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地区环境质量——基于自然资源禀赋视角

    黄溶冰谢晓君
    1091-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加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从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出发,探求其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和经验证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2015-2020年中国30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按照自然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将资源型城市作为处理组,非资源型城市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全国推广期间的政策效果.[结果]①伴随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常态化,相对于非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工业污染的减排.②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资源接续压力和环境绩效压力对资源型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离任获得晋升的地方官员在任期内拥有更好的环境表现,支持了该项政策通过完善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推动污染治理的理论逻辑.③路径检验的结果表明,环保投资的增加是促进资源型城市环境质量提升的可能路径.[结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长效性和普适性,应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推进环境责任审计的全覆盖.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评估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质量激励约束晋升机制中国

    基于智能分区的草原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优化

    张哲乐陈奕云郑敏王佳雪...
    1107-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背景下,从均质区划分、清查价格指标体系以及价格修正体系等多个方面探究草原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的优化路径,构建体系优化框架并验证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方法]基于青海省草地资源清查196892条图斑的21条属性字段数据,遴选出草地类型、草地面积、干草产量、草原等级等指标,以乡镇为最小区域单元,基于动态凝聚约束集群和分区的区域化方法划分青海省省级草原均质区,采用分等级、分类别定价的思路引入草原等级调整系数和草地分类价格,形成一套"国家级均质区-省级均质区-乡镇"多层级自上而下的青海省草原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结果]基于本文框架所构建的草原资源资产价格体系,青海省的4个国家级草原均质区经细化得到23个省级草原均质区,分区数目合理,各区域间的草原资源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细分得到的乡镇级草地价格介于国家均质区草地价格30%上下限之间.[结论]本文提出以自然资源资产领域知识为驱动,智能分区算法为核心的草原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优化框架,可支撑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技术体系构建,助力自然资源资产清价值量核算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草原均质区基于动态凝聚约束集群和分区的区域化方法(RED-CAP)青海省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空间收敛特征

    肖沁霖邓宗兵王炬曹宇芙...
    112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明晰区域间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系,为推动区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定量测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空间收敛性.[结果]①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网络通达性及其溢出效应呈现多重叠加态势,省际间关联度提升,网络稳定性提高,呈现出"核心-边缘"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②个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江苏、山东和河南等省份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并发挥"中枢"和"桥梁"的作用.③内部交互特征显示,西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网络中要素的主要溢出方;而东中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要素的主要受益方,且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极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④全国、分维度及分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均存在绝对与条件β空间收敛,收敛速度呈"中-西-东"递减格局.⑤考虑空间网络外部性后,全国收敛加速且周期缩短,但各地表现不一,网络外部性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空间收敛的加速效应较东部更明显;市场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生态文明发展空间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结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健全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加强区域间生态合作,提高板块间联动效应,强化跨区域网络效应,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生态文明空间关联网络社会网络分析β空间收敛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中国

    "自下而上"的环保治理政策效果评价——基于长江经济带河长制政策的异质性比较

    佘颖刘耀彬
    1139-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新时代十年出现的"自下而上"环保治理政策进行回顾和评估,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助力.[方法]本文关注到在中央全面推广之前,河长制由地方政府自发实施,在2007-2018年进行了"自下而上"的政策演进.通过梳理这一阶段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河长制的实施时间、实施力度和采用的政策工具,以及国家自动监控水污染周报、年报数据,采用广义系统矩估计方法,探讨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环保治理政策的有效性.[结果]研究发现:①样本城市的河长制虽然在政策工具、实施力度上具有差异,但以关停、奖惩等行政命令型政策工具为主,无论哪种类型的河长制均带有强烈的目标考核特征,这种特征是河长制见效的根本原因.地方政府每增加1项河长制具体实施政策,河流中的COD和NH3分别降低了 0.149 mg/L和0.085 mg/L.②不同类型河长制政策的污染减排效果不同,行政命令型河长制政策对COD和NH3的减排均有效,而市场激励型政策仅对NH3有效,公众监督型政策仅对COD有效,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政策类型关注的目标减排污染物不同.③经济发展水平对河长制政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对不同类型的河长制政策,调节作用效果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强化了行政命令型河长制政策的实施效果,但对市场激励型和公众监督型河长制政策的影响却不显著.[结论]"自下而上"的政策模式使政府具有更多的选择权,也造成了政策内容的差异.因此,对"自下而上"环保治理政策进行效果评估时,需要考虑到实施时间、实施力度和采用政策工具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打开环保政策的黑箱,精确刻画政策效果,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迥异的地方政府灵活采用不同的政策工具提供可行思路.

    "自下而上"环保治理政策河长制政策工具类型广义矩估计长江经济带

    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配置策略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

    王健彭山桂冯雨豪杨一鸣...
    1153-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曾经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配置策略能否继续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以期为精准优化建设用地配置、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价格视角,构建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配置策略对城市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采用2007-2019年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①无论全国还是分区域样本,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配置策略对城市创新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征,其中,全国层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拐点分别出现在商住用地价格和工业用地价格比值为7.89、8.56、7.81、7.11时.②工业用地价格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在全国及东部地区呈现"倒N"型,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正U"型;商住用地价格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在全国及各区域均呈现"倒U"型.③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配置策略通过影响工业发展、创新支出、创新人才的规模与效率等方面对城市创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存在不同的影响机制.[结论]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配置策略难以持续推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亟需探索更加高效的市场化配置方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优化建设用地配置策略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用地需求.

    土地经济资源配置建设用地配置城市创新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空间计量

    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王建事于尚坤胡瑞王成新...
    1168-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探究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科技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强度和驱动机制,对于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测度2004-2018年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分解项,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采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探究科技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驱动机制.[结果]①在时间上,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空间上,大致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级递减的阶梯状地理分异格局;②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影响较小;③科技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但对不同地区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对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不显著.[结论]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议从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缩小科技创新区域差距等方面推动工业发展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

    工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Super-SBM模型驱动机制时空演变中国

    用能权政策与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转型的关系

    鲁贺玉吴宗法
    1181-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环境恶化和能源安全问题要求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厘清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简称用能权政策)对省域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转型的影响和作用路径对市场型环境权益规制建设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方法]本文从"准自然实验"视角研究用能权政策试点省份政策实施效果,把用能权政策试点的4省份(浙江、福建、河南和四川)作为实验组,其余26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作为对照组.选择政策起始年2016年为冲击时间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验证用能权政策实施与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转型的关系.[结果]①用能权政策可以显著提升试点省份和毗邻省份的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水平;②绿色技术进步和降低资源依赖是用能权政策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主要路径,产业结构升级和公众环保关注的中介机制路径尚未畅通;③用能权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和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低值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结论]本文证实了用能权政策能够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降低资源依赖实现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转型.因此,建议积极有序扩大用能权政策的试点范围,充分认识地区差异性和环境信息披露程度对用能权实施效果的异质性影响,推动地区经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用能权交易制度准自然实验绿色技术影响机制规制效应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

    差异性视角下俱乐部成员碳配额分配方法研究

    林秀群汪巧巧杨红娟
    1196-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建立二级二次碳配额分配体系,改进以历史碳排放量为基础的碳配额分配方法,推动中国碳市场建设进程.[方法]利用Markov链将工业部门划分为高、中和低碳俱乐部,建立二级分配体系;以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分别作为为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指标;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测度俱乐部和行业的碳排放差异性水平,作为研究差异性水平修正系数和配额基期的基础,并以云南工业部门为实证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①高、中和低碳俱乐部分别由6个、6个和12个行业构成,其碳排放差异性显著.其中6个高碳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个中碳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②2018年是俱乐部和行业碳排放差异性变化趋势的拐点,选择2018-2020年作为基期能更好体现公平性.③基期内俱乐部及行业的碳强度变化幅度参差不齐,对受惩罚的俱乐部、受惩罚的高碳行业、受奖励的中碳行业先进行二次配额分配有利于体现赏罚分明原则.④俱乐部、高碳行业和中碳行业的一次配额的修正幅度是合理的,分别在-0.36%~2.41%、-4.41%~9.60%和-8.14%~2.78%之间.⑤该配额分配体系体现了碳强度的激励功能,其结果比一级一次体系调整了-8.14%-9.60%.[结论]利用Markov链建立二级分配体系、利用基尼系数确定基期和差异性水平系数是科学合理的;本体系下行业的初始配额分配既能充分体现基期内各行业的碳排放水平,又能体现行业碳强度的变化幅度;以碳排放差异性的变化趋势作为基期选择的理论依据能为碳配额分配提供实践指导.

    碳配额分配体系俱乐部碳排放量碳强度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云南

    市场一体化对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及机制

    张聪聪崔松涛朱治双张华明...
    1208-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能源效率的提升是应对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协同的有效手段,研究市场一体化对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及机制,可为中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提供效率改进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前沿(SFA)模型测度2006-2019年中国239个地级市的能源效率,并将能源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方面;使用面板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市场一体化对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与机制.[结果]研究发现:①市场一体化可以有效促进区域能源效率的提升,并且规模效率的改善与技术进步是市场一体化改善能源效率的关键路径.②市场一体化更有助于改善高创新水平与高人口密度地区的能源效率;对于创新基础较弱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可以率先改善地区的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③市场一体化更容易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来提升区域能源效率.④市场一体化有助于缩小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距.[结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区域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效应的发挥,进而提升区域能源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有效协同.

    市场一体化随机前沿分析能源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产业集聚中国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

    张义黄寰
    122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碳减排是"碳量减排"和"碳公平"协同推进的过程.目前学界更多关注数字化"碳量"减排,数字化发展的碳公平问题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实证评估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以期为数字化减排与高质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6-2018年省级面板样本,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成本,运用Shapley值法测度碳排放不公平指数,同时重点考虑信息技术资本累积和数据资本发展,利用主成分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从能耗和协同发展视角,运用面板模型评估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①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不公平关系呈"倒U"型,即数字经济发展前期加剧碳排放不公平,后期则利于促进碳公平发展,但目前整体仍处于前期的加剧阶段.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上升1%,碳排放不公平指数将平均上升约4.046%.②从能耗影响机制看,目前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调节能耗强度和能源正义发展,可缓解碳排放不公平问题.但其调节能耗结构和能耗规模的碳排放不公平缓解效应不显著.③从协同发展影响机制看,目前数字经济发展通过财政分权水平显著加剧了碳排放不公平,而通过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目前数字经济发展的能耗结构、能耗规模及其协同发展效应对碳排放不公平的缓解作用尚未发挥.必须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能耗管控机制和协同发展机制,深入推进碳公平发展,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碳排放不公平能耗效应协同发展效应Shapley值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