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结构特征和保护利用

    黄永林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阐释文化基因特性和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物质"与"精神"结合、"时间"与"空间"同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作为重要文化资源,在当代如何予以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立文化基因库、绘制文化基因谱系图和传承优质文化基因等保护措施,探讨了通过文化精神弘扬、文化项 目开发、文化元素植入、文化形式创新和文化空间再造等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进行当代利用的具体路径,其目的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在铸牢中华民族"根与魂"、开发新文化产业项 目和新文化创意产品、拓展新文化产业业态和营造新文化创意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特征保护利用

    非遗:一笔亟需保护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苑利顾军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广泛的代表性.这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不是某个个体的想法或审美,而是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全体国民恒久不变的共同想法与共同审美,因而也就具有了这个民族文化基因的特殊属性.与人体的基因相似,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遗传性",一个民族最值得传递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与民间智慧,主要集中在这里.从保护民族文化基因的角度看,不加任何改变的原汁原味的传承才是最好的传承."活态传承"不应成为对非遗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基因施以改造并使之成为"转基因"的理由.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理念和制度上,确保非遗所传基因的"纯正性"和基因传承的"稳定性".避免外来"文化基因"的入侵和"转基因"情况的发生,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永恒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中华文明传承原汁原味

    文化生命体的生活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化基因的逻辑进路

    王丹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基因是由自然生境、历史语境和创造主体等共同构成的文化生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理念的中华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个人、社群、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等层次聚类,并以谱系性方式实现相互嵌套共在与汇聚贯通.文化生命体既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基因,也指以文化基因为核心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生产并传承着中华文化"共享的意义"的核心基因,凝铸成中华文化基因谱系及其价值共识和内涵要旨.各族人民依凭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实践与文化生命体的赓续延展,彰显民族历史记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理解、互助互补,形成诸多共同性的文化特征.传承发展非遗就是要阐释和利用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根基和文化养料,并推进新时代非遗系统保护和活化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化基因文化生命体生活实践逻辑进路

    化民成俗:文庙与明清甘宁青地区的文化治理

    武沐陈晓晓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儒家先圣先贤的国家礼制建筑,具有文化传承和政治教化的双重功能.为推行"华夷一体"的治边理念,明清两代将"立庙兴学"作为甘宁青边疆地区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官方主导下,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文庙修建迎来高潮,当地政府通过立庙祀孔、设学兴教,推动了本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化民成俗"的教化之道.文庙作为国家正统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其在地化实践不仅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而且有利于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明清时期文庙甘宁青地区文化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代西南区域史地著述研究——以唐诏政治关系变动为中心

    牛浪
    14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时期,吐蕃势力扩张与南诏政权建立,中央王朝与西南边疆地区的联系变得频繁,因此产生了较多有关西南区域的史地著述.本文以唐代西南区域史地著述为研究对象,分析著述产生的时代背景、著述内容及著述特征,发现随着唐诏政治关系变动,著述数量逐渐增多,由唐前期的3部增至唐后期的12部;著述在空间上呈现出圈层结构特征,且形成三个区域撰述中心;著述多为内地前来西南地区具有较高史学素养的精英人士编撰;著述内容从单一记载西南部落社会转向多元记载南诏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城镇交通等内容,反映出时人对南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唐代西南区域史地著述实质是中原与西南边疆互动交流下的产物,是对南诏政权的认识和书写,实际上体现了中原王朝对南诏政权整体性、典型性的历史认识.对西南区域史地著述的分析,有利于探究中央王朝与西南边疆民族政权的政治互动关系,更深入地认识中原地区与西南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实.

    唐代西南区域唐诏关系史地著述

    明代灵渠修浚与边疆经略研究

    左菲悦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渠是边疆水利的代表性工程之一,作为古代沟通内地和岭南的水运咽喉要道,自修建以来即负担物资与人员的流动.明代广西既要应对区域内部各族群动乱,又与外部安南之间互有博弈,其边疆属性明显.明廷治理广西的举措之一是"水利治边",先后六次修浚灵渠,使其在军事、行政、农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发展生产、安定民心之余,有效配置兵防力量,深入推进灵渠流域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域内的融合.水路交通的通畅可保障粮食运输与士兵调拨,对边地土司形成有效震慑,巩固王朝在广西的治理.但面对此起彼伏的族群动乱,明廷应对稍显疲软.而灵渠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在与安南的往来之中,既能有效地维护边疆安全,又能发挥其后勤保障的协同作用,纾解作战之急.灵渠由补给线到交往之路,一直延续到清代,成为两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水运交通带来的便利,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开发与互动,有效诠释了交通与边疆稳定之间的紧密关系,为后世治边策略提供了镜鉴.

    明代广西灵渠修浚边疆经略王朝治理

    卫所、土司与抚番厅:清代甘南洮州地区的行政演化与番民治理

    许若冰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边疆地带的行政体制通常呈现卫所、土司与府厅州县等不同制度的相互嵌套与转化,甘青川交界的洮州地区便经历了卫所兼管、卫所与土司分治、抚番厅专管的转型,地方"番族"对国家的赋税义务渐从"差发马赋"过渡到"折纳钱粮".清初,洮州卫土官在平叛中屡获清廷嘉奖并广招部落,渐成颇具影响的土司家族;洮州卫则设守备管理民事且照文员试用,卫所与土司并立,互不统属.乾隆年间清廷裁卫置厅,巩昌抚番同知分驻洮州节制土司,洮州抚番厅径以"分府"之名委任通事、总管并兼理"厅属番族"及土司番户之钱粮事务.基层"番族"既属土司管理,又向抚番厅"折纳钱粮","番户"则成为甘边"番族"完纳钱粮的基本赋税单位.随着卫所与土司渐归厅属,抚番厅对"番族"的治理更趋强化并延续"以番治番"的制度传统,折射出大一统中国基层治理的弹性空间与多重面相.清代甘边民族地区卫所、土司与厅州县体制的调适与整合,重塑着甘边地域社会结构与基层治理秩序,亦加速助推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洮州抚番厅卫所土司行政体制基层治理

    敬告读者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