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开发与市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月刊

1005-8141

zykfsc@163.com;zykfysc@188.com

028-68107829;68107828

610015

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24号

资源开发与市场/Journal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点刊登国内以自然资源为主、兼顾社会经济资源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资源开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资源与环境、资源管理、开发与保护等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问题—目标—路径"分析框架的可持续生计研究

    苏芳古梦维汪三贵
    1441-1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可持续生计研究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要义,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课题.在识别可持续生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内在联系,从区域与人民双视角出发,沿循问题导向、目标瞄准、路径选择的逻辑演进思路,尝试构建"问题—目标—路径"分析框架开展可持续生计研究,为消除相对贫困、迈向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研究发现,在外部冲击与内部缺陷两类生计问题的作用下,区域与人民难以追求与实现更理想的生计目标,从而陷入"脱贫—返贫风险—返贫"的严重怪圈.为此,未来应从缓解外部约束、强化内部禀赋两方面共同入手动态化解生计问题,推动区域和人民向更高层次的生计目标迈进.

    可持续生计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生计问题生计目标生计路径

    基于四维分析框架的中国省级可再生能源政策量化研究

    郑烨赵世杰鲍徐涵
    1450-1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可再生能源政策文本进行多维度量化分析,是政策制定和政策优化的必要工作之一,对保证政策执行效果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0-2022年间的616份可再生能源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效果的四维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PMC指数分析等方法,对可再生能源政策进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①目标较清晰的政策文本比例有所提高但政策数量整体有所下降;②政策主体数量较多且存在一定程度上合作,但存在部分政策主体"边缘化"现象;③3种政策工具均有所覆盖,但需求型政策工具较为缺乏;④政策效果大多数为优秀或良好,但少数政策效果一般,需加强政策性质、发布机构和政策重点多元化.基于以上发现,从提升政策目标清晰程度等4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可再生能源政策四维政策分析框架社会网络分析PMC指数模型

    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278个地级市的证据

    颜洪平许鹏熊凯军
    1462-1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影响城市空气污染一直是产业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话题.以2011-2019年中国27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TIRPAT模型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重点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调整显著降低了城市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且技术研发和绿色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机制;②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空气污染物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不同区域空气污染物的降污作用有所差异;③产业结构调整对空气污染呈现"双门槛效应"和"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的特点,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表现出阶段性变化.

    产业结构空气污染门槛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考虑碳排放约束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以东北黑土区29个地级市为例

    高玉娟韩苗
    1474-1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东北黑土区农业低碳发展,推动黑土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以耕作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约束,利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07-2021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有效测度,进一步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探究考虑碳排放约束的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考虑碳排放约束条件的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型态势,东北黑土区四省中黑龙江省是唯一相对有效省份,29个地级市中未达到有效状态城市占72.4%;②碳排放约束条件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是投入、非期望产出冗余和期望产出不足导致的,同时技术进步变化对生产率的影响更显著;③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受资源禀赋、环境规制水平和政府支持力度的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研究,为提高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应考虑黑土地的自然、生产和生态特性,优化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制定可持续耕地利用绿色降碳减排的发展规划.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超效率EBM模型碳排放东北黑土区

    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空间格局特征及对策研究——以滇中城市群为例

    申宜丛杨子生杨人懿
    1484-1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IS技术对云南省滇中城市群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研究,引入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速度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定量揭示滇中城市群近20年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相应提出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对策措施.结果发现:①滇中地区各县市区的耕地"非农化"速率存在明显空间分异,中部地区变化速率最大,西北和北部地区变化较慢;②耕地"非粮化"速率在2000-2010年的空间差异性表现为离昆明市越远的地区耕地"非粮化"率越大,在2010-2020年各县市区耕地"非粮化"率主要处于2级和3级,分布较均衡;③研究期间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的重心和空间分布均向东北方向偏移;④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并且这种集聚性呈现增强的趋势.

    非农化非粮化空间格局空间自相关滇中城市群

    湘江流域县域城镇化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

    钟洋董雨欣吴智朋
    1494-1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县域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布局,对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湘江流域2005-2020年城镇化水平,分析其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基于驱动力因子分析,深入探究湘江流域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从时序变化来看,湘江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县差距不断缩小;②从空间变化来看,直至2020年湘江流域县域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出"南北双核"的特征;③从时空分异来看,湘江流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分布重心朝东北方向移动,并且近年来其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④从空间关联来看,湘江流域县域整体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正相关,且关联性较强,局部地区的空间集聚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中上游地区的集聚程度明显高于下游地区;⑤从驱动力角度分析,城镇人口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湘江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驱动作用最强.

    城镇化县域时空演变驱动因素湘江流域

    教育人力资本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动能吗?——基于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赵捷李存芳庄甲荣王文虎...
    1506-1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实现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了厘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动能,采用SBM-GML模型,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教育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①中、高水平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低水平人力资本则会形成显著的抑制作用;②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和倒"N"型趋势特征;③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促进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提升的相关政策建议.

    教育人力资本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调节作用SBM-GML模型

    "一带一路"沿线粮食贸易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

    王瑞霖郑慧彬戴靓邹思...
    1516-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地区谷物进出口数据,构建粮食贸易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沿线粮食贸易的产品结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一带一路"沿线粮食贸易以小麦、大米、玉米为主,土耳其、中国大陆、埃及是粮食进口前三名,土耳其和埃及依赖小麦进口而中国大陆依赖玉米进口;印度、乌克兰、俄罗斯位列粮食出口前三,其出口优势产品为大米、玉米、小麦,中国大陆的大米出口也有一定优势;②粮食整体贸易网络核心突出、子群分异,形成中乌亚欧组团、南亚波罗的海组团、中欧巴尔干组团、中亚组团、高加索北非组团,粮食分类贸易网络中大米、玉米、小麦贸易联系稠密、集聚效应明显;荞麦贸易网络集聚但效率较低;大麦、燕麦、高粱、黑麦贸易网络稀疏,呈现属地特征;③"一带一路"粮食贸易受到进出口国家/地区耕地资源、人口规模、双边的地理距离、贸易协定、粮食结构影响,贸易中的互惠性、择优依附性和三方传递性也是重要的驱动力.

    粮食贸易产品结构网络结构指数随机图模型一带一路

    中国海洋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张春霆赵林宋小语
    1525-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海洋产业链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客观要求.通过构建海洋产业链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1-2021年中国省域海洋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逐年升高,海洋产业链韧性、创新性和安全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可持续性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变化态势.②海洋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增速较大,低值区追赶效应逐渐减弱,空间非均衡性增强,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③山东、广东海洋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处领先地位,河北和广西水平较低;海洋产业链韧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水平向以高水平为主的多元类型交错格局演进,环渤海以南地区普遍高于北部;海洋产业链安全性向单一高值集聚态势发展.④技术创新、数字化和对外开放水平是海洋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时空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素,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影响程度稍弱.

    产业链海洋产业海洋产业链现代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高水平开放自贸区政策是否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基于中国276个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王蓓陈瑞琦陈虹
    1535-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2009-2022年中国276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以高水平开放自贸区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多期DID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高水平开放自贸区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①中国高水平开放自贸区政策通过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显著提高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有利于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②沿海城市相对于内陆城市受惠于自贸区政策的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程度更大,并且城市等级越高,越能从自贸区设立的高水平开放实践中把握发展机会,进而有效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③从空间创新溢出效应方面,高水平开放自贸区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产生了正向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同时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高水平开放自贸区政策绿色创新效率多期DID空间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