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中医十层脉理论探析附子半夏配伍的临床应用要点

    王利勤吴春红王腾宇俞宏辉...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十层脉是熊鸣峰教授根据扁鹊的脉学理论提出的一种脉诊方法,包括肺脉、大肠脉、心脉、小肠脉、脾脉、胃脉、肝脉、胆脉、肾脉、膀胱脉十层.附子半夏配伍为中药配伍中的"十八反"之一,中药相反是指两味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增毒或减效的不良反应,故一般临床不推荐使用相反中药.经考证,我们发现,古代经典医学中有附子半夏配伍使用的方剂,而熊教授也认为,附子与半夏相反,是与生半夏相反,而临床中我们常用的是法半夏、姜半夏等经过炮制的半夏.所以熊教授在辨脉辨病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十层脉获取信息,将附子、法半夏配伍应用于大多数临床疑难病症的治疗中,该配伍用药有辛开燥降、温阳化痰之功,在临证中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文章通过梳理附子半夏配伍的古代经典理论渊源及现代研究,结合熊教授的典型临床验案 2 则病案分析,探索验证附子半夏临床使用的安全可行性及有效性,总结发现附子半夏配伍的临床应用及作用特点,也为"相反""相畏"中药的临床使用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中医十层脉附子半夏相反临床应用

    芒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经验拾零

    郭娅露周婷李伟田梦卓...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腓总神经损伤在现代医学中属于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疾病,占下肢神经损伤的 50.9%,因其解剖位置表浅,故骨折、外伤、手术等均易致其损伤,在临床上多被忽视,常于患者出现症状后才被发觉.临床上尤以小腿及足运动功能和/或感觉功能异常为最明显的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足下垂、足背伸不能、足外翻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腓总神经损伤属于中医学中"痿证"范畴,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症的病证.本病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病变脏器涉及肺、脾(胃)、肝、肾,基本病机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虚,不能濡养肌肉筋脉.病理性质分为虚证与实证,也可见虚实夹杂.针灸在补虚泻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芒针相对于普通毫针具有刺激性更强、针感透传更深的特点,以此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导师周婷主任为广德张氏芒针第四代传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从业20余年,尤擅长运用芒针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并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文章通过介绍周婷主任医师运用芒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医案,总结周婷主任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期望为临床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芒针腓总神经损伤经验

    基于方剂计量学对全国名中医周铭心教授治疗湿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罗世坤孙红友赵桂芳韩达妮...
    13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周铭心教授所创"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对周师诊治湿疹的医案处方进行研究,挖掘其用药范围、药性构成和制方规律,总结方剂组成配伍法则和临床运用规律.方法:筛选 2018 年 1 月-2021 年 6 月周铭心教授治疗湿疹有效病案 50 例,对所用药物名称、性味、归经和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 26.0 对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周铭心教授治疗湿疹用药总数 96 味,用药频数 592 次;用药药性以寒、温、平、微寒性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味为主;用药归经以归肝经为主,次归肺、胃、脾、心经;用药以清热燥湿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利尿通淋药、养心安神药、化湿药、发散风热药、息风止痉药为主;常用药物为白鲜皮、乌梢蛇、地肤子、荆芥、天麻、浮萍、酸枣仁、苍术、防风、白芷、苦参、蝉蜕、栀子、重楼、合欢皮、龙骨、牡蛎、砂仁、白芍、白术、黄柏、黄连、黄芩、茯苓、土茯苓、当归、黄芪、芥子、羌活、首乌藤、西洋参等;本证用药为白鲜皮、乌梢蛇、地肤子、荆芥、天麻等;单元药组:4组对药,2组角药.结论:周铭心教授以"风湿伏郁肌卫"为湿疹"本病病机",以"祛风燥湿宣卫"为法治疗湿疹的学术经验特色突出,疗效确切,值得借鉴推广.

    方剂计量学名中医湿疹

    "陈氏清凉方"在儿童外感发热中的应用与体会

    董必浩王婷婷江丽红钱正修...
    14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氏清凉方"为陈氏儿科"清法"代表方剂.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儿童外感风热疾病发热初起阶段即应用清气凉血、养阴生津药物,预防热病传变,沿用至今已有 50 余年,每获良效."陈氏清凉方"由"银翘散、四逆散"化裁而来,基本组成为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柴胡、生石膏、枳实、生甘草,有"辛凉透表、解肌清热凉血"之作用,适用于太阳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或有表寒未解,寒邪入里化热初犯阳明、少阳之症.笔者通过先贤针对"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热化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热病传变规律,在疾病"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中,"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综合论述了"清凉汤"秉承"治未病"思想中"既病防变"理论,结合"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热化迅速"的体质特点,适当增加清气凉血药,提前布兵,以逸待劳,防止热邪由表入里而耗伤阴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热病治疗过程中应该始终注重培护阴津,予以表里双解以达到缩短病程,改善预后的目的.在分享典型医案的同时对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做了浅显的分析及对中医药治疗该类疾病的展望.

    陈氏清凉方外感发热传变中性粒细胞减少

    张炳厚运用经方治疗疾病验案三则

    向英歌肖波
    14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从业 50 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界有"医林怪杰"之美誉.张老临床喜用经方,尤其擅长以经方治疗各类疑难杂病,效果奇佳.笔者有幸跟随老师侍诊学习,受益良多.以下整理了老师临床运用经方治疗"面风病""不寐病""咳嗽病"三则医案,总结其诊治经验与用药特点."面风病",西医称为"三叉神经痛",其发病机制复杂,发作时患者极度痛苦,西医多采用药物止痛或手术阻滞神经分支而取效.张老总结该病病因多为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虚、肝风上扰,流窜阳明所致,且常兼夹瘀、痰、风等邪气,致经络不通,临床运用经方"滋生青阳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该病,取得良效."不寐病",俗称"失眠",为临床常见病,但很多时候治疗效果差.张老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体内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阴阳失衡、心神失养,临床自拟了"二仁安神汤",本方以炒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紫贝齿为基方,合入经方"黄连阿胶汤",补益心脾、滋补肾阴,使心肾交通,安神定志,改善了不寐之症.临床上,张老将"咳嗽病"分为风寒咳嗽、热性咳嗽、肺燥咳嗽及肺肾阴虚咳嗽,辨证施治,收效甚佳.

    面风病不寐病咳嗽病经方

    董长令运用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尿频验案二则

    金玉双董长令朱海艳梁亚萍...
    14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尿频属于现代医学的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OAB)的范畴.近些年的临床资料显示,我国患此病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且女性多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且此病的临床疗效差强人意.中医认为此病多以膀胱及肾虚为本,涉及心、肝、脾、肺、小肠、三焦等脏腑,病机为肾及膀胱的气机失常,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故常以补肾固摄缩尿为根本大法.而临床上,对运用此法疗效不显者,运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从心论治往往收以良效.从心论治尿频主要以三点为理论依据:第一,肾与膀胱经络相表里,而心与肾经络互联,故心通过经络影响肾和膀胱的功能;第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通过心主神志的功能直接影响肾和膀胱的功能,同时西医认为OAB与自身精神心理因素相关,通过膀胱自主训练治疗此病也与中医从心论治此病相符合;第三,肾和膀胱的功能需要依赖心之温煦,心阳充盛,肾脏及膀胱的气化才能正常,从而小便正常.而运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主要选用瓜蒌、薤白、桂枝三味核心药组,旨在温阳、通阳,共奏温通心阳以温肾阳而助膀胱气化之功.文章中特列举临床中运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治疗此病之验案二则,与同道探讨.

    瓜蒌薤白桂枝汤尿频膀胱过度活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