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化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

双月刊

中原文化研究/Journal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陶寺文化早期墓葬M2172的"东方文化因素"分析

    高江涛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寺文化中存在多种区系的文化因素,这在该文化墓葬及出土遗物中有明显体现.陶寺遗址墓地中的M2172在墓葬等级上虽是二类甲型,但墓圹却比一类大墓还略大.该墓葬具有诸多特殊之处,其文化属性除了主体属于陶寺文化以外,还见有石家河文化因素.更为重要的是,M2172随葬猪下颌骨的习俗、玉钺的形制、彩绘陶器的风格等体现着较多的良渚文化和大汶口-龙山文化的"东方文化因素",不排除是部分人群迁徙至陶寺并参与其社会管理的可能性.陶寺文化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文化互动、族群融合等状况,也是中华文明创新性、包容性等特性的重要体现.

    陶寺墓葬随葬品文化因素

    试论中原文化对青藏高原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

    达瓦央金霍巍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这里生活着以羌族、藏族为主体的各个民族,他们的文化抉择与发展走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西南边疆的长期稳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青藏高原的文明进程当中,中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强大的吸引力使得青藏高原各族也相应地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力,正是在这两股力量形成的合力之下,青藏高原文明的走向一直是向东发展,最终汇入中华文明体系之中.在青藏高原的文明进程中,史前时代、吐蕃王朝时期以及元朝以后,是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中原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在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青藏高原考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形成

    列子对道家思想承启作用的贡献探析

    李庚香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子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原核心区诞生的重要思想家,是道家学派从老子到庄子延伸时期的重要人物.列子承继了老子的道论思想.他沿用老子"谷神""玄牝"等概念,生动地解析了"道"生天地万物的机理.列子下启庄子,为庄子提供了发扬光大道家思想的标尺、富有启发的思想素材、理论创造灵感以及寓言这种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列子思想的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达观且具有人间烟火气的人生观;二是具有现实价值的技艺崇拜思想;三是具有值得重新估量的重要文化地位.列子"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的箴言,足以与湖湘文化中"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相媲美.列子愚公移山的寓言也被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词所引用,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原学人在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为创造培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的精神动力.

    轴心时代道家列子老子庄子

    《周易》蒙卦与宋代理学的内圣外王观念——以《程氏易传》为中心的考察

    刘增光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程颐《程氏易传》为主的宋代义理派易学对蒙卦的注解,产生于宋代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现实中.通过考察程颐以及其他理学家对于《周易》蒙卦的注解,可以发现,蒙卦就是宋代理学内圣外王观的凝缩.宋儒学以至圣的内圣观和师道立则天下治的外王观都可以透过对于蒙卦的分析、阐释展现出来,这既和唐代中期以来的师道复兴运动有关,又关涉道学宗主周敦颐的引导.程颐就对蒙卦《彖传》解释文字中的"蒙以养正"赋予了修养工夫的理学化解释,而对蒙卦六五爻和九二爻关系之解释,则体现了他对宋代政治的构想和期望.理学从本体论和人性论对教化之本源的追溯,是儒学发展的一大转折.如果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是"政治型儒学"的话,那么理学则是"教化型儒学".

    蒙卦程颐理学内圣外王

    王船山人本思想生成的三层易道原理解析

    李长泰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船山建构了丰富的人本哲学思想,其人本哲学以形而上的易道思想为哲学依据,王船山人本思想的易道原理突出了变化发展的宗旨.易道原理包括生生之道、生德之道和生利之道,易道变化的原理能够推陈出新,产生新事物,易道使德性不断增进,易道运行使事物向吉利方向发展.生生的特征是"新",生德的特征是"仁",生利的特征是"吉".生生的结果是日新盛德,生德的结果是大德生仁,生利的结果是趋吉避凶.船山以易道的变化为原理生成了人本哲学思想,人本原则是以新为本、以仁为本和以吉为本,人成为人的根本要义是成为新人、仁人和吉人.人本要以新为本、以仁为本和以吉为本.

    王船山人本思想易道原理

    刘邦称帝与贵族政治的终结

    孟宪实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先秦时代的中国社会,学界有诸多讨论,就制度而言也是言人人殊.夏商周是中国的贵族时代,政治则为贵族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剧变,正是贵族政治瓦解、士大夫政治发生发展的过程.秦朝统一中国,秦国制度推行全国,中国的贵族政治告别历史.但是,在最高领导人出身问题上,还保留了贵族政治的最后一点残余.秦末农民战争中,平民出身的刘邦脱颖而出.刘邦称帝成功,宣告中国历史告别了贵族时代.新的历史如何概括,史家多有讨论.赵翼曾经用"布衣将相"概括西汉初期的政治局面,基于历史实际与理论思考,本文认同并使用"士大夫政治"这个概念.

    先秦贵族政治刘邦称帝秦汉士大夫政治

    试论西汉列侯的殓葬

    刘尊志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殓葬是古代丧葬制度与礼俗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西汉时期,列侯与夫人作为具有相对较高等级的人员,去世后的殓葬也有其内容和特点.玉殓葬得到普遍应用且形式较为多样,但不同时期、不同列侯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别;衣物或织物殓葬、其他质地或种类的器物殓葬也较多见,而这些物质内容均与墓主尸身一起置于盛放尸身的棺内,这也与陪葬品形成了明显区分.西汉列侯及其夫人的殓葬存在相应制度,并在制度和要求中反映出有关殓葬的礼仪与程序,同时又是进行尸身保护、辅助灵魂升仙等丧葬需求的较好体现,促进了丧与葬在多个层面的完美结合,而西汉列侯殓葬对于社会内容的反映,也是研究汉代列侯发展的重要参考之一.

    西汉列侯殓葬物质内容

    汉初政统的延续与更法辨析

    曾海军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叔孙通为汉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宗庙之礼,成功让高祖享受到"知为皇帝之贵",但这对秦制而言不过是一种延续而非更法.文明不是成功术,衡量叔孙通的所为,不能只停留在其成功的一面.贾谊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以兴儒家礼乐的方法更秦之法,但因文帝一方面"本修黄老之言",另一方面对方术有浓厚兴趣,更容易被阴阳家吸引,故而导致这种更法的失败.公孙臣提出"汉当土德",几经波折之后才得以取代秦王朝的水德.这意味着儒家的"任德教"更化承秦而来的"任刑法",最终以儒家的思想品格提升了刘汉王朝在政统上的延续与更法.

    儒家政统延续更法

    宋代宫廷大型综艺演出释读

    赵兴勤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时期井然有序的宫廷大型综艺演出,既有大量的相同之处,也存在着种种差异.至南宋出现了以下变化:一是削减了有数百人参加的大型群舞;二是大大压缩了群唱曲子、众多男女共舞的空间;三是"杂剧"表演形式发生了演化.这种外在形式的变化,透现出国家处境、政治环境、社会情境对宫廷生活的反向制约.两宋时期宫廷大型综艺演出的策划,体现出场上情绪的精准引导、演出节奏的精准把控这两个鲜明特点.而场上斟酌有度的谐趣追求,则主要表现在服饰装扮的反差、谐谑表演的穿插以及杂剧戏的入场等方面.两宋宫廷大型综艺演出的编导,其中蕴含了冷热相济、单多搭配、雅俗兼备的哲学理念,体现出策划者缜密的艺术思考能力、高超的艺术掌控水平以及出众的审美追求.

    宋代宫廷大型综艺演出策划特点谐趣追求

    吴挺归蜀与南宋中期四川的边备调整

    陈希丰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淳熙元年(1174年),在孝宗践履恢复的战略规划下,吴氏家族第二代领军人物吴挺回归四川,出任兴州都统制.此后数年间,针对蜀口防务,宋廷集中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孝宗一方面为吴挺建节、废罢四川宣抚司、予其军中人事与财权、令兼利州西路安抚使,示以极大的倚信,"放权"意味明显;另一方面,关外四州守臣的文官化、兴州屯驻大军建制改革、凤州防务划归兴元都统司等边备措置,又都或隐或显体现出防范吴挺的意味.这些紧密围绕于同一时间节点又明显自相矛盾的举措,深刻反映出南宋君主对于吴氏世将"既用且防"的矛盾心态,并对南宋后期蜀口防御体系的边防效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南宋吴挺四川战区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