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升清降浊理论从脾胃论治高尿酸血症

    黄金娟邓奕辉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以血尿酸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处于无症状的亚健康状态,少数人可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或肾脏引起痛风.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可归属为"血浊"的范畴,系本虚标实之证,核心病机为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痰湿瘀浊阻滞脉道,浊毒内蕴.临床治疗以固本祛邪、复常升降为基本思路,以升清降浊、通利气机为为基本法则,固护脾胃,恢复其升清降浊之功,贯穿治疗始终.同时在高尿酸血症发病的不同阶段分期论治,灵活加减用药.无症状期予以运脾化湿,注重气化;急性期予以清热利湿,祛瘀泄浊;慢性期(间歇期)治以健脾补肾,化瘀通络.临床辨证施治时,药味甘苦辛并用,归经以脾胃为主,升清降浊,气血同调,尤其重视恢复人体气机通畅;祛瘀渗湿,导浊邪下泄;健脾补肾,调理五脏.临证时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调补脾胃,复其升降为主,选方用药时尤重健运脾胃,复脾胃枢机之功,升清阳降浊阴,擅用土茯苓与萆薢、薏苡仁与苍术、荷叶与山楂、车前草与玉米须、川芎与丹参等药对,体现了固本祛邪、升降相因、气血兼顾的用药特点,使气机通畅,清升浊降,恢复血液清净纯和的状态.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基于升清降浊理论从脾胃论治高尿酸血症在降低患者血尿酸及改善症状上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

    高尿酸血症脾胃升清降浊中医药治疗

    从中医体质学说理论探析慢性肾脏病的防治

    沈烨渠沈泳廖顺花涂德军...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肾脏病因其发病率高、并发心血管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高已成为困扰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早期防治才能改善本病的预后.体质状态反映正气强弱,决定发病与否,也影响发病倾向,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导致对某些致病因子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形成某些(类)疾病发生的背景或基础,还是预测疾病发展、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体质具有相对稳定和动态可调的特征,"体病相关论"在慢性病防控研究中逐渐被深入应用.文章从中医体质学入手,阐述了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总结慢性肾脏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发现体质与慢性肾脏病发病具有相关性,气虚质对慢性肾脏病有易罹性,且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虚性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多,实性体质以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为多.文章试论中医体质角度下的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探讨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主要从辨体养生层面未病先防、从体质影响因素层面预防与调摄慢性肾脏病、从主要体质类型层面预防与调摄慢性肾脏病、从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层面防治慢性肾脏病等四个层面论述.文章最后讨论了目前中医体质学说在慢性肾脏病临床运用方面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期待和展望.

    慢性肾脏病中医体质体质学说

    乳头溢液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25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郑加荣薄丽英孔芹牟善玲...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乳头溢液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 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糖类抗原 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 92 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乳头溢液患者(乳腺癌组)、50 例乳腺导管增生病变伴有乳头溢液患者(良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者乳头溢液和血清CEA、CA153、CA125 水平;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用四格表法统计分析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价值.结果:乳腺癌组乳头溢液和血清CEA、CA153、CA125 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对照组,且乳腺癌组中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 水平明显高于血清CEA、CA153、CA125 水平(均P<0.01);乳腺癌患者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表达水平与对应血清CEA、CA153、CA125 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性(r = 0.872、0.789、0.843),P<0.01;乳腺癌组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 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转移、复发明显相关(P<0.01);肿瘤直径>2 cm、低分化、高分期、转移、复发患者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水平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 cm、高中分化、低分期、无转移、无复发患者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 水平;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 三项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与各单项及血清组合检测比较明显提高(P<0.01),分别为 94.57%(87/92)、92.25%(131/142)、89.80%(44/49).结论:乳头溢液CEA、CA153、CA125 联合检测对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早期诊断供了新思路,明显提高了乳腺癌诊断价值.

    乳腺癌乳头溢液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25

    陈金莲教授运用自拟二防汤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经验总结

    李玉玲鲁子涵卜佑青陈金莲...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瘙痒性皮肤疾病是皮肤疾病中重要的常见疾病,具有病种复杂、慢性易成迁延等特点,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多使用抗组胺药、激素药等进行药物治疗,长期服用不良反应明显,甚至容易产生依赖性.中医认为"无风不作痒",风邪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治疗瘙痒类皮肤疾病具有辨治灵活、减轻不良反应、增强疗效等独特优势.湖南省名老中医皮肤病专家陈金莲教授经过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及实践,认为风邪与瘙痒性皮肤疾病密切相关,主张内外兼顾,从"风"的角度论治,治以"祛外风,息内风",自创二防汤加减,运用于瘙痒性皮肤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将陈师二防汤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案例予以介绍,为瘙痒性皮肤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瘙痒性皮肤病二防汤名医经验

    基于"伏阳"理论的青春期女性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探讨

    陈少禹王天乐崔云竹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且以脓疱、囊肿、结节、丘疹等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随着社会节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青春期女性已成为痤疮的多发人群,严重影响其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痤疮的治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现代医学对于痤疮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故而国内外目前尚未有完善的治疗体系,抗生素治疗易破坏皮肤微生态且易致痤疮反复发作.中医学认为痤疮的产生以气血拂郁为直接原因,痤疮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诊疗理论经过历代医家发展日臻完善.文章基于"伏阳"理论这一新视角解读痤疮,提出因郁而化生的"伏阳"为痤疮的关键病机,认为"伏阳"为少阳之病,病位在膜原,因郁而结,以畅达为散;其根本在乎肝脾两脏,或因肝木郁结,或因脾虚湿盛而生.中医治疗痤疮需抓住虚实、寒热之纲领,综合诊察,以正确判断患者虚实、寒热的轻重,以和解为要,做到驱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文章结合病案分享以"和解"法治疗青春期女性痤疮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诊疗开拓新思路.

    伏阳青春期痤疮痞坚和解

    俞红五主任针灸治疗老年性抑郁临床经验

    纪丽丽俞红五宋宇轩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性抑郁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虽然其西医对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但中医可大致将其归为"郁证""百合病""脏躁""失眠"等范畴.老年性抑郁有发病率高、病程缠绵、易反复等特点.俞红五主任通过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总结认为该病可大致分为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同时提出该病的病机为"气机失调,阴阳失和,肝气郁结,心神失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贯穿"调气机、解心结、畅情志"的治疗原则,辨证使用"坛城针法"配合"下三皇穴",同时辅以导引来治疗老年性抑郁.其中"坛城针法"的穴位组成为小天心穴(双)、太冲穴(双)、丰隆穴(双)及上下 1寸各取一穴.该针方通过小天心穴、太冲穴及丰隆穴的"倒马针法"配合使用主要起到调畅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气机一调,心结自解"的治疗目的."肾精渐衰""肾气亏虚"是人生、长、壮、老、已中不可逾越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老年性抑郁患者大体总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病程缠绵,病情反复,遂总"以虚为本".因此"补肾健脾"为老年患者的常用治法,对此辨证配合"下三皇穴"来共奏补益脾肾、培补先后天之本之功.二者配合使用在切中该病病机的同时也通过"补益脾肾"来调整老年人"以虚为本"的体质.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配合导引可以起到"移情易性"的辅助治疗作用.文章总结了俞红五主任运用针灸治疗老年性抑郁临床经验,结合病案对本病的病机、治则、治疗方法进行了较全面分析.

    老年性抑郁坛城针法下三皇穴导引

    基于"引火归元"理论论治糖尿病泌汗异常

    郭嘉怡陈子泮黄延芹崔云竹...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泌汗异常属于中医"消渴""汗证"的范畴,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之一,临床表现为上半身汗液分泌增多,以头面部及胸部为甚,而下半身皮肤汗液分泌减少,局部皮肤出现干燥、发凉等症状.医家多以"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以"虚阳上浮"立论者较少.笔者结合糖尿病泌汗异常症状及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随着病程进展,机体湿热内蕴日久,脏腑功能持续亢进,易耗气伤阴,阴精不足,阳气无根,命门之火渐衰,虚阳上浮,则会出现上热下寒之证.故糖尿病泌汗异常症见上半身汗液分泌增多,兼有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等上焦虚热症状,而下焦则表现为汗液分泌减少、腰膝冷痛、下肢发凉等虚寒症状."引火归元"理论为张机(字仲景)首次提出,属于中医"反治法"范畴,其本义为引相火下行归于肾水,使阴阳调和.在糖尿病泌汗异常中,虚损之阳气浮越于上,阴精不足无法潜藏真阳,故应用"引火归元"理论论治,可使阴阳调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文章借典型医案阐释"引火归元"理论在糖尿病泌汗异常中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泌汗异常引火归元虚阳上浮潜阳封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