.851(95%CI=0.823~0.879),在5%~96%预测范围内模型净获益.结论:ALBI指数对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基于ALBI指数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该类患者的风险.

    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白蛋白-胆红素指数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