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李文华

季刊

1674-764X

jorae@igsnrr.ac.cn

010-64889816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Journ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立代表中国资源与生态研究领域全貌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全面反映中国在资源与生态领域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重要进展和先进成果,促进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对提升传统村落生态旅游竞争力影响—以中国云南为例

    刘梦园谢洪忠朱韬
    1229-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结果可对比性,文章基于ArcGIS工具,对云南省的六批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778 个村落进行前期地理环境特征筛选,最终筛选出 37 个高程变化情况和坡度相同的村落进行对比分析,以减少立体性地形地貌的影响.结合TOPSIS综合评价法和OLS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对选取的 37 个传统村落分别进行了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厕所改造成果对其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生态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较低,且存在较明显的层次性特点,而公共厕所建设的路径可选择性、区域分布数量、距离和服务可达性对云南省整体的生态旅游竞争力具有较显著的影响力.由此提出了加强云南省整体和各地方传统村落生态旅游建设、重视和加强对传统村落生态旅游相关的公共厕所数量与质量建设以及公共厕所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其旅游区域可达性及服务性范围的规划三条建议.

    传统村落生态旅游厕所改造云南

    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研究—以中国阳朔县为例

    李何英王金叶魏青青杨帅琦...
    1240-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融合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基于旅游系统驱动及系统科学等理论,本文构建了包含需求、供给、媒介、支持四个子系统在内的乡村旅游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借助情景模拟方法预测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优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构建的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避免了以往子系统划分的格式化现象.(2)在自然发展(NDM)、需求驱动(DDM)、供给驱动(SDMe)、媒介驱动(MDM)、支持驱动(SDMu)以及协同驱动(SDMy)发展情景下,2035年乡村旅游发展指数分别为0.678、0.702、0.755、0.715、0.776、0.836,SDMy是阳朔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理想机制.(3)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指数特征,阳朔县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徘徊增长、快速发展和衰退减弱三个阶段.(4)阳朔县乡村旅游供给指数增长缓慢且始终低于 0.8,是今后结构优化的关键环节.研究为阳朔县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后发动力,可以加快推进阳朔县及同类型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动力机制乡村旅游系统动力学阳朔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人居环境与居民幸福水平耦合协调关系

    樊华赵翠薇
    1251-1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生态人居环境与居民幸福水平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数据,构建生态人居环境与居民幸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人居环境与居民幸福水平随时间推移呈现上升趋势,到 2021 年,区域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逐渐增强,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Dagum基尼系数显示总体及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上海-安徽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Eco)是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居民幸福水平提供借鉴.

    生态人居环境居民幸福水平耦合协调长三角城市群

    基于MSPA的城市群国土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度评估与规划治理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

    陈金留李鹏程王昊琦
    1263-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保护与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形态空间格局(MSPA)方法,评估城市群国土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协同性,构建基于"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土地利用、生态网络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示范区空间与自然环境整体协同性较高,但局部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协同关系较高的区域与国土规划中生态绿心的位置存在较大区域重合.(2)土地利用格局的选择和分布是影响协同关系的重要因子,多属性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利于加强协同关系.本研究基于MSPA探讨城市群国土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关系,旨在为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以期为区域的协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网络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生计恢复力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PLS-SEM和fs/QCA

    卜诗洁王群胡昌伟卓玛措...
    1274-1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发展感知、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对国家公园居民生计恢复力的影响.以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为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寻各变量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动态影响.PLS-SEM 结果显示,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对生计恢复力具有正向影响;旅游发展感知对生计恢复力具有负向影响,但对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有正向影响;旅游发展感知和适应能力可以通过转型能力对生计恢复力产生正向影响.fs/QCA结果表明,单一的前因变量均不构成居民生计恢复力的必要条件,各变量需要依赖与其他变量的组合共同作用;确定了高生计恢复力的2条组态路径和导致低生计恢复力的3条组态路径,其中,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是引发高生计恢复力的关键因素,旅游发展感知则是造成低生计恢复力的重要因素.

    生计恢复力旅游发展感知适应能力转型能力fs/QCA三江源国家公园

    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以中国湖北秭归县和巴东县为例

    段跃芳陈少鹏Brooke WILMSEN
    1286-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不但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会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基于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视角,研究农户化肥、农药使用行为,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合作社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参考.本文利用中国湖北省秭归县和巴东县518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合作社及其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加入合作社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平均处理效应为-341.505 元/亩.(2)农资供应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均可以显著降低农户的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225.966 元/亩和-163.580 元/亩,而农产品销售服务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不显著.(3)按年龄、受教育年限和种植规模进行分组考察,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群组差异.农资供应服务对年龄偏大、受教育年限较低、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影响显著,技术支持服务对年龄偏小、受教育年限较高、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影响显著,农产品销售服务对年龄偏大的农户影响显著.应该提高农户的入社比例,提高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水平,提高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针对性,促使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强度进一步降低.

    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化肥农药生态环境农业面源污染

    伊洛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空间差异

    陈诺王蕊
    1299-1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识别区域径流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异,有利于明晰区域径流变化机理,为采取正确的水资源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Budyko理论,定量评价了伊洛河流域2000年后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空间差异,计算了径流变化对降水、潜在蒸散发 E0 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量化三者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随海拔降低,伊洛河流域降水量逐渐降低,潜在蒸散量逐渐升高,径流量逐渐减小.受人口密度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广泛分布于流域中下游地区,而上游以林地为主.与基准期(1985-1989 年)相比,变化期(2000-2017 年)流域降水、潜在蒸散发分别呈现降低和增高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伊河上游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为35.2 mm(‒83.8-84.7 mm),其它五个子流域降水量则以减少趋势更为突出;其中,洛河中上游减少幅度最大,平均为‒34.2 mm(‒145.9-20.6 mm),而伊河中游减少幅度最小,平均为‒10.9 mm(‒84.2-59.5 mm).不同区域潜在蒸散发自上游向下游增加幅度逐渐减弱;洛河上游E0变化最大,平均为45.3 mm(38.2-48.3 mm),而伊洛河下游变化最小,平均为7.3 mm(‒3.2-17.1 mm).土地利用变化则主要表现为中下游地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径流变化与降水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潜在蒸散发和土地利用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径流对降水、潜在蒸散发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系数绝对值均随海拔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表明气候向暖干方向变化时,流域径流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响应敏感度均会逐渐降低.降水减少和潜在蒸散发变化分别导致径流量减小 4.7-17.4 mm和 0.7-9.1 mm,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径流量减少了 23.0-46.5 mm,可见相较于气候波动,土地利用变化更容易引发流域径流的变化.伊洛河流域以耕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尤其中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径流量显著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在低海拔区更大,最高达到86.1%,而气候影响在高海拔区更加明显,最高达到 27.8%.因此,推进水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抑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制定科学的管理和调度政策对于实现流域水平衡从非稳态向稳态转变,促进黄河下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udyko假设径流归因分析空间差异伊洛河流域

    丘陵山区耕地撂荒时空格局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温家明谢花林
    1311-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撂荒现象在丘陵山区十分普遍,理清耕地撂荒现状和发展态势可为丘陵山区耕地撂荒合理管控和分类治理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基于GEE遥感云计算平台和Landsat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和制定耕地撂荒现象的识别规则,测算了2002‒2020 年耕地撂荒的规模和年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县域尺度耕地撂荒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分类总体精度在90%以上,2002‒2020年研究区耕地撂荒率在3%到5.5%的范围之间,2013年的耕地撂荒率最高,2017年后耕地撂荒率呈下降趋势,其中2005年新增首次撂荒耕地的面积最大.在县级尺度上,耕地撂荒率呈现中间高、四周低和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现象逐渐增强,局部的LISA空间形态的南北差异明显,研究区东南部耕地撂荒率"高-高"和中部"低-低"值的集聚特征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对丘陵山区耕地撂荒空间信息提取、驱动因素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并为撂荒耕地再利用和分类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耕地撂荒GEE丘陵山区时空格局江西

    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地型景区绿色发展状态评估

    刘忠秀Nor Kalsum MOHD ISA
    1324-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对山地风景区的绿色发展状况进行细致评估,其整体目标在于全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评估过程包括对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的计算和分析.在文峰山风景区的个案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文峰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阶段呈现出显著的生态盈余状态.生态足迹的盈余意味着旅游活动对文峰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未超过其可持续承载能力.这说明尽管旅游活动蓬勃发展,但文峰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仍然得到有效保护和维护.生态盈余的存在标志着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平衡,这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本研究对旅游生态足迹组成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关于各种旅游相关活动(如住宿、交通、餐饮、观光和购物等)所带来的生态足迹的详细细分.这些细致的分析为了解不同旅游相关因素所带来的生态动态提供深入分析.对文峰山风景区绿色发展状况的精细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决策者可以从中获得旅游促进和环境保护之间微妙平衡的见解.所发现的生态盈余表明目前的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为类似地区提供了一个典范.然而,本研究也凸显运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进行计算的关键局限性,详细的结果揭示模型适用性、数据收集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强调有必要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进行进一步完善和验证.认识到这些限制对于改进模型并确保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稳健应用至关重要.本研究提供对山地型风景区,尤其是文峰山风景区的绿色发展状况的深入理解.研究结果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提供有关旅游相关生态影响特定方面的见解.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完善评估指标和改进数据收集以及分析方法方面继续努力,以提高绿色发展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绿色发展旅游生态足迹文峰山风景区

    社区森林管理中的用户参与:一项比较研究

    Sandeep TIMILSINAGyan Bandhu SHARMAPrabin POUDELAnjan TIMILSINA...
    1335-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社区居民因为熟悉森林环境,因此他们在森林管理中的参与至关重要.本研究比较了社区森林管理活动中用户的感知,以及影响社区森林用户群体参与的社会经济变量.通过勘察调查、采访关键人物、焦点小组讨论和家庭调查收集了一手数据.从区域林业办公室、社区森林用户群体运营计划和组织制度、互联网和认证网站收集了二手数据.分别采用χ2 检验来测试性别、种姓、年龄阶层、教育水平和财富阶层等变量与参与的关联性.利用有序 logit 回归,定量分析了影响运营计划和组织制度制定、林业活动、森林产品收集和社区森林资金筹集的因素.在Jagriti和Jhankrikhola的社区森林用户群体中,性别和教育被发现是影响参与的最重要的因素.总的来说,较高的种姓、年龄较大和富人主导着主要的决策活动.然而,较低的种姓和贫困人群在森林产品收集方面相对参与更多.

    用户群体执行委员会社会经济变量χ2检验有序logit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