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公共服务普惠供给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马九杰高原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乡村公共服务普惠供给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因具有特殊的物理和社会属性,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面临独特挑战.数字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为回应这些挑战贡献力量.本文从公共服务的理论分析出发,梳理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所具有的独特难点,然后结合经验案例阐述数字技术助力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机制,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普惠供给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数字化转型乡村公共服务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效能

    民族经济关系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共同富裕的互嵌理路研究

    张春敏吴欢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经济关系是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产物,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维度.从民族经济关系角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出 自古以来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与紧密交融的广阔图景,同时也存在迟滞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空前增强,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逐步深化、拓展,党的领导、独立主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三者统一使共同性得以深化,形成了二者互嵌的逻辑理路: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共同富裕提供历史基础,共同富裕则系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纽带,凝聚其精神力量、拓展其内部经济网络,增强其共同性.沿着二者互嵌理路,把握各族人民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下一个互嵌关键点,结合新时代的实际国情构建实现路径: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中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功能;在共建共享中增强各民族的内生发展能力;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增强共同性.

    民族经济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富裕同步现代化

    如何做中国民族史研究?——马长寿、周伟洲治民族史的启示

    石硕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做中国民族史研究?前辈学者筚路蓝缕,为我们树立了典范.马长寿先生在中国民族研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社会学、人类学的视野、理论与方法,通过扎实深入的田野工作,切入中国民族研究,取得卓越成就;其弟子周伟洲,则以史学功力见长,在西北和北方民族史领域取得不俗成就.他们治民族史的经历和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做民族史研究的三个重要启示:1,要有人类学、民族学的视野、理论和方法;2,要通过田野考察打通历史与现实,建立对民族的实感,这是认识民族的基础;3,要有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宏阔的历史视野.

    马长寿周伟洲中国民族史人类学视野

    "单于"号所见拓跋部与北方游牧部族的融合

    郭硕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鲜卑"诸部之一的拓跋氏,内部曾发育出一套与匈奴、华夏不同的名号体系,代表性名号是"可汗".魏晋以来"单于"号在北方诸部族中被广泛使用,西晋末年的匈奴诸部发起反晋行动,"单于"号也随着西晋朝廷的封授进入拓跋部,并曾行用相当长的时间."单于"等匈奴名号,与鲜卑传统名号如"可汗",华夏名号如"皇帝""王"等并行,不仅有胡汉区隔,还有"胡胡分治"的含义,反映了游牧部族政权在政治制度与政治结构方面独特的融合."单于""可汗"等首领名号逐渐在北魏官方文献中消失,代表着游牧部族向华夏式政权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方向.

    单于可汗拓跋部游牧部族融合

    唐朝旧疆视域下的西夏建国

    周永杰
    15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夏建国时期各方政治互动的过程性文本显示,党项李氏在唐朝旧疆建立夏国的结构性进程被后人追述的线性历史叙事简化了.从区域视角看,定难军整合时期党项李氏权力从世袭节度使的李继捧支系转移到李继迁支系,实质是李继迁以抵制"直隶化"的政治策略重塑区域秩序的过程;由此衍生的西向整合进程既利用了唐朝以来的区域政治传统,也利用了辽、宋竞争的时代制度环境,是多种政治资源叠层构造的政治空间.由于政治文化和战略目标差异,共享的区域政治符号在党项李氏、宋朝、辽朝间演绎出不同的权力谱系,不断分化使官号标识的区域政治规范弹性耗尽,庆历年间三方通过宋辽政治共识和宋夏盟约达成妥协,形成西夏建国后区域政治秩序的新规范.

    西夏建国唐朝旧疆宋辽竞争庆历盟约

    清帝东巡盛京与满洲"根本之地"的政治文化构建

    何永智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盛京为清朝"根本重地",有清一代康乾嘉道四帝先后十次东巡盛京.清朝统治者借助东巡典礼打造"追崇我朝隆兴之本"的文化盛典,通过家国同构凝聚政治认同,宣扬"敬天法祖"与"圣孝"的政治理念.谒陵东巡过程中的一系列仪式操演背后,蕴含着清帝主导国家礼制建构、营造神圣空间与诠释政权合法性的现实投射.而诸如赐奠开国勋旧、抚驭蒙古诸部、校阅八旗官兵演武骑射等政治实践,则表明东巡不仅仅停留在仪制层面,同时具有清帝公开宣教,并将国家"大一统"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图景推向广大臣民的强大力量.

    清帝盛京东巡政治文化大一统

    敬告读者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