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中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

赵润怀

月刊

1673-4890

zybjb@163.com

010-88468213,88468211

100195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5号依斯特大厦8层

中国现代中药/Journal Modern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以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为己任,宣传国家有关中药政策,传递科技与市场信息,研究探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交流推广中药研发的技术成果和经验,力求为政府宏观决策、企业生产经营、科技研发教育等广大中药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和全方位服务。《中国现代中药》2012年对栏目设置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栏目分别为专稿、中药科技、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药石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顺庆生魏刚何祥林
    11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石斛基原复杂,其主流品种有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铁皮石斛D.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05 年版石斛项下增加了"及其近似种"的描述,难以确定具体物种,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正本清源.对石斛属的起源进行本草考证,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的本草起源进行梳理,为不同石斛属药材的应用提供参考.霍山石斛是最早作为中药石斛应用的品种,高效液相色谱法特征图谱等方法为《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录霍山石斛提供了技术支撑;铁皮石斛应为石斛药材中应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品种,其主要为浙江、云南、贵州,以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丹霞地貌上生长的种群,应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保护;D.nobile在历代文献中的中文名称混乱,应明确将其作为金钗石斛的拉丁学名.枫斗是我国名贵中药和传统保健品,起源于霍山石斛.古代名医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川石斛的用法各有特色,建议厘清品种来源、功效,加强现代研究,在修订《中国药典》时将其各自单列,充分发挥中药石斛的临床价值.

    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种源《中国药典》

    霍山石斛枫斗溯源及不同贮藏年份挥发性成分分析

    戴亚峰胡莉尚亮亮黄月纯...
    1119-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霍山石斛与枫斗的关系进行溯源,并探讨贮藏年份对霍山石斛枫斗(以下简称霍斗)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文献考证结合实地观察进行溯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贮藏年份为 0、2、4、6 年的霍斗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峰面积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并进行GC-MS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枫斗最早来源于霍山石斛,霍斗应具备完整的"龙头凤尾"特征,绿毛枫斗多指霍斗;12 批不同贮藏年份霍斗中均鉴定出 25 个主要共有挥发性成分,其中脂肪酸类 8 个、烷烃类 6 个、醇类 4 个、酚类 3 个、酯类 2 个及其他类 2 个;12 批样品GC-MS图谱的相似度为 0.851~0.997,各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为 0.949~0.996,相似度良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贮藏年份为 0、2 年的枫斗聚为一类,4、6 年的聚为另一类,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导致差异的成分主要是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类成分.结论:霍斗"龙头大、凤尾小"的特征易与其他枫斗区分;不同贮藏年份霍斗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基本一致,但相对质量分数存在一定差异,贮藏年份在6 年之内挥发性成分基本稳定.

    霍山石斛枫斗绿毛枫斗贮藏年份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韶关丹霞地貌铁皮石斛野生资源调查与生境分析

    刘舒萍蓝绮倩胡莉何丽倩...
    1127-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广东韶关丹霞地貌现存铁皮石斛野生资源的生存现状,为野生铁皮石斛就地保护、回归保育及仿野生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铁皮石斛野生资源情况进行整理,基于本课题组近 10 年来对广东韶关丹霞地貌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和生境开展的跟踪调查,对 11 个调查地点的海拔、朝向、铁皮石斛数量、坡位、坡向进行分析,探讨丹霞地貌野生铁皮石斛植物形态和生境特点.结果:调查记录了广东韶关丹霞地貌中的野生铁皮石斛 300 余丛,约 3000 g,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实地观察发现,野生铁皮石斛茎多呈紫红色,长 5~10 cm,有"形似蚱蜢髀"的茎条,叶铁锈色斑点明显;丹霞地貌的野生铁皮石斛大多生长在海拔 100~500 m的丹霞崖壁中部或近坡顶处,常与苔藓和地衣伴生,一般生长在东南至西南朝向、通风良好、傍水潮湿的丹霞岩壁上,且半阳偏阴、温凉高湿环境下长势较好.结论:野外考察证实,《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的"今用石斛出始兴"的石斛为铁皮石斛,其药用历史在 1500 年以上;丹霞地貌的铁皮石斛为目前国内铁皮石斛的主要种源之一;野生丹霞铁皮石斛因自身繁殖率低、人为长期采摘等原因,现已极度濒危,亟须开展铁皮石斛野生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铁皮石斛丹霞地貌资源调查生境分析

    赤水金钗石斛种源调查及HPLC指纹图谱比较

    何丽倩刘志霞李锦妍廖娴...
    1134-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赤水野生金钗石斛种源状况,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初步探讨野生种源与石上仿野生样品的差异.方法: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赤水市野生金钗石斛种源及生境状况进行调查;采用HPLC指纹图谱对金钗石斛野生种源、石上仿野生种植及产于 6 个基地的成熟干品与鲜品进行分析.结果:在赤水市石堡乡寻找到附生在古树上的野生金钗石斛种源,生长年限分别在 50、30、20 年左右;4棵古树上分别有金钗石斛 80~100 丛,每丛约 10~15 株,总质量为 40~50 kg;金钗石斛野生种源与石上仿野生样品HPLC指纹图谱有 7 个共有特征峰,指认了 3 个特征峰成分,其相似度均在 0.940 以上.结论:赤水野生金钗石斛资源稀少,仅附生在极少量古树上;石上仿野生种植及不同基地的金钗石斛与古树上的野生种源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石上仿野生种植模式所产金钗石斛能与野生种质保持一致.

    金钗石斛种源调查仿野生种植指纹图谱

    穿心莲糖苷水解酶基因ApGH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研究

    李媛任广喜康颖泉王迷娜...
    1141-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穿心莲糖苷水解酶(ApGH)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和相对表达量分析.方法:取穿心莲新鲜叶片,提取RNA并反转录为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作为模板,以穿心莲转录组中筛选到的糖苷水解酶ApGH基因开放阅读框(ORF)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经测序后获得的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基因编码蛋白特征,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质,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ApGH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所得ApGH基因的ORF全长 1734 bp,编码 577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OR887606).ApGH为稳定亲水蛋白质,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属于糖苷水解酶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pGH归属于GH1 家族.将ApGH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HIS-MBP-pET28a上,在大肠埃希菌Transetta(DE3)中成功表达出重组蛋白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ApGH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最高,茎和根中表达量较低.结论:克隆得到穿心莲ApGH基因并对其蛋白质序列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证明其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质,且主要在穿心莲叶中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穿心莲糖苷水解酶的催化功能提供了依据.

    穿心莲糖苷水解酶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

    双波长法测定人参中淀粉含量

    莫祥秋张明波窦德强
    1150-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双波长测定人参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淀粉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人参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生长年限林下山参和园参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并分析其分布规律,以碘比色法中双波长法为检测方法,对测定条件和方法进行优化,最后通过方法学验证最佳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根据双波长法的测定原理和扫描光图谱,确定直链淀粉的测定波长和参比波长分别为 600、471 nm;支链淀粉测定波长和参比波长分别为 540、702 nm.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质量浓度分别在 0.004~0.060(r=0.999 8)、0.02~0.16 mg·mL-1(r=0.999 7)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100.03%和 101.84%,RSD分别为 1.29%和 1.92%.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良好,适用于人参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可为人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人参生长年限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双波长法

    基于UPLC特征图谱和含量测定的不同产地筋骨草质量评价

    丘娴周湘媛罗佩琪彭娇...
    1157-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筋骨草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特征图谱和其中哈巴苷、乙酰哈巴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BEH C18 色谱柱(150 mm×2.1 mm,1.7 μm),以乙腈-甲醇(4∶1)为流动相A、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为 0.30 mL·min-1,柱温为 30℃,检测波长为 202 nm,进样量为 2 μL,建立筋骨草特征图谱,测定其中哈巴苷、乙酰哈巴苷的含量.结果:17 批筋骨草特征图谱有 10 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 4个成分分别为哈巴苷、乙酰哈巴苷、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苷酸、芹菜素-7-二葡萄糖苷酸;17 批筋骨草中哈巴苷质量分数为 0.33%~0.95%,乙酰哈巴苷质量分数为 0.47%~1.93%.结论:建立的UPLC特征图谱和哈巴苷、乙酰哈巴苷含量测定方法可为筋骨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筋骨草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特征图谱含量测定

    淫羊藿次苷Ⅱ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施懿峻王翠闻彩名肖洪贺...
    1164-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淫羊藿次苷Ⅱ(ICS Ⅱ)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 7 月龄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ICS Ⅱ组和阳性对照药组,每日灌胃给药 1 次,连续 30 d.用Morris水迷宫与筑巢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和生活能力;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细胞凋亡情况;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探究其抗凋亡作用与磷脂腺肌醇 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ICS Ⅱ组小鼠的学习记忆及生活能力都明显提高(P<0.01),其海马与皮层的Aβ荧光强度和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5,P<0.01),说明ICS Ⅱ能抑制Aβ沉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脑组织;同时ICS Ⅱ组小鼠海马PI3K蛋白质表达水平和p-Akt/Akt显著升高(P<0.05,P<0.01),而Bax/Bcl-2 明显降低(P<0.01),说明ICS Ⅱ抗凋亡作用的机制与激活海马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促凋亡蛋白、提高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结论:ICS Ⅱ对AD小鼠脑内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改善小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激活海马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淫羊藿次苷Ⅱ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细胞凋亡磷脂腺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和网络药理学研究银甲片治疗盆腔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黄雪梅丁银苟晓玲熊双凤...
    1173-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银甲片治疗盆腔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结合文献与对照品比对鉴定银甲片的化学成分.将化学成分和盆腔炎疾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药材-成分-靶点-通路可视化图;利用Maestro 11.9 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银甲片中共鉴定 58 个化学成分,包含黄酮类、有机酸类、萜类、生物碱类.PPI分析得到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RC)、热休克蛋白 90α家族A类成员 1(HSP90AA1)、磷脂酰肌醇 3-激酶调节亚基 1(PIK3R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MAPK3)5 个核心靶点;KEGG 结果显示银甲片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MAPK 等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山柰酚、木犀草素、香叶木素等成分与 SRC、HSP90AA1、PIK3R1 等 5 个核心靶点的对接构象稳定.结论:银甲片可能通过木犀草苷、山柰酚、木犀草素、香叶木素、芹菜素等活性成分调控PI3K-Akt、MAPK等通路发挥治疗盆腔炎作用.

    银甲片盆腔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化学成分作用机制

    基于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三七皂苷R1改善神经炎症的分子作用机制

    张燕燕林楠吴迪李叶...
    1186-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三七皂苷R1(notoginsenside R1,NGR1)治疗神经炎症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 0.83 mg‧kg-1 脂多糖(LPS)构建小鼠神经炎症模型,应用NGR1(30 mg‧kg-1)进行给药治疗,眼眶静脉丛取血并分离血浆.在使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神经炎症相关指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技术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的基础上,应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各组小鼠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差异内源代谢物的鉴定,并应用MetaboAnalyst和Metscape数据库进一步分析差异内源代谢物的关键代谢途径,最后通过qRT-PCR检测调控关键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NGR1 能够明显改善小鼠脑组织神经损伤,明显降低中枢神经炎症因子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 1(Iba-1)、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 的mRNA水平,显著提高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此外,代谢组学发现模型组与给药组之间小鼠血浆中皮质酮、吲哚丙酮酸、泛酸、12S-羟基 5Z,8Z,10E,14Z-二十碳四烯酸、PC(18:3(9Z,12Z,15Z)/16:1(9Z))等 22 个差异内源代谢物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qRT-PCR结果显示,给药后能显著逆转关键代谢途径中 2A型磷脂酶A2(PLA2G2A)、1B型磷脂酶A2(PLA2G1B)、12A型磷脂酶A2(PLA2G12A)、醛酮还原酶 1D1(AKR1D1)、羟基类固醇 11β脱氢酶 1(HSD11B1)、羟基类固醇 11β脱氢酶 2(HSD11B2)mRNA表达水平.结论:NGR1 对LPS诱导的神经炎症具有治疗作用,并可能通过调控皮质酮等关键代谢物及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关键途径发挥抗神经炎症的作用,将为深入研究NGR1 抗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血浆代谢组学分子作用机制三七皂苷R1神经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