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颅囟经》之价值刍议

    孔维祎郝欧美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囟经》是中医儿科学现存最早的专书,对儿科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目前依然有效地指导着当代中医儿科的实践.《颅囟经》于唐宋时期撰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之所见为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的点校本."颅囟"指代小儿,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纯阳"学说与"变蒸"学说,前者应看作"元气未散",后者应视为"正常生理",提示中医学必参合天文地理、古今阴阳.此外,书中记载了小儿诊脉的方法,列举了新生儿疾病,惊证、痫证、癫证、疳证、痢证等小儿常见病证,并附有治法方药;原书陈列15种火丹,均以发病部位的不同进行辨治;《杂证篇》收录了丰富的验方,重视乳母在维护小儿健康过程中的作用、治病不忘顾护脾胃、以五脏辨证法治疗疳证等理念,这些理念至今仍为临床所借鉴.治疗用药切合儿科实际,剂型以丸、散为主,药味少,另有洗浴、吹鼻等简便易行的外治法,很好地解决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全书言简意赅,尚存佚文待考,如进一步深入研究,必将有更多的收获.文章简述《颅囟经》的来源及重要学术思想,分析小儿脉法、儿科病证,并与现今儿科治疗中的具体情况做对比,发现《颅囟经》所列举的小儿病治法治则切合儿科实际医疗需要,值得进一步研究.

    《颅囟经》纯阳变蒸小儿脉法儿科病证

    何育风教授基于整体观念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经验

    谭翔元何育风李湛罗森...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发病率高,对人类的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西医主要采取口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微创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虽能缓解部分症状,但未能根治.推拿疗法具有安全、有效且能身心同治的优势.文章介绍何育风教授基于整体观念治疗TMD经验.何教授认为TMD病位在太阳、阳明经筋,外受寒邪为病因,筋骨失衡为病机,太阳外束诸表,阳明营属全身,太阳为风寒所遏则筋骨失衡,阳明气血不通则病情迁延不愈.治疗时应基于整体观念,从经筋理论、颈腰同治理念及形神一体三个方面对TMD进行辨证治疗.以经筋手法解太阳、阳明筋结,筋柔痛自止;颈腰复位手法调整体筋骨平衡,骨正舒其筋;以温督擦法激发一身之阳气,腹部深层推拿充阳明气血之海,致阴平阳秘,调整体之神,解精神之郁结.何育风教授治疗筋骨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从整体出发运用推拿疗法调整患者一身之筋骨,从太阳、阳明经筋出发治疗TMD,为中医外治法治疗TMD提供了一定思路.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经筋手法整体调脊整体观念

    王树槐教授从湿论治黑苔经验

    刘莹娟朱虹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苔在临床中并不多见,西医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案.中医往往采取对证治疗的方法.文章主要介绍了王树槐教授治疗黑苔的临床经验.文章介绍了黑苔的临床表现及病因,黑苔成因复杂,根据以往文献记载与临床研究发现,历代医家对黑苔病因病机的认识均不同,王树槐教授从湿论治黑苔,从寒湿、湿热、痰湿三个方面认识黑苔,并对黑苔有独特见解.在治疗黑苔时,王树槐教授认为,湿邪导致的黑苔,治疗应以祛湿为主,同时还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用相应的方药治疗.仔细询问病史、把握病情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才能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在用药方面,他主张根据患者的脉象和舌苔情况来辨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温阳化湿、清热利湿、祛痰化湿等,临床疗效显著.此外,王树槐教授还指出在治疗黑苔的同时,还需要患者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免损害脾胃功能.另外,患者还要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质,这样有利于祛湿.文章对黑苔进行了系统介绍,并结合王树槐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了详细探讨,对于临床中黑苔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黑苔从湿论治临床经验

    梁惠卿教授基于"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理论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学术思想

    张璐芸林立贾敏梁惠卿...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为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理阶段,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但其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它是肝硬化形成的必经之路,也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转归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基于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重要理论,对临床中关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邪之所在,皆为不足"这一中医经典理论认为外邪之所以入侵人体皆是由于正气亏虚不足以抵抗外邪.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正是由于人体正气亏虚,毒邪趁虚而入并久居不去,壅于肝脏,肝络失和,气机疏泄失常,气血失于运化,最终气虚血瘀,有形实邪产生发为此病.梁惠卿教授从这一理论出发,细探病机,从气虚血瘀的角度切入,寻药组方,研制皂术抗纤方,取其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的功效提高机体抵抗力、逐步消解体内有形实邪,从源头逆转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进展.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及优化,该方在临床应用中屡获良效.文章从"邪之所在,皆为不足"角度探讨皂术抗纤方的组方思路及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机制,旨在进一步挖掘梁教授基于该理论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学术思想,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和启发.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慢性乙型肝炎正气皂术抗纤方

    基于脏腑气血辨论探讨金明秀教授治疗郁痹共病经验

    张名秀于静金明秀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是由于邪气痹阻经络导致人体关节僵硬、肿胀、疼痛甚至变形等症状的一类疾病.痹证具有病情缠绵、复杂难愈的特点,并且其发病过程往往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精神情志类疾病多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临床发现大部分痹证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情志异常状态,"因痹致郁"或"因郁致痹"导致"郁痹共病"的状况屡见不鲜.金明秀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郁痹共病"的患者存在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进而出现脏腑气血同病的现象.金明秀教授指出"郁痹共病"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基于脏腑气血辨论,金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脏腑亏虚,痰、瘀、郁互结,气机阻滞,气血痹阻经脉;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肝气郁结、痰瘀阻络为标.治疗应从脏腑气血的角度出发:以化痰祛瘀,解郁通络为核心;立足于整体观,重视调理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上均着眼于肝、脾、肾三脏之间功能相互协调平衡;注重从整体出发,关注五脏之平衡关系、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以及情志自我调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强调调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在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文章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从脏腑气血入手,对"郁痹共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金教授治疗经验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痹证类风湿关节炎郁证抑郁症治疗经验

    基于"调气机,解六郁"论柴胡运用

    刘扬樊凯芳李雯王欢...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跃进临证始终贯穿"调气机,解六郁"的学术思想,临证常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夏枯草、僵蚕、蝉蜕、牛膝、枳实、炒莱菔子等十多味中药,调升降,解六郁,统治百病,效果甚佳.初学者多被《中药学》教材的分类方法和定义所约束,认为柴胡为解表退热药,并能疏肝行气,升阳举陷,致使临床运用柴胡的范围严重缩减.贾师善于运用柴胡解气郁、食郁、水郁、精郁、血郁、火郁,和解枢机,升举阳气,调经助孕,解表退热,扩大其使用范围,并强调柴胡的量效关系非常明显,临床功效不同,柴胡的用量也有差异.柴胡退热的关键在于量一定要大,一般用量20 g以上,升阳举陷,用量宜小,一般用3g左右,解气郁时用量10g左右.同时,使用柴胡要注意其适应范围,因其升提之力太甚,会导致阴虚阳亢加重而出现耳鸣或耳聋、烦躁易怒、眩晕等.一般将舌质不红绛,舌苔白润而不干燥,脉象左尺脉沉弦有力或左尺脉滑、厚实有力,作为使用柴胡的依据.

    柴胡解六郁调升降

    朱维平基于少阴伏邪理论内外并治干燥综合征干眼经验

    范嘉怡王舒王一格朱维平...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总结朱维平教授自拟方加味鳖甲散联合耳部刺络放血疗法内外并治干燥综合征干眼经验.朱维平教授提出内外并治干燥综合征所致干眼,综合考虑了干燥综合征患者正气亏虚,少阴伏邪,精亏血枯致瘀而燥的发病特点,提出基于少阴伏邪理论治疗干燥综合征干眼,认为正气亏虚是伏邪致燥的基础,邪伏少阴是内在核心致病因素,继而感受外邪,内外相合而发病.临床上常在中药汤剂加味鳖甲散透邪救阴、扶正养阴的基础上重视祛瘀通络,联合刺血疗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所致干眼,认为邪祛一分、正缓一分,使邪祛正缓,临床疗效显著.文章简述"少阴伏邪"理论,以干燥综合征干眼的病因病机为切入点,结合刺络放血疗法的治疗优势,对朱维平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干眼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介绍,并举验案一则,以期为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干眼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诊疗思路.

    干眼少阴伏邪刺络放血中医经验

    基于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技术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葛鹏志李经纬赵海梅周文...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全面分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获取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文献日期截至2023年3月31日.利用NoteExpress 3.0软件对文献进行筛查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同时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搜集所筛选文献的基本信息(包括发文时间、作者、出产机构和关键词等).使用Citespace 6.2软件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开展热点分析.结果:①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获得以临床研究为主的合格文献2 160篇.1989年-2023年3月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以后的发文量上涨幅度较之前更大,并多刊载于专业性较强的期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呈现出质量与数量齐头并进的趋势.②以朱叶珊、何芳、刘世举、杨杰等为代表的临床研究团队影响力较强.研究机构相对集中,主要为江苏、河南和辽宁等地的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机构,但区域间合作程度较低.③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后发现,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美沙拉嗪、中药灌肠、炎性因子等13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多且中心性高.④对关键词时线图和突现图进行分析,发现肠道菌群、氧化应激、湿热内蕴证、不良反应等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⑤经过分析文献可知,溃疡性结肠炎的干预措施虽多,但中药与西药联用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结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湿热内蕴型是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主要证型,而中西医结合则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选方案,其免疫调控、抗氧化及肠道菌群平衡的相关作用机制与靶点研究是未来探索的主要领域,实现跨区域联动合作与交流是推动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的必然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文献计量学可视化热点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五音疗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李露王丽梅张翀旎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五音疗法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五音疗法"和"五行音乐疗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应用NoteExpress和CiteSpace 5.8.R3(bit64)软件对我国五音疗法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来源、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72篇文献,发文量自2008年开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21年发文量最多;发文量居前3位的期刊分别为《中医临床研究》《光明中医》《中华中医药杂志》;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李跃、吴莹、王轶蓉等,合作程度最密切的团队为许继宗、张波团队;主要研究机构有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但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开展合作;研究热点侧重于生活质量、焦虑、睡眠障碍等领域;优势病种主要集中于抑郁症、失眠症和脑卒中等.结论:五音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分支,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热点,促进研究团队和机构间的合作,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基础研究,有助于推动五音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五音疗法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