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化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

双月刊

中原文化研究/Journal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文化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

    刘庆柱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形成了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体现.从古代都城布局形制的变化及"文官政治""史官政治""贤明政治"中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绩.几千年来形成的黄帝祭祀成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物化载体;从考古发现与遗传学研究来看,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血缘基础;从统一性王朝名称与和亲文化来看,都彰显出民族融合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都城建制来看,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中和"国家认同核心理念,反映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凝聚力.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及域外宗教在中国的和平发展,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黄河文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如何衡量中国考古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的进展

    陈胜前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衡量考古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回顾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不同学术体系、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分支领域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但学术发展具有累积性,考古学有其基本的任务,由此构成衡量考古学发展的四个标准.以这四个标准来衡量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以及代表其最高水平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考古学存在"断层式的发展"现象,部分领域发展迅速,理论是短板.具体就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而言,建议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促进研究的发展,为中国考古学的总体发展示范.

    考古学理论学术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学术体系

    早期中国嫡庶之分与宗法制度形成——基于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的哲学反思

    余治平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指出,立子立嫡之制是周人对殷商"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天子在众多公子中选拔接班人,难免任意性、随机性,容易导致祸乱事变.周政的特点是让政治道德化,让道德政治化,使血亲社会化,使社会宗法化.血缘关系是生来如此而并非后天人力所为.把血缘关系上升到一种天定法则的高度予以确认,等于在为"亲亲"之制建构可靠根基.以嫡系长房、长孙为大宗,血缘正统可靠,是"百世不迁之宗",秉承先祖恩德最隆最多;而以庶子系统、旁支所出为小宗,是先祖余泽播撒."五世而迁之宗"要求小宗超过五世则剔出丧服范围."大宗维翰"而具有核心地位,"宗子维城"则能够起到拱卫、守护作用.对别子小宗和别子大宗强调尊过去的祖,无疑是变相要求他们尊现在的王.依据亲亲尊尊法则所建构出的宗法社会,以一种向内挖掘亲和力而不是向外诉诸神力的形上方式,来实现一种具有儒家鲜明特色的王道普遍性.

    立嫡宗法亲亲尊尊《殷周制度论》早期中国

    气化的世界与中国古典宇宙图景

    赵金刚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中国传统宇宙观从对气与世界万物关系的理解出发,以气为基,描绘了"一个世界"的整全图景.《庄子》所谓"通天下一气",展示了中国古代"此世一元观"的哲学基础,在这一世界图景当中,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对待,没有自然与社会的二分.因此,葛瑞汉所强调的"关联性思维"背后,其实就是一个世界的图景,二者不能分离.气一元论是汉唐的典型世界观,是对《庄子》"通天下一气"思想的发展.宋代及以后的思想家同样强调"一个世界"的重要性,朱子同样是在"气化的世界"的图景下,完成了对于世界现象的阐释.

    一个世界关联性思维

    论人类共同价值观及其现实化

    江畅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世界共同体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观.在世界共同体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与构建世界共同体密切相关,必须使两者成为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双重互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世界人民尤其是国家民族共同构建的、适用于世界共同体的、以世界永久和平和人类普遍幸福为终极追求的、以基于世界民主的法制对世界共同体实行治理的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只能是唯一的,不存在多元化问题.人类共同价值观像其他社会价值观一样,只有现实化才能对社会发生作用.其现实化的根本前提是世界各国在对人类共同价值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完成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理论构建,其基本任务是让全人类普遍认同人类共同价值观,使人类共同价值观法制化和道德化,让人类共同价值观融入全球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当前构建世界共同体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碍,我们必须在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和阻碍的过程中完成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及其现实化.

    人类共同价值观现实化全人类共同价值世界共同体

    试论黄河文化对当前人类文明跃升的价值贡献

    范玉刚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重要表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重要特征与文化特质.黄河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创造属于时代的新文化,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理论思想资源.黄河文化在我们的血脉与文脉传承中,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所依托的重要力量.黄河文化多元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与和合的文化理念追求,对于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并形成民族国家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包容性理念与和平价值追求,为新时代语境下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对当前人类文明跃升有着重要的方向性启示.

    黄河文化人类文明跃升中华文明文化观文明理念

    医针实物遗存的医学考古学解读——兼论中医对民族医学内容的影响

    赵丛苍吕亚宁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与民族医学中普遍存在针刺法的治疗手段,不同地域与时段的考古发现中,医用针具逐渐增多,以已确认的医针遗存为参照,从医学考古学角度科学识别和深入解读民族医用针具成为可能.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中医针灸学知识及民族医学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民族医学文化中的医针形制存在一些地方性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医疗理念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脱不开干系.中医理论及中医九针体系对民族地域的医药文化构成了一定影响.民族医学的医针选用因病症的地域性而存在差异,中医九针体系则最终实现了不同医针功能与医疗技术的整合.该命题的设置与研究实施,有望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文化经典与学术信息为大众所知晓,从而共同推进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医学考古学汉医针灸九针交流与影响

    早期中国公共秩序之建构

    曹胜高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中国在自然、生产、行政、生活和社会领域内持续建构公共秩序,并确立了秩序运行的道德原则,将之强化为道德认同,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形成了道德秩序.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礼乐制度,将道德认同作为内在要求,形成了既能别异又能合同的秩序形态,使之担负价值判断的职能,不断促成公共秩序的运行.两汉将孟子所总结的四端拓展为仁、义、礼、智、信五伦,依托天地自然秩序建构起人伦秩序的运行模式,阐释了公共伦理的基本逻辑,建构了公共秩序的评骘体系.

    早期中国秩序建构道德认同礼乐制度公共秩序

    宋太宗的崇文表现及其与朝政转向的关系

    陈峰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生于五代乱世的宋太宗,原本文化修养有限,但在位期间却表现出浓厚的崇文倾向,无论是在政策措施层面、与文臣及士人的关系上,还是在自身的行为方面,都做出了罕有的积极姿态,因此被后世宋人视为"崇尚儒术"的君王.宋太宗与宋太祖这种明显不同的特点,是伴随着两次北伐失败而逐渐形成的,其根源则与当时朝政导向的转变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边患压迫的紧张形势下,武功之路却遭遇到碰壁,宋太宗只得转而追求文治.宋太宗时代,文官士大夫开始崛起,逐渐成为统治的核心力量.皇权与文官集团的紧密结合,为宋朝文治路线及其朝政导向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折射出宋太宗朝文治路线的基本确立,并对后嗣君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太宗崇文抑武文臣士人朝政导向

    宋代县域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武力构成

    耿元骊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当中,以军事武力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多种武力复合运作体系,为官府掌控乡村提供了暴力(权力)基础.在县域内,一般有三种武力体系."正规军"即军事武力主要为御敌之用,按轻重缓急、山川形势而有重点部署在县境,但不受地方管控;司法武力逐步形成了条块区域的分割权力行使模式,是基层社会秩序主要维持者;防卫武力因应统治区域内部较大反抗压力而产生,但因国家财政无力负担其庞大开销,逐渐变成了职役.诸武力结构互相配合,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呈现出复杂互动关系,展现了国家暴力与乡村社会中各种势力多角度纠缠状况.分析宋代基层社会管控模式与治理方式动态变化,观察县域内基层社会运行模式,必须要关注到县域内武力系统的结构.

    宋代县域社会治理武力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