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月刊

1002-2155

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大校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旨在紧密结合中学语文课之教学,反映全国各地的教改经验及其动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兼顾教与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探讨学习方法和自学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灵魂蜕变的自我救赎——格莱斯合作原则下《雷雨》《复活》中女主人公的话语探究

    朱曼莉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雨》和《复活》中有男女主人公重逢的相似情节.抓住《雷雨》中鲁侍萍和《复活》中玛丝洛娃的话语常态和变态,结合语言学家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分析人物话语"变"的成因,揭示话语背后蕴涵的人物深层次情感和情绪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鲁侍萍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雷雨》《复活》话语常态话语变态合作原则

    《家乡文化:我给学校道路取个名》教学

    谢昌霖
    38-41页

    好课如玉细琢磨——谢昌霖老师的"暖场课"简评

    汪啸波
    41页

    后现代文化视域下《哦,香雪》中的"焦虑"探赜

    胡杨
    42-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哦,香雪》虽然故事背景和内容是虚构的,主要展现的是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深度挖掘后我们会发现,在看似平静的文字和情节下,涌动着丰富的"后现代"文化元素,尤其是小说中"焦虑"的营造与很多后现代批评内容不谋而合.

    后现代文化空间焦虑身份焦虑叙事

    战略野心与战略担忧的揭示——以比较阅读视角评析《谏逐客书》

    李旭山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谏逐客书》用"历史上因客使秦强大→今逐客不利于秦强大→今逐客会使敌对国强大"这一逻辑结构进行了劝说.讲历史经验,给人物定位置;讲现实问题,给做法定性质;讲未来博弈,给愿景定大略.李斯最终因激发了秦王的"战略野心与战略担忧"而获得成功.本文用比较阅读法完成了上述讨论.与几篇同类型作品比较,本文突出劝说类文章的共同规律,将劝说心理和接受心理进行比较,突出了劝谏文的特殊性.

    比较阅读劝说逻辑战略野心与战略担忧

    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探究

    徐仲奇
    4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以追求"高、大、深"为目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元方式,注重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深度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认知和深度探究能力.本文通过分析"三新"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提出"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培育其核心素养.

    "三新"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

    孤独是现代人无法逃避的难题——从《变形记》细节真实看格里高尔的人物真实

    武玉霞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和刻画是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卡夫卡通过对格里高尔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来寄托自己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帮助读者打开"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一扇窗.而读者则通过对格里高尔的理解来反观自身,观照当下,汲取对现代人孤独命题的感悟.

    人物真实孤独常态《变形记》卡夫卡

    物我相融抒士怀 雅俗共赏话清秋——论"三重视角"下《故都的秋》中的民族审美心理

    陈方剑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常有人将教学重心落在秋景而非景后之人,缺少对作者情感的深度关注,这不符合散文教学的要求.本文依据单元学习任务要求,聚焦散文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化的语言,从文人、平民、志士这三重不同的叙述视角,分析郁达夫眼中"秋"的独到别致,探究其中蕴涵的民族审美心理.

    散文文体叙述视角民族审美心理

    基于现实生活情境的刘兰芝形象重解

    曹俊敏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其主要人物刘兰芝的形象早已被扁平化.在传统印象中,刘兰芝自尊、自爱、坚贞,敢于抗争,是封建宗法社会近乎完美的标签式叛逆女性.而文学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文学人物的解读在于不拘一格.尤其是传唱不衰的经典式人物,在解读的内涵特征上,历来多元且丰富.由此,基于现实生活情境,多向联系人物,梳理刘兰芝的生活轨迹,重新勾画刘兰芝的形象脸谱,可以更加立体地呈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现实生活情境人物形象多向人物关系重解

    一样"拒绝" 别样"意趣"——《陈情表》《与山巨源绝交书》比较阅读

    童县城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情表》《与山巨源绝交书》都表达了作者不愿出仕的志向,但两者的思想内核、行文节奏与作者的性情品质并不一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培养其感受分析、比较归纳与质疑能力,进而使学生喜爱文化经典作品,并为其打下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比较阅读思想内核行文节奏性情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