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潘纪平

月刊

1000-419X

dayuwenluntan@163.com

027-85666211

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2007年出《大语文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教材出发学写新诗

    黄海荣
    4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将"学写新诗"作为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阅读新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尝试创作新诗,有利于养成精雕细琢的写作习惯,并激活美好的情感体验.初识新诗,需立足教材,把握诗歌的意象、想象、情感;了解新诗的轮廓,可以通过品读佳作,揣摩"共鸣"、"修辞"、"意境"等内涵;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新诗创作的方法,尝试创作新诗.

    统编教材新诗单元品读借鉴学写新诗

    对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李吉舜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现代语文教学强调,阅读与写作二者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章,有利于拓展视野,积累素材,便于后期更加顺利地写作;而写作训练则以阅读为基础,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二者融合的功能作用,实现学生读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达到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初中语文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进行探究,期望促成初中语文教学的"读写互筑,一体共生".

    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谈考场作文立意

    石妮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人云:"凡为文以意为主".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主旨,也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立意的高低直接决定文章的优劣.本文从化"大"为"小"、 化"虚"为"实"、关注热点三个方面探讨让考场作文"意"气风发的方法.

    考场作文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关注热点

    以写促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钱群梅
    5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要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梳理文章的写作内容,探讨文本独特的写作手法,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巧用仿写、改写的策略,开展生命体验式阅读与写作,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分析课外写作框架,把握文本的基本结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写促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写关系以写促读运用策略语文素养

    在追求真理中获得课堂教学的乐趣——以《动物笑谈》设计为例

    郭戈
    5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使得"说理"变得津津有味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幽默作为一种教学表现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围绕课堂导入、新知传授、课堂总结三个环节,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结合《动物笑谈》一课教学设计实例,探究、总结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课堂教学追求真理获得乐趣途径方法

    论《百合花》《哦,香雪》中的物象功能

    郑军亮
    5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编教材《百合花》与《哦,香雪》借用印有百合花的被子和铅笔盒两个物象,巧妙勾连起了小说的情节,精心雕塑人物形象,寄寓深刻的象征意义.阅读中,从物象入手,从情节、人物、寓意的角度深入揣摩探究,完全可以深刻把握物象的功能,挖掘小说的丰富意蕴.

    教材小说物象功能勾连情节雕塑人物寄寓象征

    沉雄"三叹"英雄豪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题赏析

    边春雷
    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晚年力作,词人以张弛有度,深厚浓烈的情感发出厚重深沉的英雄慨叹.立足文本,尝试从"叹英雄千古,壮怀激烈,叹君主无能,国难当头,叹老迈之身,才不得施"三个角度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以体会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题赏析沉雄三叹英雄豪迈

    深探细品悲凉之美——《故都的秋》赏析

    姚孝伟
    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都的秋》可以称得上是高中统编语文教材中个性色彩最为浓烈的一篇.从我国的文学传统来看,悲凉之景往往都是让避之不及、百般生厌的,可是为什么在郁达夫眼中悲凉的故都的秋却是美的?想要探清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先明白为什么悲凉之景也能是美的与这种悲凉之美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

    《故都的秋》悲凉之美成因探究内涵品味生命沉思

    注重创作技艺彰显内涵本质——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高冬张天明
    6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从结构、选材、语言三个方面对其解读,有利于学生把握《包身工》的写作特点,全面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蕴.

    《包身工》解读结构选材语言

    课堂组织"整本书阅读"方法探微

    范王晴
    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能力的培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整本书阅读"已渐渐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常态,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以部编版初中阶段的必读名著为例,对课堂组织"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与总结,以求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