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药调控线粒体功能障碍干预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郭娇刘新灿
    4486-4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迄今全球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0亿例,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眼底等靶器官损害,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以6大类降压药为主,但存在病人对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血压控制不理想、依从性差等现象,中医药在其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中医药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紊乱在防治高血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梳理了近年来线粒体功能紊乱在高血压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调控线粒体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证据,以期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高血压中医药线粒体能量代谢线粒体突变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综述

    基于阴平阳秘理论探讨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铁死亡机制的调控

    屈方圆刘江涛朱青霞
    4490-4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多种原因所致局部脑组织血供中断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治疗关键在于及时恢复血供,而再灌注过程中一系列复杂机制又可进一步加重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铁死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焦亡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病理机制与CIRI联系密切,为本病治疗提供了新靶点。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特有辨证思路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阴平阳秘学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药可对铁死亡关键靶点进行调控,是治疗CIRI的新方向。本研究基于阴平阳秘理论简要综述中药对CIRI铁死亡机制调控的研究现状,为CIRI治疗提供新思路。

    铁死亡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阴平阳秘中药治疗综述

    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熊军佘颜邵乐
    4494-4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缺血后溶栓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再灌注带来的大量炎症应激反应导致缺血脑组织产生二次损伤,抑制脑缺血后再灌注炎症反应也是其治疗的主要干预靶点。胶质细胞参与炎症稳态失衡是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的基本病理特点,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crosstalk在神经炎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但机制不明。本研究就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中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干预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炎性损伤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医药防治综述

    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Meta分析

    陈彦安宜沛陈鹏
    4498-4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各文献检索时间限制为建库至2023年6月1日。对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进行了人工检索。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人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三子养亲汤在临床总有效率[OR=4。55,95%CI(2。80,7。37),P<0。00001]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气促消失时间[MD=-1。54,95%CI(-1。66,-1。42),P<0。00001]、水肿消失时间[MD=-1。87,95%CI(-2。02,-1。72),P<0。00001]、发绀消失时间[MD=-1。68,95%CI(-1。79,-1。57),P<0。0000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MD=-2。56,95%CI(-2。77,-2。35),P<0。00001]、动脉血氧分压(PaO2)[MD=1。14,95%CI(1。05,1。23),P<0。00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MD=-0。72,95%CI(-0。83,-0。61),P<0。00001]、pH值[MD=-0。05,95%CI(-0。10,-0。01),P=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三子养亲汤对于肺源性心脏病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肺源性心脏病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子养亲汤Meta分析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择期PCI术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高昌立李屏
    4505-4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病人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择期接受PCI治疗的108例CHD合并T2DM病人,年龄40~75岁,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45例)与氯吡格雷敏感组(63例)。收集一般资料、HbA1c指标等相关数据,并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HbA1c与其他影响CHD合并T2DM病人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的关系。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A1c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风险的独立相关性。对影响CHD合并T2DM病人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应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HbA1c与CHD合并T2DM病人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氯吡格雷抵抗组糖尿病病程、HbA1c、空腹血糖(FPG)、C反应蛋白(CRP)、三酰甘油(TG)、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P<0。01);两组在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病程、FPG、CRP、TG、cTnI与HbA1c呈正相关(P<0。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HbA1c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风险存在独立相关性(P<0。001)。4)对影响CHD合并T2DM病人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指标依据临床意义或中位数的切点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糖尿病病程、FPG、TG、cTnI亚组中,HbA1c与CHD合并T2DM病人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稳定存在,且亚组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5);在CRP亚组内无明显相关性(P>0。05),亦无明显交互作用(P交互>0。05)。5)应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HbA1c与CHD合并T2DM病人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结果 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HbA1c与CHD合并T2DM病人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均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且呈正相关关系。结论:CHD合并T2DM病人择期PCI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组的HbA1c水平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HbA1c水平与CHD合并T2DM病人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之间存在独立相关性,呈正相关。

    冠心病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氯吡格雷抵抗

    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金新牛静刘平原王俊侠...
    4512-4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收治于我院的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110例,根据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30例)和预后良好组(80例),比较两组PCI术后动态血压指标;分析影响病人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分类树算法构建病人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收益图和索引图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夜间SBP和DBP的降低率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非杓型血压、冠状动脉病变多支、支架植入≥3个是影响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类树模型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支架植入个数4个解释变量中,高血压类型对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最大。增益图和索引图均显示该模型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果良好。结论: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昼夜血压节律消失,表现为夜间血压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降低;昼夜血压节律消失容易引起病人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利于预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血压预后

    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临床特征与BMP10变化及其危险因素

    富丽娟王亚娟高蕾皮林...
    4518-4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骨形态形成蛋白10(BMP10)变化,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心房颤动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房颤动类型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92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88例)。收集病人基本临床资料,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MP10含量。并针对病人临床资料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相较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年龄偏高,病程偏长,冠心病和瓣膜病比例更高,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加,血清BMP10含量明显偏高(P均<0。05)。心功能分级及持续性心房颤动临床特征与BMP1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为BMP10、年龄、左心房内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年龄0。922[95%CI(0。871,0。972)]、左心房内径0。720[95%CI(0。619,0。812)]、BMP100。936[95%CI(0。887,0。984)],P均<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血清BMP10水平相较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呈高表达,其临床特征与BMP10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BMP10可能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有希望成为监测心房颤动疾病进展的有效指标。

    持续性心房颤动临床特征骨形态形成蛋白10危险因素

    Lp(a)与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李文秀李润琴王文强卢婧...
    4523-4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与心力衰竭(HF)病人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关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160例,根据是否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将160例病人分为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组(AF组,78例)与心力衰竭未合并心房颤动组(非AF组,82例)。检查并比较两组病人生化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清Lp(a)水平。结果:入院时两组Lp(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脏功能指标比较:入院时,AF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于非A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AF组,左心房内径大于非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Lp(a)水平、LVEF和左心房内径是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浆Lp(a)、LVEF和左心房内径在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5,0。721和0。858。联合预测的AUC为0。994,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均≤0。001)。结论: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血浆Lp(a)升高,LVEF和左心房内径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病人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风险的潜在预测指标。

    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血清脂蛋白(a)相关性分析

    不同部位起搏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与术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陈丽黄蕾谭顺林
    4526-4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部位起搏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术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SSS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起搏部位分为低位房间隔起搏(LAS)组(70例)和右心耳起搏(RAA)组(50例)。对比两组病人起搏器植入相关参数,术后均随访6个月,记录术后各时点AF发生情况。结果:起搏器植入后,LAS组在不同心房起搏频率(60、70、80次/min)下的右房至左房传导时间均短于RAA组,不同心房起搏频率的左侧房室间期均长于RA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接受随访,随访6个月内共出现13例新发AF事件,其中LAS组3例(4。29%),RAA组10例(2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心房起搏频率中,LAS部位的右房至左房传导时间、左侧房室间期等起搏参数均优于RAA,且随访6个月内的AF事件发生率更低,预后质量更高。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房间隔右心耳起搏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院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郭智超范春雨
    4530-4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直接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急诊PCI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172例,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术后用药、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及影像学资料,计算SII指数。根据住院期间MACE发生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MACE组(28例)和非MACE组(14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ACE的危险因素,探讨SII指数与MACE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II、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STEMI病人院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组SII、NLR均明显高于非MACE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是心肌梗死后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SII、NLR对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院内MAC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SII指数预测STEMI病人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77[95。0%CI(0。673,0。882),P<0。05],最佳截点值为1058。48,特异度68。1%,敏感度85。7%;NLR指数预测STEMI病人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0%CI(0。638,0。855),P<0。05],最佳截点值3。69,特异度48。6%,敏感度92。9%。结论:早期SII指数升高与急性STEMI病人行PCI治疗后院内的不良预后高度相关,可用于AMI病人预后的预测。

    急性心肌梗死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