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 min步行试验与代谢当量的相关性

    何紫勋侯雅竹张妍郑颖...
    1647-1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 6 min步行距离(6MWD)与代谢当量(ME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射血分数降低标准的 CHF病人 60例,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与 2次 6 min步行试验(6MWT)。采集 2次 6MWD、峰值摄氧量(VO2 peak)、无氧阈下代谢当量(METs-AT)、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等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 6MWD与 METs-AT之间的回归方程模型。结果:正式 6MWT中 6MWD、VO2 peak、METs均较预行 6MWT显著提高,分别增加 5。02%、7。83%及 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 6MWT过程中,病人的心率、Borg评分、SpO2 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正式 6MWD与 METs-AT相关存在线性关系(r =0。78),方程式中决定系数 R2和常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正式 6MWT结果可作为评估运动耐量的准确测量指标,根据 6MWT建立回归模型推导 METs-AT适用于 CHF病人的评估。

    慢性心力衰竭6min步行试验心肺运动试验代谢当量

    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谷世奎朱丹丹刘虹秀郝亚逢...
    1651-1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 9月—2022年 3月于本院行急诊 PCI的 AMI病人 12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0 例)和研究组(6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与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心肺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内皮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PCI术后 6个月,两组最大摄氧量(VO2 max)、无氧阈、氧脉搏均高于 PCI术后 1 周,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的时间变化与组别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PCI术后 1 周、3 个月、6 个月,研究组 LVEF均大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 1周、3个月、6个月,两组 LVEF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一氧化氮(NO)的时间变化与组别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PCI术后 1周、3个月、6个月,研究组NO均大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 1d、1周、3个月、6个月,两组 NO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内皮素-1(ET-1)的时间变化与组别之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PCI术后 1周、3个月、6个月,研究组的ET-1均小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 1d、1周、3个月、6个月,两组ET-1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与 25。00%,P<0。05)。结论: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能促进 AMI病人 PCI术后心肺功能、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分阶段心脏康复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肺功能

    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至确诊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建坤郭林静梁法禹
    1655-1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病人从发病到确诊的诊断时间现状,并分析影响 AAD病人诊断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缩短 AAD病人的诊断时间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2010 年 1 月—2022 年 3 月出院病例中有明确诊断依据的 182例 AA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分析其影响诊断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 182例 AAD病人纳入研究,病人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数时间为 16。95(8。00,32。18)h。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有突然发作的疼痛、疼痛程度轻、疼痛程度重、发热、休克、急性冠脉综合征样心电图表现、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双腔是影响 AAD病人诊断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疼痛程度重、发热、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双腔是影响 AAD病人诊断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人发病时疼痛程度越重、首次影像学检查显示双腔,病人诊断时间越短;发病后需要从基层医院转诊的病人、发病后表现出发热的病人、入院后首次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的病人其诊断时间越长。提示需加强一线医师尤其是基层医院医师对 AAD病人非典型症状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时间诊断延迟危险因素

    3D全胸腔镜在再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ARI影响因素分析

    李娟蔡庆慧李少珂耿俊义...
    1662-1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 3D全胸腔镜在再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ARI)影响因素。方法:选取 2019 年 12月—2022年 3月于我院行 3D全胸腔镜手术的 286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作为胸腔镜组,选取于我院同期行常规开胸手术的 160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时间(手术、体外循环、辅助呼吸及重症监护时间),术后心功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按 ARI诊断标准将 3D全胸腔镜手术病人分为术后 ARI组与非 AR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 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后 ARI的影响因素。结果:胸腔镜组手术、体外循环、辅助呼吸及重症监护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 LVEF、LVEDD及 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6例胸腔镜手术病人随访显示,9例死亡、16例失访,剩余 261例,58例发生 ARI,203例未发生 ARI。ARI组左室内径小于非 ARI组,术后肌酐值、术前合并症占比、急诊手术占比、急诊手术占比高于非 ARI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长于非 AR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伴有合并症、行急诊手术治疗、左室内径>60 mm、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为术后发生 AR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3D全胸腔镜能有效缩短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时间,术后相对于常规开胸手术的心功能无显著差异,术前合并症、急诊手术、左室内径与主动脉阻断时间为病人术后 ARI的影响因素。

    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急性肾功能不全3D全胸腔镜应用效果影响因素

    龙虎交战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远期疗效及对血清CGRP、BK水平的影响

    张琳李松奇金弘
    1666-1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龙虎交战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远期疗效及对降钙素缓激肽(CGRP)、缓激肽(BK)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2年 2月—2023年 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五科病房招募的首次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 74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龙虎交战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 37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基础治疗,常规针刺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龙虎交战针刺组在基础治疗及常规针刺基础上给予龙虎交战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 4 周后血清 CGRP、BK水平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上肢 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并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 4 周后,两组血清 BK 水平、VAS 评分、S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 评分、血清CG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龙虎交战针刺组血清 BK水平、VAS评分、SHS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FMA评分、血清CGRP水平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龙虎交战针刺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4。12%,高于常规针刺组的 76。47%(P<0。05)。结论:龙虎交战针刺法可有效调节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血管状态,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提高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龙虎交战针刺法血清降钙素缓激肽缓激肽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对脑卒中合并H型高血压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

    张驰李静胡长阔李敏...
    1670-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 C677T位点多样性对脑卒中合并 H型高血压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 2020年 9月—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 120例脑卒中合并 H型高血压病人,所有病人均给予高血压常规治疗及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叶酸、维生素 B6 和甲钴胺片联合治疗。比较不同 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病人临床特征、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疗效,分析 MTHFR C677T 位点 T 等位基因对病人的影响。结果:120 例病人中 MTHFR C677T位点 CC、CT及 TT基因型病人分别为 27 例(22。50%)、56 例(46。67%)和 37 例(30。83%),TT基因型病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占比均高于 CC基因型和 CT基因型(P<0。05)。治疗 3 个月后,不同 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病人血清 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TT基因型病人 Hcy水平下降程度低于 CC基因型和 CT基因型(P<0。05)。TT基因型病人脑卒中治疗总有效率为 72。97%,低于CC基因型病人的 92。59%(P<0。05)。携带MTHFR C677T位点T等位基因与血清 Hcy水平升高密切相关(P<0。05)。结论:MTHFR基因 C677T位点多态性与脑卒中合并 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 Hcy水平密切相关,可对脑卒中症状的改善和 MCA狭窄造成影响。

    脑卒中H型高血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C677T位点同型半胱氨酸

    脑卒中后疲劳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貌雯靖罗颖詹杰詹乐昌...
    1675-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疲劳(PSF)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 2022年 4月—2023年 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PSF病人 109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探讨PSF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09例 PSF病人中,轻度 PSF病人 40 例(36。7%),中重度 PSF病人 69 例(63。3%)。单因素分析显示,轻度PSF组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抑郁评分与中重度 PS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在控制 TG及 HDL-C水平的情况下,纤维蛋白原(FIB)、DASS21-抑郁评分是 PSF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FIB、DASS21-抑郁评分每增加 1 个单位,中重度 PSF的患病风险较轻度 PSF分别增高 0。628倍、0。055 倍。PSF 严重程度与 DASS21-压力、DASS21-焦虑及 DASS21-抑郁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FIB、DASS21-抑郁评分是 PSF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卒中后疲劳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清NSE、S100β及PPARγ水平对急性脑梗死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廖锋张志坚孙超文马婧...
    1678-1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6 月—2022 年 5 月于本院行介入术治疗的 ACI病人 18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 186名作为对照组,均检测受试者血清 NSE、S100β和 PPARγ水平并进行比较。另根据研究组病人介入术后 3 个月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病人血清 NSE、S100β和 PPARγ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 ACI介入术后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 NSE、S100β、PPARγ及三者联合对 ACI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 NSE、S100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 PPAR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 NSE、S100β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PPARγ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后循环梗死占比以及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后循环梗死、NIHSS评分较高及 NSE、S100β升高均是 ACI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PPARγ升高是保护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 NSE、S100β、PPARγ联合预测 ACI预后不良的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93。94%、0。940,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 NSE、S100β、PPARγ水平在 ACI介入术病人中异常表达,并与病人预后不良有关。NSE、S100β、PPARγ均对 ACI介入术后预后不良具有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急性脑梗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预后不良

    从气血理论探讨心力衰竭免疫调节机制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

    李星星刘伟李宇轩李鹏...
    1682-1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气血理论在心力衰竭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气""血"中包含着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此外,"气""血"与免疫系统具有功能一致性,免疫系统的防御、监视、自稳是气血功能的具体体现,故调和气血即为调节免疫稳态。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注重调和气血;同时也通过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调和气血的中医药治疗策略在心力衰竭免疫调节中通过恢复免疫细胞/分子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最终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心力衰竭免疫调节疗法提供新思路,并丰富气血理论的科学内涵。

    心力衰竭气血理论免疫炎症中医药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从"瘀毒"论治急性冠脉综合征

    李玉娟吴敏
    1689-1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急重症,瘀久化热、热郁成毒、瘀毒互结致变是基本病机。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早期介入、全程管理的优势。解毒活血法可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 3 个方面截断 ACS的进展,有效减轻 ACS病人心绞痛症状、炎性因子表达及血栓形成。本研究结合治未病思想和"瘀毒"理论,从治未病角度深入探讨解毒活血法防治 ACS,以期为中医防治危急重症提供理论依据。

    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理论治未病思想解毒活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