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李文华

季刊

1674-764X

jorae@igsnrr.ac.cn

010-64889816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Journ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立代表中国资源与生态研究领域全貌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全面反映中国在资源与生态领域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重要进展和先进成果,促进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数据视角下的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的问题、进展与建议

    王卷乐李凯徐书兴邵亚婷...
    1113-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高原位于西伯利亚针叶林到亚洲荒漠草原的过渡带上,具有显著的生态屏障服务功能,对于东北亚的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屏障是一个涉及水、土、气、生等多个方面的宏大概念和复杂系统.传统研究由于缺少大数据支持,难以从全局视角深刻认识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本区域以往数据匮乏的科研环境带来改善,为丰富对蒙古高原资源生态的全面理解提供了可能,也将有助于促进资源生态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变.本研究首先梳理了生态屏障建设的现状,包括其理论研究、技术瓶颈和集成分析方面的不足.进而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三个主要方面综述了大数据驱动蒙古高原科学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促进蒙古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要研究框架和关键科学问题.

    蒙古高原资源生态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范式

    2015-2050年Khutag-Undur畜牧业系统动态与未来情景

    徐增让鲜运峰邹秀萍
    1125-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气候变暖、草原退化、沙尘暴频发以及牲畜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协调畜牧业与生态保护成为蒙古国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探讨了2015-2050 年在三种未来气候社会经济情景(CMIP6 SSP1-RCP2.6、SSP2-RCP4.5、SSP5-RCP8.5)下,Khutag-Undur苏木畜牧系统的动态过程、未来情景及优化策略.首先,畜牧业系统被解构为三个子系统:草地初级生产、牲畜次级生产和牧民消费.基于草畜平衡的负反馈机制,构建了 Khutag-Undur 苏木畜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集成了草地覆盖、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数据,牲畜存栏出栏、牧民收支统计数据及样方和问卷调查等多元数据,模拟了2015-2022年现状饲草产量及承载能力、牲畜存栏出栏量的动态变化,并预估了2022-2050年这些变量的未来情景.其次,提出了畜牧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并对三种未来情景进行比较分析,识别了未来较优的畜牧业发展情景.最后,基于三条牲畜数量线,提出了分两步走持续减畜的策略.主要结论:Khutag-Undur牲畜数量的快速增长对脆弱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压力.SSP1-RCP2.6情景虽为未来较优的畜牧业情景,但即便在该情景下草原超载依然严重.建议在牧民生计多元化前提下持续减畜,以促使畜牧业发展与草原保护的协同.

    畜牧业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草畜平衡系统动力学SSP-RCP情景蒙古国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锡林郭勒草原生产力影响

    闫慧敏谢格格牛忠恩刘桂环...
    113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草原正承受着放牧压力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双重影响.然而,人类活动尤其是草地生态保护工程对草地改善的贡献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MODIS卫星数据,利用VPM模型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生产力影响的时空动态.2000-2020 年锡林郭勒盟草地总体变绿,生产力年均显著增加 2.66 g C m-2 yr-1(P<0.05).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共同促进草地的变绿趋势,相对贡献率分别为 55%及 45%.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 GPP 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存在很大差异,在锡林郭勒盟中东部等草地生长较好的地区,气候变化是 GPP上升的主导因素,其相对贡献度均在 65%以上;在锡林郭勒盟西部草地生长较差的地区和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是GPP变化的主导因素,其相对贡献度均在 60%以上.此外,草地生产力对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响应敏感,在 2005年和 2011年等政策实施的关键年份,草地生产力变化趋势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2000-2005年,风沙源治理和退牧还草等措施逐渐缓解了人类活动对草地生产力的压力,高质量草地植被生长明显改善.2005-2011 年草畜平衡政策实施期间,由于生态补偿吸引力不足,部分牧民在限制放牧的情况下仍扩大了牲畜规模,其对高质量草地的生态影响尤为明显,导致了GPP显著下降.2011-2020 年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奖励计划实施,总体上促进了锡林郭勒盟东、西部草地生产力恢复,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生态压力.本研究旨在为优化牧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形成草原保护良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持.

    生态保护工程生产力放牧锡林郭勒盟

    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区2014-2023年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凤娇王卷乐李朋飞Davaadorj DAVAASUREN...
    1147-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年冻土区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加剧,多年冻土区植被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一挑战,了解气候变化下蒙古高原不同冻土退化阶段的植被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多年冻土分布图,依据"空间代替时间"的理念,划分了不同的多年冻土带,探讨了2014‒2023年多年冻土退化不同阶段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NDVI值呈下降趋势,下降所占面积比例依次为零星多年冻土区>孤岛和稀疏多年冻土区>连续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区.(2)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不同,气温是孤岛和稀疏多年冻土区(r=-0.736)以及零星多年冻土区(r=-0.522)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降水是连续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区(r=-0.498)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3)在不同的多年冻土退化阶段,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各不相同.在多年冻土退化初期,地表温度和气温升高有利于植被生长,增加植被覆盖,降水量的增加则会阻碍植被生长;随着多年冻土退化,地表温度和气温升高会阻碍植被生长,降水量的增加则会促进植被生长.

    蒙古高原MODISNDVI多年冻土植被退化

    蒙古高原湖滨带湿地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温云浩王雪铭刘华民于洪波...
    1160-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急剧变化和人类干扰使蒙古高原湿地遭受严重破坏和萎缩,对环境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建立了 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三个时期蒙古高原湖滨带湿地数据集,通过时空分析,研究了蒙古高原湖滨带湿地动态演变情况,结果如下:2000年蒙古高原湖泊(>1 km²)共有564 个,总面积约为55216.47 km²;与2000年相比,2010 年湖泊面积显著减少,木本沼泽显著增加,草本沼泽减少.2020年蒙古高原中部湖泊一直缩减;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湖泊面积不断增加,草本沼泽、木本沼泽和草甸面积总体增加;湖泊、裸地及盐碱地总体减少;盐碱化程度减轻.自适应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与湖泊面积存在明显相关性.近二十年蒙古高原的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着蒙古高原湖滨带湿地的演变.开展人类活动不能以湿地生态健康为代价,我们应当重视湖泊和湿地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的动态平衡.

    湖滨带湿地蒙古高原湖泊滨化动态演变

    蒙古国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

    杨梅焕李雅雯王涛王卷乐...
    1175-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开展气候变暖背景下蒙古国植被动态变化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植被响应特征及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 1990-2022 年 8 km 分辨率逐年 GIMMS NDVI3g 数据、气温和降水及高程数据为基础,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蒙古国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22 年蒙古国NDVI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 0.0015 yr-1(P<0.05).(2)空间上,1990-2022 年蒙古国NDVI以增加趋势为主,占国土面积的 60.73%,其中显著增加占31.67%,集中分布在蒙古国东部及西部边缘地区;显著减少占15.67%,集中分布在蒙古国西南部边缘地区.(3)从地形上来看,除海拔1500-2000 m范围NDVI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外,其他区域NDVI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500-1000 m增加速率最快,并随海拔升高增加趋势先减弱后逐渐显著;不同坡度范围 NDVI 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并随坡度增加增速降低.(4)1990-2022年蒙古国NDVI与气温以负相关关系为主,占国土面积的 66.75%,其中呈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 17.21%,主要分布在蒙古国西南部地区;NDVI与降水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占国土面积的86.71%,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40.44%,主要分布在蒙古国西南部地区.研究认为蒙古国植被生态质量总体改善,但气候暖干化引起的中南部区域植被生态恶化应引起重视.

    归一化植被指数坡度高程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蒙古国

    地理分区视角下的蒙古国土地退化量化分析

    韩腾飞王卷乐韩保民
    1185-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加速了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LD)过程,导致土地质量和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乃至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为了防止土地退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提出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目标.然而,由于缺少一致性评估的定量方法和工具,很难对全球或区域土地退化状态进行量化和对比研究.本研究尝试利用UNCCD推荐的Trends.Earth工具,选择土地退化问题突出的蒙古国为研究区,引入地理分区视角,研究其2015-2020年土地退化的格局与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上,2015-2020 年有12.11%的地区新增加了土地退化,退化区域位于西南部荒漠、荒漠草原,并逐渐向东北部草原地理分区蔓延.(2)土地生产力指标恢复和退化区域分别为 17.62%和11.79%,严重退化区域位于蒙古国南部荒漠和荒漠草原地理分区.(3)土地覆盖指标恢复和退化区域分别为 1.80%和 0.16%,退化区零散地分布在草原、高山和山地针叶林地理分区.(4)土地有机碳指标恢复和退化区域分别为 1.54%和 0.22%,退化区主要位于山地针叶林、草原与荒漠草原相邻地带.(5)LDN综合指标恢复区面积(2.999×105 km2)大于退化区面积(1.895×105 km2),反映出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有向好趋势.

    地理分区土地退化土地退化零增长蒙古国Trends.Earth

    乌尔逊河河滨带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睿杨欣然刘华民于洪波...
    1193-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调节区域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河滨带湿地植物分布格局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生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野外采样调查以乌尔逊河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为依据,结合遥感方式得到河滨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因子特征,探究乌尔逊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结构分布特征,揭示河滨带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乌尔逊河流域湿地植被带状分布现象明显,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地中相对丰度均居首位,是研究区域的优势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研究区的优势真菌.在沼泽、退化沼泽土壤中,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直接或通过控制土壤养分间接影响了微生物丰富度.湿草甸样地中,植物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微生物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在盐化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中,土壤盐度影响了微生物丰富度,且土壤容重是影响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退化河滨湿地生态修复和进一步明确河滨湿地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湿地河滨带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

    中国A级景区空间分异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

    杨媛媛姚尧
    1209-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景区作为吸引游客的直接因素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A级景区的数量和等级是各地旅游市场竞争的主体依托,其空间布局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11970个A级景区为研究样本,利用最邻近点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网格维数法分析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结构与影响因素,探究A级景区时空格局的主要自然、经济、社会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上具有集聚特征.核密度中心呈现出"多核中心、次核环绕、梯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空间结构分形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的无标度区间.旅游目的地类型与产品类型表现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以华南与华东区域为代表的景区布局较多,该区域自然与经济条件较好,交通便利.A级景区环绕在京津冀、华东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等省,景区分布密集.研究中国 A 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分析景区的布局与空间联系的复杂性,可为优化区域内旅游发展布局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旅游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有利于对中国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起到参考决策的作用,可以为优化旅游发展布局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中国A级景区空间分异景区类型景区特征乡村振兴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山地户外旅游目的地"三生"空间构建路径研究

    凌小盼张位中王冰刘勇...
    1219-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地关系中,人类的一切活动依赖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文章从人地关系角度切入,以云南昭通大山包山地户外旅游空间规划区域为实证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解析云南昭通大山包旅游目的地地域主体功能性、空间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提出了人地关系系统理念指导下的"三生"空间构建路径:(1)形成了五大项目板块及五个功能区,满足不同人群运动需求;(2)形成了"多核心模块"结构,优化了旅游目的地空间路径;(3)随着时空变化,各板块要素集聚形成"生态-生活-生产"复合型的山地户外旅游空间.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旅游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人地关系山地户外旅游三生空间构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