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李文华

季刊

1674-764X

jorae@igsnrr.ac.cn

010-64889816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Journ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立代表中国资源与生态研究领域全貌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全面反映中国在资源与生态领域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重要进展和先进成果,促进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脆弱性陷阱是否存在?都市郊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任国平段文凯李洪庆尹罡...
    1393-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融合脆弱性评估框架为都市郊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和脆弱性相关理论构建了"社会-经济-生态—敏感性-适应性"的脆弱性评价体系,借鉴"空间陷阱"理念,尝试提出了"空间脆弱性陷阱"概念,采用时空探索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 1998-2018 年上海青浦区 184 个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交互特征,检验了空间脆弱性陷阱存在性和揭示了脆弱性动态演变的交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518增长至 0.621,脆弱性等级由中低等脆弱提升至中等脆弱;时空格局呈"先增后降波动式"和"东高西低团聚式"的动态特征.(2)1998-2018 年青浦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相对长度呈现由"中部区域向四周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脆弱性时间路径移动弯曲度较小,呈现"南北部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脆弱性时空跃迁的凝聚指数为 0.496,空间集聚结构存在相对较高的转移活性和较低的路径锁定性.(3)研究期间没有检测到"空间脆弱性绝对陷阱",但"空间脆弱性相对陷阱"凸现,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北部和南部行政界线周边的11个行政村.(4)社会资本因子、人力资本因子、社会因子、经济因子、生态因子和金融资本因子是影响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因子,但各因子影响力呈现波动变化和类型差异;内外耦合性累积型、内生性能力约束型和外生性环境胁迫型是导致都市郊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异的主要交互影响类型.研究结果对指导都市郊区防范脆弱性风险、促进区域协同、降低脆弱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空间脆弱性陷阱交互影响机制上海青浦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与案例分析

    张恩祥雷硕郑玉萍刘丽香...
    1406-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可助力我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的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实现不同生态产品的价值,并总结实践案例的经验,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从"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的角度建立案例分析框架,构建影响因素.通过对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因素影响价值实现模式的选择;(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政府的衔接还不够紧密.针对存在的问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推动者要引导个人观念、社会参与和政府顶层设计的协同,合理安排资源要素配置,打破现有要素制约,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优化策略,以促进区域生态产品的模式发展和价值转化,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生态产品实现机制价值转换模式选择案例研究

    环境规制对中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异质性双边效应

    葛泽慧孙小杰郭志远
    1416-1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2015-2021年中国33 个钢铁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均"创新补偿效应"高于其平均"遵循成本效应",从而对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增长产生了正面推动的净效应.同时,考虑到年份、地理区域和产权的差异,双边效应和净效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分位数的提高,环境规制的积极影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外,融资约束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进一步强化了环境规制对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积极影响.研究还发现,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只有在特定的融资约束和企业竞争力阈值范围内,波特假说才能成立.该研究不仅深化了环境规制与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优化环境规制以有针对性地推动技术创新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效率双边效应异质效应阈值效应

    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刘业轩甄霖肖玉
    1433-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是青海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五个维度构建青海省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以及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对1998-2022年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青海省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在25 年间不断提高且增速越来越快,目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绿色发展的重心在三个评价阶段变化明显,1998-2004 年、2005-2011年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2012-2022年注重经济产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3)2001年以来绿色发展五个维度间的耦合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发展度在 2021 年进入良好协调阶段.(4)阻碍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由增长质量向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转变,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是青海省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以期为青海省绿色发展目标评价考核提供技术方法支撑,为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提供方向性建议.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熵值法耦合协调障碍度青海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研究——基于游客对美学价值的认知分析

    王鹏李楠马婷何友均...
    1448-1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学价值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类型之一.科学评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美学价值,对于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结合国家公园文化属性与景观美学价值,提炼出3种典型美学服务类型,并构建生态系统美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542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游客对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价值认知,采用单因素方差探究人口特征对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国家公园各项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重要性与总体水平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1)游客认为国家公园具有自然美学、人文美学与社会美学服务价值,身心健康服务的价值认知程度最高(2.44),心灵崇拜服务的价值认知程度最低(1.86);(2)不同人口特征对美学服务价值认知存在显著影响.游览次数越多对原始荒野、心灵崇拜、民俗文化和人居环境服务的价值认知程度越高,以科研考察作为目的的游客对自然生态美学服务价值认知程度最高;(3)各项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重要性存在认知差异,人文美学服务(0.8473)>自然美学服务(0.7032)>社会美学服务(0.5780),游客认为心灵崇拜服务最重要(0.3695).(4)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美学服务的价值认知评价整体较高,综合评价得分为 4.11,其中身心健康服务价值最高(4.44)、民俗文化服务最低(3.79).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生态旅游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美学价值景观

    基于DEA方法的中国甘肃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

    刘晓玉刘学录Samuel ADINGO郁洁汝...
    1461-1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 2008-2017 年甘肃省及其各地市州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其利用效率进行评价,选取农业生产的 10 个投入指标和 3 个产出指标,计算出 2008-2017 年甘肃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合冗余值分析了投入的冗余情况,并运用投影分析以改进农业资源的投入和配置.结果表明,在时间特征上甘肃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且随着时间有所波动并逐步趋向稳定,综合效率从0.857上升到1,其中2008、2009、2010、2011、2012 年和 2015 年均小于 1,呈现出相对无效的利用状态,利用效率对政策的执行具有滞后效应.同时,空间分布特点表明各市州的利用效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所有市州根据综合效率的不同水平可划分为四类:最好(1.00)、次好(0.98-1.00)、较差(0.90-0.98)和最低(<0.90),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划分了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区域;冗余现象仍然存在于农业投入要素中,尤其是在气候资源、农业化肥使用量和农业从业者人数等生态要素方面;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综上,甘肃省农业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总体较低,利用效率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农业发展受生态和技术因素制约较大.因此,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整合扶农资金以发展完善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投入和产业结构,积极推广科技应用,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农业.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时间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甘肃省

    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碳收支格局及碳补偿标准研究

    李倩娜姚娟
    1476-1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区域碳收支格局并确定利益主体碳补偿标准,是构建区域碳补偿机制和推动区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通过RS和GIS技术解译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1980、2000、2010和2020 年四期土地利用面积,利用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核算遗产地森林、草地、水域和耕地生态系统碳汇量;运用IPCC碳排放因子法和碳足迹法核算旅游业和畜牧业碳排放量,分析遗产地碳汇演变特征、碳排放结构特征及碳收支格局.进一步通过碳补偿系数修正模型和游客支付意愿法,核算遗产地游客碳补偿额度.结果显示:(1)遗产地1980-2020年碳汇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草地、耕地、林地和湿地的碳汇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遗产地整体处于碳赤字状态,达8.67×106 t CO2,旅游碳排放是主要碳源,占比超过95%,畜牧碳排放仅占4.12%.区域人类活动碳排放强度已超过其生态碳汇承载力,游客是遗产地主要的碳补偿主体.(3)利用碳赤字模型核算出遗产地 2020 年碳补偿标准为656.21万吨,基于碳赤字和游客支付意愿两个视角,核算遗产地游客理论补偿额度为25.23元/人,愿意补偿的额度为14.78元/人(非参数估计)和 5.93 元/人(参数估计).两种方法核算的游客碳补偿标准存在差异,在制定利益主体碳补偿标准时应厘清补偿主体责任权重,并综合考量地区碳收支状况和补偿主体支付意愿水平,科学、合理的碳补偿标准是助推区域实施碳补偿机制的有效手段.未来研究重点应聚焦在如何构建碳补偿机制,尽快制定碳补偿原则、补偿范围、补偿模式与方式,完善碳权交易市场、碳核算信息披露预警、碳补偿管理监督、碳补偿激励约束等配套机制.

    碳补偿标准碳收支格局碳赤字世界自然遗产地

    洪泛区城乡洪水适应技术及其规划应用

    贾濛张悦
    1488-1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与洪水的斗争经过近水而居、防御洪水、控制洪水等过程而发展至今.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导致预期未来洪水增加,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发生的洪水更协调地生活.吉尔伯特·F·怀特提出的洪水适应技术通过规范人们在洪泛区的开发行为,调整洪泛区土地利用与建筑物耐洪标准的管理来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美国、欧盟、法国、荷兰等均在此理论指导下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应用实践.近年来承洪韧性理论以及韧性规划成为洪灾管理重点.但洪水适应技术依然存在着缺乏独立性且综合性与系统性不足;可应用场景有限,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矛盾未根本解决及技术应用的空间尺度过小等局限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中国洪泛区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学会与洪水和谐共生,通过洪泛区城乡融合的洪水适应规划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洪泛区洪水适应技术洪泛区管理非工程措施承洪韧性

    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韧性评价与功能提升

    温瑀张艺苑张新佳龙韬...
    1502-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绿地在应对极端气候和不确定灾害事件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用.评价分析城市公园防灾韧性能力,完善公园防灾功能,对优化和提升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ArcGIS软件对秦皇岛市海港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海港区公园绿地资源与人口分布之间存在空间失配现象.进一步以汤河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园安全性、可达性和基础设施三大维度 13 项指标展开评价,探明公园在防灾韧性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策略:优化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构建嵌套式防灾网络体系;强化公园多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稳定生态安全功能;增加安全有效的避险面积,完善公园功能空间布局;补齐应急基础设施资源,建立动态应急管理预案.

    自然灾害防灾避险公园绿地秦皇岛

    牡蛎壳污染治理对比及路径探索——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研究

    李学渊郑永平黄森慰
    1518-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共生理论和引入博弈仿真模型,设计不同的共生情景并结合A县、H县牡蛎壳污染治理事例来探讨牡蛎壳污染治理多方共生的实现条件.研究发现,要实现三方共治的良性循环治理体系,政府积极治理是首要条件.要实现三方共治要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并转变政府观念及其价值取向;要降低社会资本签约参与治理的成本,使其能够在参与治理的情况下,提高社会资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村民群体作为环境的破坏者和治理的受益者,要转变村民群体传统观念,提高村民群体参与治理所能获得的效益,并辅之以相应奖惩机制,提高村民群体选择不参与的行为成本.在以上条件实现的情况下,系统将锁定三方共生的良性循环治理.基于此,希冀通过A县、H县牡蛎壳污染治理经验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可复制的牡蛎壳污染治理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实现美丽中国建设.

    博弈仿真共生理论多元主体牡蛎产业农村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