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poB、ApoA1、ApoA1/ApoB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CABG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郝俊文夏斌席镇牛兆倬...
    691-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回顾调查分析载脂蛋白(Apo)B、ApoA1、ApoA1/ApoB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 2015 年 1 月—2020 年 1 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就诊于潍坊市人民医院与青岛市市立医院,并在 AMI确诊 30d内行 CABG的病人,从心绞痛发作、脑卒中、再发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再重建、心因性死亡 5 种结局分别分析其与 ApoB、ApoA1、ApoA1/ApoB的相关性。结果:出现MACE组LDL-C、ApoB、糖尿病史高于未出现MACE组,ApoA1、ApoA1/ApoB低于未出现 M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靶血管血运再重建组和心因性死亡组 ApoB 水平高于未出现MACE组(P<0。05),其中脑卒中组和靶血管血运再重建组的 ApoB水平差异较大(P<0。05)。脑卒中组和心因性死亡组的 ApoA1水平低于未出现 MACE组(P<0。05)。脑卒中组、靶血管血运再重建组和心因性死亡组ApoA1/ApoB比值低于未出现MACE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oB、ApoA1/ApoB是心绞痛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ApoA1/ApoB是再发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ApoB、ApoA1、ApoA1/ApoB是心因性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ApoB、ApoA1、ApoA1/ApoB可作为独立于传统血脂指标的心因性死亡、再发性心肌梗死的预测指标,可作为 AMI病人术后 MACE的风险控制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吴丹张海伟林昕刘鸿...
    695-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冠心病病人的疗效。方法:选取 2020 年 11 月—2021年 10月南京医科大学与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病人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60例)与OPCAB组(60例)。CCABG组进行CCABG治疗,OPCAB组进行OPCAB治疗,两组在围术期均行手术室强化干预,术后均观察 3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 24h的肝肾功能,术前、术后 3 个月的心功能、生活质量,术后 3个月内的安全性。结果:OPCAB组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天数短于 CCABG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 24 h,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升高,但 OPCAB组低于 CCABG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 3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短、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升高,且 OPCAB组高于 CCABG组(P<0。05)。术后 3 个月内,OPCA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CCABG组(11。67%与 63。33%,P<0。05)。结论:与 CCABG比较,OPCAB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能缩短冠心病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天数,改善病人术后肝肾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其安全性良好。

    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室强化干预肝功能肾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血清IL-6和TNF-α水平表达及临床意义

    马秋晓李灵生张新宇崔力心...
    698-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白细胞介素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 2017年 7月—2020年 3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就诊的 COPD病人 442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毒瘀阻肺证。根据病人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分为单纯 COPD组(226 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151 例)和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65例)。对比分析 3组病人的IL-6、TNF-α、B型脑钠肽(BNP)、纤维蛋白(FIB)和D-二聚体水平,肺功能,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析 IL-6、TNF-α与 COPD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 FIB、D-二聚体、BNP水平、肺功能及心功能的关系。结果:与单纯 COPD组比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 IL-6 水平升高,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 TNF-α水平升高(P<0。05)。与 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比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血清 IL-6、TNF-α水平升高(P<0。05)。与单纯 COPD组比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FIB、D-二聚体、BNP水平升高,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降低(P<0。05)。与 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比较,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组 FIB、D-二聚体、BNP水平升高,FEV1/FVC降低(P<0。05)。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心功能Ⅰ级 11例、Ⅱ级 17例、Ⅲ级 21例、Ⅳ级 16 例。心功能Ⅲ级病人 IL-6 水平高于心功能Ⅰ级病人(P<0。05);心功能Ⅳ级病人 IL-6、TNF-α水平高于心功能Ⅰ级、Ⅱ级病人(P<0。05)。心功能Ⅳ级病人 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心功能Ⅰ级病人(P<0。05);心功能Ⅳ级病人 BNP水平高于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病人(P<0。05)。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病人 FEV1低于心功能Ⅰ级病人,心功能Ⅳ级病人 FEV1低于心功能Ⅱ级病人(P<0。05);心功能Ⅲ级、Ⅳ级病人 FEV1/FVC低于心功能Ⅰ级病人(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IL-6、TNF-α水平与病人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FIB呈相关性不明显,与 FEV1%和 FEV1/FVC呈负相关性,与 BNP水平相关性不明显。结论:IL-6 和 TNF-α与 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病人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FIB呈正相关,与 FEV1%、FEV1/FVC呈负相关,炎症反应参与了 COPD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的病理过程,影响病人的凝血功能、心功能和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焦虑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刘泽岩王哲周姝张浩...
    703-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焦虑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2023 年 2 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青年 AMI病人 4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青年非心源性胸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证实冠状动脉结构基本正常者 4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病人焦虑程度。收集两组病人 AMI传统危险因素指标,通过差异性检验及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青年 AMI的影响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明确焦虑与青年 AMI的"剂量-反应"关系。通过 Spearman检验明确焦虑程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焦虑,S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 Logistic回归校正后,SAS评分仍表现出独立影响(OR=1。282,P<0。001),RCS结果提示 SAS评分与青年 AMI存在"剂量-反应"关系。Spearman检验提示 SAS评分与 LDL-C、CRP存在正向线性关系。结论:焦虑是青年 AMI病人的危险因素,两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焦虑青年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危险因素

    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用药特点研究

    范增光代永兴
    707-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统计,以进一步总结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 2017 年 9月 1日—2019年 8月 30日经周亚滨教授诊治的高血压病人完整而有效的门诊病历资料 106份,采用 Excel软件及 SPSS 24。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药物类别、药物频数及聚类分析,得出高频用药类别、常用中药、药对及药物组合。通过统计结果,探讨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特点。结果:本研究纳入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 106首,涉及中药 150味,总使用频次为 1 990 次,使用频次≥20次的药物有 34味,累计使用频率达 68。99%,其中天麻、钩藤、半夏、白术、菊花、决明子、夏枯草、葛根、川芎及丹参出现频次在 50次以上,为治疗本病的核心药物。涉及用药种类 13 类,分别是平肝息风药(19。07%)、补虚药(18。13%)、清热药(13。33%)、活血化瘀药(11。27%)、解表药(10。27%)、化痰止咳平喘(8。80%)、安神药(7。87%)等所占比例较大,其占 88。73%。聚类分析获得 6 个常用药对和 3个聚类方。结论:周亚滨教授治疗高血压内服方药以清热平肝、滋阴补肾为主,再根据个体配合活血、化痰、安神等药物,临床疗效显著。

    高血压病周亚滨用药分析聚类分析

    MPO水平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杨占娜李建国
    71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 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20年 1月—2021年 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因胸痛或胸闷症状住院并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298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0例)、T2DM组(25例)、CHD组(98例)、CHD合并 T2DM组(105例)。收集病人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于入院 24h内采集空腹肘静脉血进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MPO水平。根据 CAG结果进行 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对 CHD合并 T2DM组进行多因素分析。4组 Gensini评分与 MPO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 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4 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TC及 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O是 CHD合并 T2DM的危险因素(OR= 1。030,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对照组、T2DM组、CHD组、CHD合并 T2DM组 MPO水平与 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且CHD合并T2DM组的相关系数更大。结论:MPO是CH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MPO水平对CHD合并T2DM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冠心病2型糖尿病髓过氧化物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

    定量CT-MPI检查在冠状动脉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林淑梅尹伊君周戈陈妙虹...
    715-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定量 CT-心肌灌注成像(MPI)检查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2021年 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定量 CT-MPI检查的冠状动脉 CTO病人 42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者均行定量CT-MPI检查,根据有无灌注异常和缺血程度分组,记录一般资料和CT-MPI定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定量 CT-MPI检查用于冠状动脉 CTO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采用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 CT-MPI定量指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心肌血流量比值、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低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0。05);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开始时间和达峰时间均高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血流量用于冠状动脉 CTO 心肌灌注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其他指标,最佳截断值为 73。56 mL/(100 mL·min),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5%和 87%。不同缺血程度分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病人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下降(r =-0。420,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均可用于冠状动脉 CTO心肌梗死诊断,其中心肌血流量比值诊断效能 AUC高于心肌血流量。侧支循环良好组心肌血流量、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心肌血流量、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Rentrop分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 CT-MPI检查用于冠状动脉 CTO病人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能,但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无相关性。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侧支循环定量CT-心肌灌注成像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特征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的关系

    张媛唐笑先原杰
    719-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密度特征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9 月—2023年 1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收集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记录斑块性质(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狭窄程度。测量右冠状动脉近端 10~50 mm脂肪组织的平均 CT值作为病人 PCAT的密度。分析 PCAT密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参数的关系,筛选出影响右冠状动脉 PCAT密度的因素。结果:共纳入 64例病人,右冠状动脉 PCAT的平均密度值为(-82。13±-8。16)HU。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斑块性质、狭窄程度是右冠状动脉 PCAT密度的影响因素。男性的 PCAT密度高于女性,右冠状动脉内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的 PCAT密度高于钙化斑块的 PCAT密度,狭窄程度≥50%的 PCAT密度高于狭窄程度<50%的 PCAT密度。结论:右冠状动脉的 PCAT密度与性别、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有关,在使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周围炎症时,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冠状动脉血管CT成像危险因素

    电针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桡动脉痉挛的临床研究

    杨子璇陈琳樊荣冯灿...
    723-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电针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8 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的病人 20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95例)和对照组(114例)。试验组取太渊穴、孔最穴、尺泽穴、内关穴和郄门穴连接电针仪;对照组选穴同试验组,予假电针治疗,两组均于术前治疗 25 min。术后桡动脉造影,比较两组病人桡动脉直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和程度,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试验组桡动脉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桡动脉缩小程度、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导管操作困难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穿刺点附近术后胀痛、水疱、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预防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桡动脉痉挛安全性较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桡动脉痉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电针

    腹主动脉瘤病人血清线粒体衍生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飞飞侯欣欧敬民杨祖尉...
    728-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线粒体衍生肽(MDP)在腹主动脉瘤治疗前后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 2017 年 6 月—2020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88例经腹主动脉 CT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腹主动脉瘤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肿瘤最大直径≥5cm采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的 59例病人作为腔内修复组,肿瘤最大直径<5cm予以动态观察的 29例病人作为动态观察组。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 3、6、12个月采集病人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DP水平,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MDP水平,并分析血清 MDP水平与瘤体最大直径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瘤颈长度、瘤颈直径、瘤腔内血栓、瘤体扭曲成角、D-二聚体水平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腔内修复组病人瘤体最大直径、累及髂总动脉情况、初始血清 MDP水平明显高于动态观察组病人(P<0。05)。治疗后 3、6、12个月各时间点腔内修复组病人瘤体最大直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而动态观察组在 3、6、12个月各时间点瘤体最大直径有逐渐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各时间点腔内修复组病人血清 MDP水平逐渐升高(P<0。05),而动态观察组病人 3 个月后血清 MDP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但治疗 6、12个月后血清 MDP水平较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 MDP水平与肿瘤最大直径呈负相关(r =-0。436,P<0。05)。腔内修复组病人术前血清 MDP水平降低与病人性别、瘤体最大直径有关(P<0。05),而与病人年龄、高血压、累及髂总动脉、瘤腔内血栓、瘤体成角无关(P>0。05)。结论:血清 MDP水平与腹主动脉瘤病人瘤体最大直径呈负相关,其水平随瘤体最大直径的缩小而升高,术前 MDP水平降低与病人性别和瘤体直径有关,可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前瘤体直径评估提供指导依据,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腹主动脉瘤线粒体衍生肽瘤体直径腔内修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