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产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产业
资源与产业

雷涯邻

双月刊

1673-2464

zycy@cugb.edu.cn

010-82322841 82335048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资源与产业/Journal Resources & Industries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资源与产业》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464;国内统一刊号:CN11-5426/TD。 《资源·产业》由原地矿部主办的《矿产资源开发》更名而来,创刊于1995年,在国土资源领域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是我国关于自然资源与产业化研究的权威期刊。由于《资源·产业》中间的点号严重影响了作者和读者在网上的检索,经研究协商,并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资源·产业》于2006年第1期正式更名为《资源与产业》,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同时保持本刊的办刊特色。 《资源与产业》杂志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帅开业教授任主编。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实务性等鲜明的办刊特色,深受广大从事资源管理、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与好评,并赢得和吸引了众多的作者和读者。 《资源与产业》杂志设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资源战略、资源开发、资源环境、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产业、资源市场等主要栏目,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研究。 《资源与产业》杂志立足于科学发展观,集理论与现实于一体,其办刊水平和杂志质量正在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办出特色,办成精品,正是杂志的奋斗目标。 《资源与产业》杂志自创刊以来,获得多项荣誉,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本刊的一个重要和特色栏目,在2003—2004年度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6年5月,《资源与产业》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资源与产业》杂志曾获得“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栏目获‘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等奖项;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以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和引用。 《资源与产业》杂志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的进程任重道远,2006年的全新面貌将是我们工作的新起点,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国土资源界及相关领域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诚挚邀请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加入《资源与产业》杂志的建设行列。《资源与产业》杂志愿与您的事业共同腾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GTWR模型的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效应研究

    尹庆民林茵茵
    8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数字经济与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考虑到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非平稳性,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热点分析探究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然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我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时空响应规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影响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二者的热点区域集中于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空间聚集强度不断减小,高质量发展空间聚集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正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态势,时间上省际的差异不断缩小趋向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指标的驱动力存在差异性,对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最弱.因此提出如下建议: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提高创新驱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要以数字经济推动省际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GTWR时空效应

    参考文献类型与载体代码

    99页

    资源型经济转型提升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李慧涛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型地区通过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论文总结概括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内涵与绿色发展效率内涵,并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最后以山西省为例,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断尾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2004-2020年山西省绿色发展效率的变化、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具有积极影响;2)在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科技发展促进绿色发展技术进步来提升绿色发展效率;3)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不显著.对此提出,山西省应加强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支持与监管、发挥交通通信的开放引领作用、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市场化改革与管理.

    资源型经济转型绿色发展效率绿色发展技术山西省

    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

    马海良高洁金瑞琪江骋宇...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剖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趋势、衡量其空间非均衡状态是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根据2003-2020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指数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3年的5.298上升至2020年的5.862;2)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分布的空间非均衡性较弱,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即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发展态势,区域间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大;3)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效应现象,且近年来总体空间格局分布变化较小.江浙沪地区始终呈现高高聚集的特征,而西南和华中地区则处于弱弱聚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互惠互助、合作共赢,共同促进能源低碳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破解落后高耗能产业的模式锁定和路径依赖;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能源消费转型等政策建议.

    能源消费结构空间非均衡性动态演进莫兰指数

    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促进酿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丁雄军王莉魏源苏海磊...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区域特征和酿酒行业特点,创新性的将微生物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提出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的基本路径是"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体措施:1)在源头区创建基于赤水河水生态健康的茅台水循环模式;2)针对源头区的生态系统构建完善的防范治理维护体系;3)充分保护酿造区以及重要功能区的土壤资源,健全核心区生态屏障;4)加强核心区微生物检测及基础研究,严格控制外源性微生物;5)开展核心区微生态环境承载研究,全面加强生产环境污染防治,全方位、立体化保护"山水林土河微"生态体系平衡,增强产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论文基于"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调查分析茅台酿酒核心区生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谋划实施路径和分区方案,提出了5大专项87项具体措施的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动白酒行业和赤水河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该研究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打造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为推动整个行业高水平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生命共同体山水林土河微酿酒行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虞文宝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黄土高原河谷城市ARIMA模型生态足迹动态模拟

    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与固碳价值的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黄馨韩玲马超群
    14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强大,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固碳速率法分别对200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价值进行估算,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省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森林固碳量增长最为显著,是对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增量贡献最大的类型;2)陕西省县域森林、草地的固碳量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森林固碳热点区集中在秦岭山区,草地固碳热点区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冷点区都集中在关中平原中部地区;3)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固碳能力最强的区域,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则是固碳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各地级市中除西安市固碳能力下降外,其余城市固碳量均实现了增加,其中延安和榆林是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4)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价值最高的前5位城市依次是汉中、延安、安康、宝鸡和商洛,总计占全省固碳价值总量的78.33%.

    生态系统固碳碳汇陕西省

    基于多利益主体的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演化博弈分析

    刘林玲刘红琴谭丽峰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端气候的频发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水工程是一项缓解区域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民生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生态补偿是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持续开展的必要保障.论文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为例,就其生态补偿现状和问题涉及的各利益主体,结合演化博弈理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博弈模型,进行流域多利益主体博弈分析.研究发现:1)宏观层面上,调水区与受水区的自发博弈无法到达生态的均衡演化,需要引入上级反馈机制加以干预,反馈投诉成本、投诉补贴金额以及调水区的预期估值与实现生态补偿均衡有直接的关系;2)微观层面上,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演化博弈受到治理费用、政府补贴与惩罚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从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仿真分析中得出该项补偿工程呈现出牛栏江保护、滇池不补偿、上级部门不监管的演化趋势,其中滇池的策略选择受到滇池补偿费用和投诉补偿的影响,上级部门的策略选择受到对滇池的惩罚金额和上级部门付出成本的影响.因此提出,在调水工程的生态补偿中,应当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反馈投诉体系、引入政府监督和管控,促进调水工程的可持续开展.

    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演化博弈多利益主体

    版权声明

    161页

    基于STIRPAT模型的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情景分析与峰值预测

    何乐天杨泳琪李蓉韩勤章...
    16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行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研究,对实现黑龙江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IPCC准则测算黑龙江省历年工业碳排放量,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从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3个方面,确定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耗效率、能源结构6个自变量,借助岭回归方法消除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能源消耗、能耗效率4个方面分析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宏观政策,分别对自变量进行变量涨幅确定,对2020-2050年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设定基准情景、低碳情景、高能耗情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1)黑龙江省工业低碳发展面临化石能源需求大、能源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在影响工业碳排放的6个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起到促进作用,人口规模、能耗效率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工业能源消耗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量在各情景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演变趋势,而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高度上有所差异,低碳情景、基准情景、高能耗情景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达峰时间分别为2030年、2035年和204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7 135万t、8 997万t、12 368万t.对此提出加大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重视能源转化技术升级,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等建议.

    工业碳排放情景分析STIRPAT模型黑龙江省碳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