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及其安全性的Meta分析

    俞雅婷郭栋王丹丹黄文文...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式,研究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限定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1月.导入至EndNote20进行筛除,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为29篇,总样本量2 1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或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相对于对照组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RR=1.14,95%CI(1.11,1.19),P<0.01],改善患者眩晕症状(MD=-9.20,95%CI[-13.19,-5.21],P<0.01),改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指标,加快峰值流速,并减少三条后循环血管的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且不论是针灸治疗还是中药西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其不良反应均较轻,表明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的安全性与常规治疗相当.结论: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有一定的安全性.但受限于纳入研究质量和方法学,导致检验效能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临床异质性,将来仍需进行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后循环缺血针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贾跃进从痰瘀论治眩晕

    刘扬樊凯芳李雯王欢...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跃进继承朱震亨六郁思想,强调百病生于气,临证重视中西医双重诊断,在四诊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仪器的诊断结果,即五诊合参,双重诊断,提倡辨病-辨证-辨体三者结合.在西医诊断之后,更能够辨别清楚患者眩晕的诱因是否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避免延误病情,并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针对眩晕,需要善于有技巧的问诊,善于掌握每种证型的特异性症状,初步判定病机之后,再加以收集佐证症状,以快捷准确地辨证.贾跃进认为临床上单一病机或是与教材完全一致的证型的眩晕较为少见,多以复合病机、虚实夹杂出现,其中以痰瘀阻滞所致眩晕最为多见.因津液与脉道中血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具有同因、同源的特点,故痰瘀多互结并现.痰瘀互结胶着,阻于脑之清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发为眩晕.故贾师多从痰瘀论治眩晕,临证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治疗眩晕的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各种眩晕,认为莱菔子为化痰通腑治疗痰郁眩晕的要药,郁金化瘀开窍为治疗血郁眩晕的要药.

    六郁痰瘀半夏白术天麻汤

    铁死亡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

    马超刘敏科何彦虎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其病因复杂,部分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研究表明,铁死亡通过铁代谢、氦基酸代谢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等过程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何通过调节细胞铁死亡来干预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目前研究治疗的热点和焦点.近年来,多种中医药已被证实可通过调节铁死亡干预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文章概述了铁死亡的可能发生机制,讨论铁死亡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总结中医药在铁死亡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铁死亡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铁死亡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

    从"大气下陷"论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密传浩齐向华滕晶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缺损,表现为一过性肢体活动不利、感觉障碍、黑矇、眩晕、复视等症状.微栓子学说、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常被认为是发病的主要机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卒中已跃居为我国成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病因,因此积极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减轻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至关重要.西医主要通过二级预防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尽管循证医学证据充分,但长期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亦不能忽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中医学"中风先兆""小中风""脑贫血"等范畴,临床治疗多集中在"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上,医者或以热瘀立论,或以痰湿立论,或以血浊立论,均取得一定疗效.临床上存在很多因"大气下陷"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此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神过劳,大气亏虚"为其发病肇端;"大气凝滞,气血失和"为其中心环节;"大气下陷,痰瘀阻络"为其病理实质;"元气未亏,大气得复"为其预后关键.治疗上,以益气养血、升阳举陷为根本治法,配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同时注重收敛元气,固护大气根柢;预防上,注重从形神入手,防止大气耗伤.文章结合案例探讨从"大气下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大气下陷卒中预防医学

    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

    郑仕中杨光锐谢春荣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并比较金钩钓鱼针法与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差异.方法:按随机分组方式,将纳入的103例运动性失语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予金钩钓鱼针法针刺金津穴、玉液穴,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针刺金津穴、玉液穴,每天1次,5天为1个疗程,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在失语程度分级、语言功能评分的对比状况.结果:在总有效率指标上,对照组、治疗组分别是82.69%(43/52)、96.08%(49/5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在阅读、复述与谈话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皆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理解方面,两组未表现出显著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提升患者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语言分级而言,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金钩钓鱼针法在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阅读、复述与谈话方面,较常规针刺疗法更具优势.

    脑卒中运动性失语金钩钓鱼针法

    吴敏教授临床运用虫类药治疗儿童神志病经验举隅

    陈燕妮刘蓉王佳沁陆燕华...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神志病包括儿童身心疾病,被认为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在神志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及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医学习惯将"神志病"称为"精神病",主要受到遗传、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对于其发病机制及生化基础仍不明确,而抗精神病药物在不良反应及疗效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该类疾病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吴敏教授认为生长发育异常或者内外环境被破坏是导致儿童神志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吴敏教授临证处方擅用虫类药物,现今诸多学者多取"虫类"之狭义为"昆虫类",而其在古代泛指"动物".该类药物具有平肝息风、祛风胜湿、清热凉血的特点.吴敏教授运用虫类药物攻补兼施、严谨配伍、专病专方,临床发现对于儿童抽动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癫痫、夜啼等常见神志病均有疗效.吴敏教授认为虫类药物虽可攻补兼施,但部分虫类药物尚攻伐太过,为免正气受损,处方用药时可酌加调补之品.初用虫类药物时应熟知现代药理,注意其不良反应及致敏性,特别是儿童脏腑娇嫩、抵抗力较差,虫类药单方种类及单品药量宜初次少用,并根据用药情况每次适量酌加.若严谨配伍、用之得当或可得到显著疗效,用之不当或可危及生命.吴师之虫药治病经验正所谓用药灵活、随证而变、中病即止.

    神志病虫类药儿科

    中药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探析

    王佳慧魏静张沁园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挖掘整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的相关文献,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的方药,运用Execl、SPSS 18.0软件对挖掘的中药进行药物频次、频率、性味归经及核心药对的分析.结果:共收集数据库中相关方药54首,涉及中药96味.出现频次前10味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茯苓、人参、熟地黄、川芎、丹参、山药、远志、甘草、黄连.四气以温、平、微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酸为主;归经以肾经、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胃经为主.核心药对为川芎-当归、熟地黄-山茱萸、石菖蒲-山茱萸、石菖蒲-三七、川芎-枸杞子、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山茱萸、石菖蒲-山药、酸枣仁-远志-熟地黄、人参-丹参-石菖蒲、山药-丹参-石菖蒲.出现最多的药对为石菖蒲+补益药.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较西医存在一定的优势,具有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操作简易、不良反应小等特点,治疗时多以补脾益肾、理气活血药物为主.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消渴证数据挖掘中医药用药规律

    脑小血管病与失眠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卞旭东王维于苗郭浩林...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小血管病会导致失眠的发生,而长期慢性失眠又是脑小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之一,两者关系紧密,互为因果.现代研究表明,以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分型、发病机制为依据,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萎缩均与失眠有较强的关联性.中医研究表明,脑小血管病多属络病,气虚血瘀是脑小血管病伴失眠的关键病机.临床治疗脑小血管病伴失眠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非药物疗法并用,优势在于运用西药迅速缓解症状,预防、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运用中药及非药物疗法整体调节人体功能,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文章对脑小血管病与失眠关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意义.

    脑小血管病失眠研究进展

    从精气神探讨骨质疏松相关性认知障碍的辨治思路

    龚美胜李生龙安玉芳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质疏松和认知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骨质疏松相关性性认知障碍也是导致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病死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元素,精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神是生命活动的外部表现,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精气神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文章通过阐述精气神的概念及相互作用,结合骨质疏松症肝肾亏虚、脾虚肾亏、气滞血瘀的病机特点,认为骨质疏松相关性认知障碍与脾肾密切相关,精亏、气虚、神少是其核心病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气虚血瘀为标.治疗以补肾填精、益精填髓、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以达到恢复神机的作用.临证当辨别虚实轻重,加减化裁,以期为骨质疏松相关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精气神骨质疏松认知障碍治疗方法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达郁醒脑针刺治疗抑郁症

    卜瑞琪滕晶齐向华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除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精力降低、焦虑、自责自罪外,胃肠功能紊乱为抑郁症常见的躯体障碍之一.近年来脑-肠轴在多种精神类疾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有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调节5-羟色胺等物质调控大脑,被认为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可归为"郁病"范畴,其发病与心脑、肠腑、肝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临床应用达郁醒脑针刺治疗抑郁症,包括腹针、头针、开四关,腹针以"神阙布气"为原则,运用引气归元法,结合腹四关,调脾气,其余以开四关,通督调神为主,使气机得以调达,气血运行通畅,阴阳自和,神机正常运转.

    脑-肠轴抑郁症腹针头针达郁醒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