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eta分析的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评价研究

    吴迪蔡增进江琼樊文彬...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至2022 年 11 月,相关中文检索词为"艾灸""灸法""创面愈合""创面修复""随机对照试验",英文检索词为"moxibustion""wound healing""wound repair""RCT",由两名评价员分别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及数据提取,并评价相关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使用RevMan 5.4 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相关文献 13 篇,受试者总计 841 例.结果表明,与常规治疗方式相比,艾灸干预创面可提高创面愈合总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1.61,95%置信区间(CI)(1.35,1.92),P<0.000 01],降低创面疼痛评分[均数差(MD)=-0.82,95%CI(-1.58,-0.07),P<0.000 01],改善创面分泌物情况[MD=-0.21,95%CI(-0.34,-0.08),P<0.05],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RR=-0.35,95%CI(-0.52,-0.18),P<0.000 1],减轻创面肿胀程度[MD=-0.46,95%CI(-0.63,-0.30),P<0.000 01],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MD=-4.43,95%CI(-4.85,-4.02),P<0.000 01],加速创面愈合进程.结论:艾灸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本Meta分析尚需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原始研究数据进一步佐证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艾灸创面愈合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补骨脂治疗牙周炎的作用机制

    王雯雯万军含李宁丽翟远坤...
    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骨脂治疗牙周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获取补骨脂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运用人类基因综合分析数据库(GeneCards)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获得牙周炎相关靶点,制作韦恩(Venny)图后获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利用工具平台STRING11.5 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Cytoscape 3.7.0软件构建"补骨脂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牙周炎关键靶点"图,并筛选出前10的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借助Metascape数据库和微生信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Discovery Studio 2019 对补骨脂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探索最佳结合靶点.结果:筛选得到补骨脂有效活性成分87个,对应成分的相关靶点595个;牙周炎相关靶点 1 213 个.GO生物学过程分析表明,补骨脂活性成分的基因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激素的反应等过程,KEGG结果表明补骨脂的作用与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bakuflavanone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 的结合能较高.结论:补骨脂活性成分可能通过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作用于核心靶点而发挥治疗牙周炎的功效,尤其是bakuflavanone,可能具有开发为抗牙周炎新药的潜力.

    牙周炎补骨脂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于"经筋理论"分析膝骨关节炎X线分级、疼痛程度与病变经筋的相关性

    任玉军杨小强杨平顾常庆...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经筋病变与膝骨关节炎X线分级、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指导临床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经筋辨证、个性化特色治疗,为中医经筋诊疗思路提供有效的参照.方法:将140例患者根据膝骨关节炎X线分级情况分成4组,并通过双手触诊法,探寻病变经筋,并分析病变经筋与X线分级、疼痛程度的联系.结果:所有患者的X线分级为Ⅰ级20例、Ⅱ级35例、Ⅲ级50例、Ⅳ级35例,病变经筋依次为足阳明经筋、足太阳经筋、足三阴经筋和足少阳经筋,不同经筋病变在膝骨关节炎X线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数量经筋病变患者的病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足阳明经筋患者与未累及之间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阳明经筋合并他经病变患者在疼痛程度方面显著高于单纯足阳明经筋病变患者与未累及足阳明经筋病变患者(P<0.05).结论:经筋病变能够辅助膝骨关节炎病情的判断,协助诊疗,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发展和完善中医经筋理论等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经筋理论膝骨关节炎影像分级疼痛程度

    刘华一教授降气疏肝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病案举隅

    李雪纯刘华一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随着人们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GERD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具有普遍性、难治性的特点.常见的西医治疗手段是抑制胃酸分泌、增强食管及胃肠动力、抗反流手术等,但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症状反复难愈,困扰患者日常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有效缓解因反流所致食管内外症状,并力求恢复脾胃及肝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减少疾病复发、阻止病程进展,实现标本兼治,且中医药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刘师认为中焦气机升降对于本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临床总结出降气疏肝以和胃为治疗大法,再根据不同证型制订具体经验用方,针对兼证加减用药,且肝胃同治、五脏同调,整体与部分相结合,重视患者治疗前情绪、不良饮食习惯等致病因素及治疗后的日常调护.本研究归纳总结GRED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刘师临证对于此病之中虚气逆、肝胃不和、寒热错杂等证,分别予补中降逆、疏肝和胃、辛开苦降等法以调节中焦气机,使气机得畅、肝胃调和,疾病向愈.总结刘师临床经验用对药,并附验案一则,以冀为GERD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GERD提供诊疗新思路.

    胃食管反流病反酸名医经验中医治疗

    浅析药穴指针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

    梁才琳李洁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的消化类疾病,临床上以反酸、烧心为主要表现,其中以肝胃郁热证型较为多见.药穴指针疗法在治疗GERD上有显著功效,它是在患者体表穴位将药物和指法相结合治疗的中医特色疗法.指针是基于经络理论基础,通过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运用点、按、拍、叩、捶等不同手法,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正常,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功效.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发现,GERD的肝胃郁热证发病机制多为脾胃不足运化失司,导致水湿内停,日久郁而化热而发为本病.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临床收集严光俊教授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的医案1例为GERD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对中医药穴指针治疗GERD的中医理论、临床操作进行探索,深入剖析药针指穴治疗GERD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药穴指针治疗GERD提供思路.

    胃食管反流病药穴指针疗法肝胃郁热证

    三仁汤合旋覆代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2例临床研究

    于莉王庆莲邵岩峰林平...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仁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积分、GERD主要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复发率及患者满意度等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脾胃病科及脾胃科门诊收治的GERD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三仁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复发率、患者满意度等,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记录.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反酸、烧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在GERD的主要症状反酸、烧心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且治疗组在改善烧心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复发率上,随访调查治疗后3个月患者,显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仁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GERD,能有效缓解其症状,尤其在烧心主要症状方面更加显著,调节胃肠功能作用,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相比常规治疗临床疗效更显著,安全性也更好.

    胃食管反流病三仁汤合旋覆代赭汤症状积分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张璇王玉娟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会导致食管狭窄引起吞咽困难,最终引起食管癌.该病具有慢性、复发性和难以缓解的特点.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饮食结构的转变,饮食不加节制,嗜食肥甘厚味,加之生活、工作压力过大,肥胖、饮酒、服用药物等,使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呈递增趋势.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食管抗反流功能降低,目前通常以恢复食管抗反流功能、消除临床症状和降低并发症为主要治疗目的,临床上尚无特效药物,西药治疗方法单一且疗程较长.中医认为本病隶属于"嘈杂""噎膈"等范畴,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病位主要在食管、肝、胆、脾、胃等.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针灸、穴位按摩、电针等均有明显治疗效果,且可以减少现代医学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亦可以减少促胃动力药和抑酸药等西医常规药物的耐药性.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综述

    李生财治疗寒邪客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经验总结

    漆利红李生财赵世伟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内科疾病,寒邪客胃型为胃脘痛较常见的证型.多因贪凉饮冷或感受寒邪诱发,临床以胃脘部冷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多伴有嗳气打嗝、呃逆、四肢冰冷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属于现代医学受凉或者进食生冷食物引起的急性胃炎、急性消化性溃疡、胃痉挛等疾病的范畴.李生财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内科疾病,认为寒邪客胃型胃脘痛以寒邪凝滞为主,与气机异常密切相关,迁延日久易于导致寒邪化热,寒热失调,脾胃损伤.治疗本病以"寒留则气凝"为指导思想,以"温通""理气"为主要治法,临证以厚朴、枳壳、莱菔子、陈皮、半夏、干姜等药为主,注重药对的使用,疼痛多用芍药、延胡索,反酸多用浙贝母、海螵蛸,嗳气打嗝常用旋覆花、代赭石,失眠则用酸枣仁、远志等;同时注重内外治法相结合,用中药包或热盐包外敷以开通玄府、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止痛,内服则温里散寒、行气消积止痛;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外敷与内服相结合,疗效显著.本研究总结李生财主任医师治疗寒邪客胃型胃脘痛的经验,并附有典型验案1则.

    胃脘痛寒邪客胃临床经验

    基于昼夜节律探索中西医结合辨治胃脘痛

    王浩庞晨旭赵魁夏雪萍...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医学认为昼夜节律是指机体在生物钟的调控下,随外界昼夜的变化而形成的节律性机制.两千多年前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中医时间医学亦表明,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随着昼夜更迭而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与节律性.胃脘痛也称胃痛,以脘腹部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是中医临床常见且多发的脾胃系病证之一,其发病与转归存在昼夜节律性.移行性复合运动是指清醒空腹状态下胃肠出现静息与收缩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运动,该运动的夜间活动强度明显弱于白天.联系中医营卫理论,发现这与中医理论中卫气"夜伏昼出"的循行规律不谋而合.且进一步通过对相关研究分析,发现采用中医经典方加减联合常规西药三联疗法,构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理论的框架,在胃肠道昼夜节律理论的指导下,于辰、巳时用药,通过借助辰、巳时脾胃气血灌注的有利时机,协调气血阴阳,能够加速药物循经布散周身,更好地促进药物吸收.同时在夜间采取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措施缓解疼痛,并辅以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针刺、艾灸与按摩,更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因此,以昼夜节律为切入点,将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医学生物节律相结合,能够为中西医结合辨治胃脘痛提供新思路.

    胃脘痛时间医学昼夜节律

    半夏泻心汤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黄玉卓李梅梅马力亚舒劲...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以反复或持续出现进餐后饱胀、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排除明确的器质性原因.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抑酸、促胃肠动力等,临床疗效欠佳,且复发率较高.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FD属中医学中"胃痞""胃痛"等范畴,治疗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从肝脾胃论治,标本兼治,灵活选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FD是中医学治疗的优势疾病之一,以半夏泻心汤治疗最为经典.半夏泻心汤作为《伤寒论》中的代表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肝脾不调,寒热互结之痞证.随着对传统医学的深入发掘和与现代医学的有机融合,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与他方合用或者联合其他中医疗法及西药时能产生标本兼治、优势互补的作用.现代医学从胃肠道功能和结构等方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FD的良好疗效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调节胃肠功能、调节胃肠道菌群、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改变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等.研究从理论探索、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3个方面对半夏泻心汤治疗FD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辨治提供新思路.

    半夏泻心汤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