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叙事——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考察

    侯衍社靳东超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考察人类文明演进特点和基本规律的一种独特视角与理论范式,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蕴含着鞭辟入里的文明反思论和返本开新的文明建构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叙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共同体的叙事框架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在场,夯实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明根基;"真正共同体"的目标趋向,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本质;"实践共同体"的特征面向,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优势.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叙事至崭新境界,需要把握一系列的实践要求:夯实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巩固共同体的政治保障,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筑牢共同体的文化支撑,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把握共同体的社会意涵,以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文明建设;践履共同体的生态要求,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共同体思想真正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人类文明进步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文明意蕴

    刘同舫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共同体与文明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赋予了共同体与文明具体的形态与内涵,共同体与文明之间存在共生性和同构性.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以追求人类解放为根本目标,对资本主义"共同体—文明"的认识秉持从肯定、否定到扬弃的辩证思维.建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实践之上的"共同体—文明"具有虚幻性与虚伪性双重特性,只有扬弃资本主义"共同体—文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对于我们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动性、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以及重塑人在"共同体—文明"中的主体性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共同体文明当代价值

    德性政治视域中的"百姓"观念及其流变

    孔新峰李东阳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姓"是极具民族特质与文化底色的中国话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中有其特殊语境与作用逻辑.从德性政治视角对这一概念的话语辨识与叙事建构,能够为中国政治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要素与文化资源.按照传统德性政治"生—性—姓"的生成逻辑,"百姓"一词最初由氏族社会标榜血缘的"百邦",嬗变为原始国家中掌握一技之长的贵族"百官",最终在春秋末期到战国之际,下降为代表一般平民众庶的"百民",逐渐与今义接近起来.由百姓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关联来看,"百姓"价值体现在时空延展性、社会公共性、平等竞合性三个层面.随着现代社会政治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迭代,"百姓"概念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德性政治百姓百官共同体

    如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

    马戎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这是今后我们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据此,要开展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梳理和分析中华民族演变史料,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民族史研究,同时开展与其他国家演变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讲清楚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史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国家民族观念塑造的中国方案及其世界意义

    于春洋周佳薇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民族观念塑造是当代多民族国家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是多民族国家为达成提高国内各民族成员的国家民族身份归属感与认同感目标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欧初创民族国家中的同质性国家民族,也与存在于美洲、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的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国家民族有所不同,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兼具内生性与实体性、拥有多元一体内部结构的国家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国家民族观念的塑造方案.该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的重要创新,其内容由搭建认知框架、打牢思想根基、积蓄前进动能和建立情感共识四个方面构成,夯实物质基础和提供制度保障则使该方案的顺利实施拥有来自物质和制度两个维度的必要支撑.这一"4+2"方案所蕴含的共享政治权利且追求各民族真实平等、兼顾民族与区域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及其深层次理解、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并正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中国智慧,对于当代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民族观念塑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世界意义也由此彰显.

    国家民族观念塑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国家中国方案

    以人民国家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建构理论研究

    王伟卜小涵
    6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国家固守其民族国家建构的路径,在种族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步履蹒跚.西方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道路上,难以根除生产过剩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以及殖民主义遗毒的影响;在理论上充斥着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理性主义等自相矛盾的思想;在制度上,无法走出西方式民主制度、西方轮流坐庄式政党制度、西方代议制政府失灵以及社会法治种族主义化的困境;在文化上,文明冲突的逻辑和实践大行其道.西方重塑族裔民族主义或白人中心主义的民族国家建设,致使其政治极化、社会撕裂、文明冲突严重.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中国人民国家建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两个结合"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建构理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以及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赋予的建构文化,有效地消弭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民族国家建构道路.在新时代,立足"两个大局",坚持正确的人民史观,巩固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坚持群众路线,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人民国家的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建设,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以人民国家为主体来实现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坚持以世界人民利益为导向,发挥世界人民主体力量,以无外、包容和创新的原则来构建繁荣、包容、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建构民族国家人民国家人民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文明逻辑

    陈辉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文明论视角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出其中蕴含着与西方文明迥异的逻辑.准确把握这一道路的意涵,有助于纠正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误解;驳斥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优越论""文化冲突论"等;澄清外界对中国道路显著优势的误读;反击"侵犯人权""民族歧视"等西方话语霸权.作为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始终追求各民族的政治解放和共同富裕,坚持选择守望相助、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超越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霸权逻辑,克服了资产阶级"抽象"平等的虚伪性.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要充分彰显这一道路所蕴含的文明优势,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必须激发各族群众的主体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文明逻辑中华民族

    想象的真实:冷战时期美国东南亚研究的反思与超越

    刘琪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对美国冷战期间东南亚研究的反思性梳理,并由此探寻当下中国世界民族研究的知识进路.文章从美国区域研究的整体规划出发,对其东南亚研究进行了概述,并以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为例,讨论其知识特色与知识缺陷,认为对文化、地方和日常的关注构成了美国东南亚人类学研究的特点,也使其能够对普泛化社会理论进行一定的反思,但其人类学的知识体系背后,仍蕴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假设,其价值观与方法论上的缺憾均很明显.当下我国展开的东南亚研究,当基于中国与东南亚的历史联结及"全球南方"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议题,实现对此前西方知识体系的超越.

    世界民族东南亚人类学全球南方自主知识体系

    旋转石磨在青藏高原的扩散及其影响

    文艳林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粮食加工器具,早期石磨产生于长江、黄河流域,后经逐步改进至春秋前期乃至更早发展成旋转石磨,实现了石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迨至战国时期,旋转石磨引入水能作为动力,改进为水磨,无论在石磨发展史还是在世界科技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以水磨为标志的旋转石磨及其相关技术,在长江、黄河流域实现技术革新并成功普及后,以其强劲的技术实力和强大的人文社会辐射力向四周扩散,其中向青藏高原的扩散发挥了旋转石磨自然属性和人文社会属性的多重功能.旋转石磨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进程经历了不同时期和多条路径.唐代旋转石磨被正式引入拉萨一带分外醒目,而从川西和陕甘一带分别向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的扩散亦可谓潜流涌动.旋转石磨在拉萨一带先从贵族等特权阶层开始,再向基层社会普及,起初更多地体现在其人文社会承载力上,而通过民间经济、社会和文化流动向青藏高原扩散则更多地体现了 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多重属性.旋转石磨这种跨越不同时期的多路径扩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迹,体现在生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对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变迁产生了显著影响,也从自然和人文等多层面揭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的基本规律.

    旋转石磨青藏高原传播影响

    外部力量何以"激活"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基于E市K村志愿服务的案例考察

    潘博王立峰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部力量进入村落场域中,何以"激活"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基于"网络-角色"分析视角的个案研究发现,在外部力量介入后,可以通过前期准备、融入村庄、聚合主体和长效发展四个阶段,形成"志愿者-支持者"的庞大队伍,以此不断促进村民身份认知转换,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内生动力.研究提炼阐释了在乡村治理共同体"激活"过程中所依循"外部力量作用-行动者网络发展-角色认知转换-内生动力增强"的内在逻辑,明确推动行动者网络框架下村民的角色认知从"原子化个体"向"共同体成员"转换,是"激活"乡村治理共同体内生动力的关键.这有助于破解乡村治理所普遍存在的"外部力量两难"困境,并为更好地在治理共同体中发挥"民心政治"的作用优势提供了可行路径.

    乡村治理共同体网络-角色内生动力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