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南黎族藤灸四花穴对老年大鼠抗衰老的机制研究

    陆海鹏王子琴朱颖杨堃...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藤灸四花穴通过调节大鼠机体抗炎、抗氧化和免疫以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老年大鼠分为藤灸组、艾灸组、药物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藤灸、艾条灸、金匮肾气丸和不干预.60 d后用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学习记忆和抗疲劳能力,检测老年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等相关指标,同时取大鼠脑组织和胸腺染色切片,观察藤灸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改变的影响.结果:经过藤灸治疗,大鼠水迷宫实验潜伏期明显缩短,游泳路程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藤灸组大鼠的SOD、GSH-Px活性升高(P<0.05),T-AOC增大(P<0.05),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活性、数量增加.结论:藤灸四花穴能有效提高大鼠学习记忆、定位导航、抗疲劳能力,也能明显增加氧化酶含量,有效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还能改善海马神经元细胞活性,有效延缓衰老.

    藤灸艾灸民族医药抗衰老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地榆-升麻药对治疗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

    岳静李高税会利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地榆-升麻"药对治疗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地榆-升麻"药对的有效成分并筛选相关的蛋白靶点,检索疾病基因库获得骨髓抑制的疾病靶点,交叉比较后识别潜在的治疗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预测,筛选关键靶点.通过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探索药对治疗疾病的生物学过程.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核心靶点和药物化合物进行验证,计算结合能,初步验证"地榆-升麻"药对治疗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结果:获得"地榆-升麻"药对有效成分8种和作用靶点174个,骨髓抑制疾病靶点502个,"地榆-升麻"药对与骨髓抑制的交集靶点50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结果确定了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1,AKT1)、肿瘤蛋白53(Tumor Protein 53,TP53)为核心靶点蛋白.GO功能分析得到功能模块2 014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信号通路136条.其中AKT1、TP5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核心靶点与骨髓抑制显著相关.本研究提示"地榆-升麻"药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治疗骨髓抑制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地榆-升麻"药对主要化合物与核心靶点的结合紧密.结论:"地榆-升麻"药对治疗骨髓抑制可能通过化学致癌物受体的激活、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作用于AKT1、TP53、IL-6、TNF等靶点治疗骨髓抑制.此过程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特点.

    骨髓抑制地榆升麻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浅议少阳病不可汗、吐、下之理

    金瑶秦雯王有鹏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阳经居于太阳经之里与阳明经之表,古今医家多认为其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经为物质运行之通路,将饮食水谷所化生之气、血输布全身,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胆应春升之气,与肝互为表里,可主决断而辅心神,化饮食而佐中土,理气机而顺诸脏.三焦经与胆经相合,则为人体精微运化与气机流转之要塞,故称少阳为转圜之枢纽.少阳为病,其病机以"郁而不疏,郁久化火"为主,见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又因其位于半表半里之间,除少阳经所及之处外,还可见似表证之往来寒热,以及似里证之呕恶、纳差等症状.少阳病之论治,现多以"和解"立法,内清泻少阳之郁火,外宣畅郁滞之气机,兼以顾护脾胃之克化,使其表里通畅,开阖有度,共复少阳枢转之功.少阳病多辨误,为防误治而生变,后世又多以汗法、吐法、下法为其治禁.然何为少阳治禁之理?何为少阳可汗、可下之机?研究即对少阳病相关条文进行整理与分析,旁征医家注释,以求发微,阐析少阳病治禁之理与其可汗、可下之机,以便指导临床.

    少阳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

    "生长化收藏"浅说及其在睡眠、血压方面的应用

    郑军武方媛王晗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长化收藏"是根据万事万物周期性改变规律而总结出的5个阶段,与近现代的生物节律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一种按照各自时间顺序周而复始变化的节律.人体睡眠-觉醒周期、血压、心率、体温、激素分泌、神经兴奋与抑制都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如血压、睡眠常因夜间"收""藏"功能异常而出现病理性改变.以"生长化收藏"视角能很好地解读《黄帝内经》中的部分章节,理解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养生及疾病防治的建设及认识."人生于地,悬命于天".通过对"生""长""化""收""藏"各个阶段进行学习、感悟,切身感受古人对天地的敬畏,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考方式,对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睡眠障碍等产生更清晰的认识.

    生长化收藏《黄帝内经》血压睡眠

    结合一则医案再思考《黄帝内经》"治之以兰"法治疗糖尿病的内涵

    谢越郭际赵海亮叶文...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之以兰"始载于《素问·奇病论篇》,本意为利用兰草"除陈气",是当时针对消渴病提出的治法.消渴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和(或)靶器官胰岛素抵抗,进而引起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时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中医学认为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似与"治之以兰"无甚关联.研究梳理中医经典著作中诸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结合一例医案再思考《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治之以兰"的内涵.经过对中医经典和临床案例的分析,认为"治之以兰"实际上是示人以法,是糖尿病全病程中的概括性治法,本质是疏通气机,继而调节脏腑功能,"以辛能发散故也".

    治之以兰糖尿病中医

    基于《黄帝内经》"五刺应五脏"浅析阳痿论治

    念兴涛杨佐香夏祎张元艳...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诸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总体为多脏腑共同致病而以肾虚为主.《灵枢·官针篇》记载:"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不同医者对五刺法有不同的理解.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发现,虽然五刺法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大部分常常执着于原文中的字面意思,且未触及其与阳痿的关系.笔者临床采用五刺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故摒弃"五刺只能在同一部位行针"的想法,从脏腑-经络相互联系角度出发,对于病机相同的不同疾病采用相同的治法,或有奇效.研究主要基于"五刺应五脏"理论阐述五脏与阳痿的关系,旨在了解"五刺应五脏"的内涵及临床治疗阳痿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采用五刺法治疗阳痿提供新的见解及思路.

    五刺应五脏针刺阳痿

    基于"给邪出路"探析《疡科心得集》汗法治疗疮疡

    黄敏向丽萍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认为,一切致病因素都可称为"邪","正邪"关系贯穿疾病的始终.疮疡疾病是由瘀血、水肿、脓腐等有形之邪使气血运行紊乱,机体阴阳失衡而导致的,邪气的进展有一定的规律,早期"给邪以出路"对疮疡的预后与转归有决定性的作用.清代名医高秉钧继承发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相关理论,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汗液的排泄失调与疮疡疾病的发生相关.《疡科心得集》是高秉钧融合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以指导疮疡论治的经验之作,秉持"给邪出路"的理念,灵活运用汗法因势利导,或解表透邪,或引邪外达,或调和营卫,或助阳化脓,或放血泻毒,以达到祛邪的目的.研究总结《疡科心得集》中以汗法治疗疮疡的临床经验,为现代临床治疗疮疡疾病提供新思路.

    《疡科心得集》给邪出路汗法学术思想

    试论《黄帝内经》"致中和"思想在虚劳疾病中的体现与运用

    杨旭娜梁太守李思琦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衡.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虚劳疾病的临床诊疗逐渐得到重视.由于其病程长、病情缠绵,现代医学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段已逐步成为主流,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与优势.《黄帝内经》对虚劳疾病早有诊疗之策,"致中和"思想是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和思想,其内涵意在调和不和之处,平衡失衡之机.从《黄帝内经》原文可以窥探,虚劳的病因离不开先天与后天双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不足、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他病继发,因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气机失衡而发病.脾胃失和、阴阳失衡、营卫失调、气机失常是虚劳病进展的重要病理机制,可通过调理脾胃、平衡阴阳、调和营卫、权衡升降来纠正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偏颇,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从而改善虚劳.研究在《黄帝内经》"致中和"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虚劳的病因病机,概括诠释了"致中和"思想论治虚劳的内涵,以期为中医临床虚劳病的诊疗提供借鉴.

    《黄帝内经》致中和虚劳

    基于"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论治高血压病合并失眠

    伍紫薇黄飞翔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及器质性病变的重要风险因素,近年来,高血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常见慢性疾病.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发病率也逐渐升高.高血压病与失眠往往相伴相生.清代医家黄元御以《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理论为基石,总结前人的学术研究与临证思想,并结合自身的医学心得,阐发了脾胃升降在全身气机运转中的核心枢纽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研究基于黄氏"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从厥阴风木、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四个方面来论述分析高血压病合并失眠的病机,治疗上侧重于脾土为气机升降的枢纽,采用疏肝健脾、温肾暖水、清火养阴、燥土泻湿等方法,将黄氏思想贯穿于高血压病合并失眠治疗的始终,以期为高血压病合并失眠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土枢四象一气周流高血压病失眠

    从《医原》中的"燥、湿"论论治干燥综合征

    姜雨姜兆荣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累及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风湿免疫病,临床以口干、眼干为主要表现,可损及其他重要脏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临床症状与湿病相差甚远,但临床中部分燥证是由湿证导致的,与患者体内的水液代谢障碍息息相关.《医原》为清代名医石寿棠所撰,书中对"燥邪、湿邪"论述尤为透彻,认为燥湿之证的形成与季节、患者个人体质、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干燥综合征与燥湿关系密切,同时还受精、气、血、津液运行的影响.该病临床症状表现表面与湿病性质、表现相差甚大,表现出是燥证,但其症状与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息息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从燥、湿角度出发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研究以《医原》中的"燥、湿"理论为基础,从燥、湿、燥湿同病3个方面论治干燥综合征,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干燥综合征《医原》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