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颉瑞萍教授运用"涵目九针"针法治疗干眼症临床经验

    赵楠颉瑞萍刘雪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眼症作为眼表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患者视力下降、眼干涩、眼灼烧感、畏光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会造成患者持续性眼部不适,甚者则会影响视功能,干眼症作为多因素引发的眼表疾病,现已被纳入慢性病管理体系.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电子产品普及率升高的同时,干眼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针对干眼症的治疗不易取得良好效果,该病严重影响着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最终会导致个人生活质量的降低.西医疗法虽种类繁多,但治疗后易复发且花费相对较高,患者接受度较低.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干眼症的治疗领域优势突出.颉瑞萍教授擅长通过中医药疗法治疗眼病,基于二十余年干眼疾病临床治疗经验,她提出"涵目九针"治疗干眼症的针刺选穴方法,在秉承中医传统针刺外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干眼症的病因病机,同时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提出针对干眼症"选穴求近及远,内外通调脏腑"的治疗理念,选取上睛明穴、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等九个基础穴位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卓著,值得推广应用.文章整理总结颉教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经验为主,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并附上验案举隅,借此探讨针刺治疗干眼症的临床应用方法,以期为干眼症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干眼症针刺涵目九针名医经验

    福州苍霞洲李氏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论治小儿高热特色

    郑泳冰李学麟林龄陈文玲...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热病因病机复杂,临证以外感热病多见.小儿发热严重会对患儿的神经发育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影响语言沟通及自主行动能力.现代医学主要采取物理降温、抗病毒、抗感染等方法治疗该病,但长期应用上述方法会使患儿神经发育受损,影响患儿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对智力的影响有可能持续到成年,故其临床应用有限.中医药在治疗小儿高热方面有丰富的临证经验.文章通过整理福州李氏中医儿科历史书籍,主要探讨福州李氏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论治小儿高热的经验.福州李氏儿科流派始于清末,一脉相承,近百年已传六代,是福州中医儿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儿科流派最为重要的分支之一.福州李氏儿科学术流派针药结合,继承并创新,弥补不足,结合现代技术及地域特点,在长期与小儿高热的抗争中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小儿高热用药经验和诊疗技术:重外感,以疏为要截病邪,以清为要通腑热,以下为要.治高热时善用药对荆芥、薄荷、豆豉;黄连、连翘、栀子;大黄、石膏、瓜蒌等.李氏流派医家尤为重视内外兼治,擅长运用小儿飞针特色治法,临床中疗效颇丰,为流派的积淀、继承、发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同道提供了一定借鉴.

    福州李氏儿科流派小儿高热药对小儿飞针

    褚玉霞教授运用褚氏安胎汤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经验举隅

    刘亚李岩于晓菲张荣辉...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先兆流产是临床常见的妇产科疾病之一,其中,阴道出血、腰酸、腹痛、下坠是本病的四大症状.随着三孩政策的开放及女性生存压力的不断增长,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先兆流产不但影响孕妇精神心理健康,妨碍妊娠的继续和胎儿的正常发育,甚则威胁母子生命安全.历来医家认为先兆流产多与肾虚、气血亏虚、血热与血瘀有关,主要病机为冲任受损,胎元不固,对该病的治疗也多以补肾安胎为大法.褚玉霞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妇科临床及教学工作五十余载,精研经典,博采众长,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褚教授从"虚""热"认识该病,虚指脾肾亏虚,热为阴虚致热.临床主要针对"虚、热"病理机制,以"补益脾肾,养阴清热,止血安胎"等思路为基本治则,临床处方用药灵活严谨,创制褚氏安胎汤.以补益脾肾为本,养阴清虚热,寒热并投,攻补兼施,气血同调,治病与安胎并举,既注重补益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肾虚之本,又顾护后天脾胃,兼清阴虚内热,效如桴鼓,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传承及推广.

    褚氏安胎汤早期先兆流产脾肾亏虚阴虚血热临床经验

    阳虚不寐证治思路

    郑安平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寐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西医学称之为失眠.中医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以火盛、阴虚及气血虚等多见,阳虚引起的不寐较少见.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如生冷饮食、寒性药物及抗生素滥用、熬夜和运动减少等,机体阳气不断损耗,出现较多的阳虚体质人群,阳虚不寐患者也逐渐增多.文章基于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从阳虚不寐的理论起源、理论形成、病因病机、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及案例分析等多方面进行论述,较全面地阐述了阳虚不寐,以解决临床顾虑.阳虚不寐可分为阳性不寐及阴性不寐,阳性不寐病机为阳气亏虚,龙雷之火外浮,扰动心神;阴性不寐病机为阳气亏虚,虚寒内生,心神失于温煦.分析病机的同时,应对二者加以区别.文章将阳虚不寐与心火炽盛、肝火扰心、肝郁脾虚、痰热扰神、气血亏虚、肝血亏虚及阴虚火旺之不寐进行鉴别,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出现较多的阳虚不寐患者,根据病机自拟潜阳安神汤(炙附子、干姜、炙甘草、砂仁、黄柏、肉桂、磁石).该方有温补脾肾、恢复阳气、收纳虚火之效,临床辨证辅以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疗效,解除了阳虚不寐患者的困扰.

    不寐阳虚病因病机鉴别诊断

    调肝四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理论依据

    孟春慧张恒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而导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且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失眠作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降低了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危害.目前对于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现代医学以口服镇静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其远期效果不乐观且不良反应较大,并且停药后易产生戒断反应,而中医治疗具有疗效明确且不良反应小的优势,有较大的临床研究价值.对于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病机,从古至今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医家认为围绝经期失眠以肾水亏虚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及情绪因素成为影响失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魂居于肝,肝气不畅、肝火扰乱、肝血不养则魂居不宁,夜寐不安,围绝经期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常加剧情志的病变,因此从肝论治围绝经期失眠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张恒教授从事中医内科杂病的临床研究二十余年,其临证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用中医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各种内科杂病.张教授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围绝经期女性失眠单见肾虚者少,兼有肝病者多,由此总结出了调肝四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即疏肝活血法、清肝豁痰法、养血安魂法、滋补肝肾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围绝经期女性失眠从肝论治

    中医药辨治妇人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肖剑王飞章莹吴千言...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更年期综合征是妇人在绝经前后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月经紊乱、烦躁易怒、热潮红、出汗、失眠、焦虑、抑郁等,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和痛苦.随着医疗技术和保健意识的提高,女性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丰富,传统中医认为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个脏腑,致使本病证候复杂.因此,治疗该病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优点在于不仅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激活身体自身调节机制,缓解症状,而且还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和预防复发的效果.中医药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文章现从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展入手,结合现代实验研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现状和经验作一综述.文章阐述了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包括中药、药膳、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手段,总结了中医辨证论治妇人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医药在妇科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更年期综合征病因病机实验研究中医治疗综述

    近二十年中医药领域小儿肺炎研究的CiteSapce知识图谱分析

    张秀琴付志斌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CiteSpace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全面描述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的研究热点及前沿,为后续该领域研究提供部分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2000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11 月 1 日中医药领域小儿肺炎研究的相关文献,经数据筛选与清洗后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6.1.R3 对作者、期刊、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 3 562 篇.该领域整体发文量呈波动性增长趋势,2016 年发文量达到顶峰,之后发文量有所下降,其中文献数量以汪受传发文最多,且在该研究领域发挥核心作用.①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肺炎及相关临床经验的总结,毒热结瘀是小儿肺炎病机的主流观点;②小儿肺炎病原体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流感病毒B型、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最为常见,常见的证型有痰热闭肺与风热闭肺等,但证型与病原分布的相关性尚不明确;③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中药注射液构成了治疗组主要的干预手段.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领域中医病机可能为毒热结瘀,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该领域临床疗效观察文献众多,仍有待深入挖掘作用机制.

    小儿肺炎肺炎喘嗽中医中药文献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