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张伯礼

半月刊

1001-1668

jtcmcn@188.com

010-64013162,64014411-304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医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国以后我国中医药学术界创刊较早、发行量最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权威和影响的学术刊物之一。本刊始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同时推动和关注中医现代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的正确办刊方针。本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并多次在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百蕊颗粒治疗急性咽炎风热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试验

    刘思溟周晖李强周敏...
    1139-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百蕊颗粒治疗急性咽炎风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取来自7个中心的162例急性咽炎风热证患者,各中心按照试验组与对照组2:1的比例分组.试验组108例应用百蕊颗粒+热炎宁颗粒模拟剂口服,对照组54例应用热炎宁颗粒+百蕊颗粒模拟剂口服,疗程5天,并于第6天随访.分别采用全分析集(FAS)和符合方案集(PPS)进行分析.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5天后咽痛消失率;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3天后咽痛消失率,治疗前、治疗每天及第6天随访时咽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前及第6天随访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并于第6天随访时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记录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变化,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安全分析集(SS)分析.结果 本研究162例患者进入FAS和SS分析,158例(试验组105例,对照组53例)进入PPS分析.FAS分析显示,试验组治疗5天后咽痛消失率为80.56%(87/108),对照组为64.81%(35/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P=0.0239);PPS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5天后咽痛消失率为 80.00%(84/105),对照组为 64.15%(34/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P=0.0277).FAS 和 SS分析均显示,两组治疗3天后咽痛消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第2、3、4、5天及第6天随访时咽痛VAS评分均降低(P<0.01),但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6天随访时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痊愈率、愈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百蕊颗粒治疗急性咽炎风热证临床疗效肯定,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

    急性咽炎风热证咽痛百蕊颗粒随机对照试验

    阳虚证与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患者终点事件的相关性——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张佳乐薛哲哲侠晨辉吴巧茹...
    1146-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阳虚证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KD)Ⅳ期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DKD Ⅳ期患者病历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包括糖尿病病程、蛋白尿持续时间、吸烟饮酒史、血红蛋白(HGB)、空腹血糖(FBG)、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中医证候学资料(包括症状、舌脉、证候积分).以是否为阳虚证分为阳虚证组和非阳虚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终点事件发生率,并分析阳虚证对DKD Ⅳ期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使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进入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共160例DKD Ⅳ期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阳虚证43例,非阳虚证117例.与非阳虚组相比,阳虚组患者腰围、BUN值、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阳虚证(rs=0.167,P=0.035)与DKDⅣ期患者终点事件呈正相关.24h-UTP、BUN水平亦与DKD Ⅳ期患者终点事件呈正相关(P<0.01),ALB、HGB水平与DKD Ⅳ期患者终点事件呈负相关(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阳虚证(Log Rank P=0.011)与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此外,24h-UTP≥3500 g、BUN≥8 mmol/L、ALB<30 g、HGB<11 g亦与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P<0.05或P<O.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阳虚证[HR(95%CI):2.36(1.32,4.21),P=0.004]是影响DKD Ⅳ期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24h-UTP≥3500 mg、BUN≥8 mmol/L、HGB<11 g及ALB<30 g亦是影响DKD N期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在DKDⅣ期中,阳虚证患者更容易发生终点事件,且为DKD Ⅳ期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肾脏疾病阳虚证终点事件危险因素回顾性队列研究

    运用解毒安络法内外合治多形性日光疹

    宋玮艾儒棣陈明岭肖敏...
    1154-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部络脉(简称"皮络")是皮肤腠理间气血津液输布的通道,又是病邪入侵的路径.认为多形性日光疹以毒损皮络为病机关键,其中皮络失养、肌表不固为发病基础,邪犯气络、郁热酿毒为始动因素,渐及津络、燥湿并存为中间环节,毒伏血络、伺机而发为终末阶段.提出以解毒安络为基本治法,内外合治.内治以解络毒、夯络虚、助络通,自拟五藤饮合异功散为基本方加减,促进毒邪排出,加强皮络御邪之力.外治根据皮损表现选择刮痧、溻渍、软膏以驱邪解毒、疏达皮络,早期皮温升高、瘙痒、刺痛而未见皮疹,可选用自拟银黄草清解油刮痧以活血调气、透热排毒;若皮损红斑、丘疹、瘙痒,可选用自拟千艾熏洗方溻渍以宣通气液、通络涤毒;若皮损肥厚伴鳞屑,可选用自拟愈肤膏外搽以解毒活络、润肤敛疮.

    多形性日光疹解毒安络络脉内外合治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析糖尿病足的中医导引疗法

    谢继鼎代金刚王颖石磊...
    1159-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为中医导引疗法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具有一定潜力,是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体现.基于八段锦与《诸病源候论》的导引运动方法,编创了糖尿病足导引处方——糖足导引法.基于一气周流的脏腑观念,借用君臣佐使理论初步阐释了糖足导引法的理论基础和功效机制.该导引疗法以卧位动作为主,包含引体、屈膝、仰趾、凤点头、内转太极、两手攀足、收式共七式动作.以"凤点头"与"仰趾"为君,借助卧位足趾开合与点按之势,斡旋中气,以"屈膝"与"内转太极"为臣,膝踝关节屈伸之中可通理肝、肺两经;"引体"和"两手攀足"共为佐助,一方面佐助余式之交通脏腑,另一方面借足太阳与督脉之阳以温化寒湿;"收式"为使,调和诸脏,使气血回归自然周流运转.糖足导引法对脏腑以及人体气机循环具有调节作用,为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了新思路.

    糖尿病足导引一气周流黄元御八段锦

    "胃不和则卧不安"探赜

    林绍志
    1165-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古今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不同认识,明确分歧在于对"卧不安"是不能安卧还是不能安眠这个焦点,并指出两种观点的局限性.提出《素问·逆调论篇》该段经文以气逆为纲,肺、胃、肾三脏腑气机不利所致"息"不利为目,以是否"得卧"和活动为标准,阐释了气逆证的病因、病位和病情;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非《黄帝内经》原文,可能是一句点评语误植后的衍文.

    胃不和,卧不安失眠喘证

    基于"痿病治宜导引"的导引适应症的现代思考

    余艳陈雪吟杨丽虹刘少南...
    1170-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提出导引适应症"痿病治宜导引",并明确导引适应症是指湿、食杂、不劳等导致的与脾和湿相关,以肢体困重、倦怠乏力为主症的病症,类似于现代医学糖脂代谢病早期代谢失衡状态.现代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表明,导引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调节肠道菌群、调控基因表达,进而改善代谢异常状态,为导引适应症的研究提供思路.

    导引糖代谢脂代谢

    养阴熄风通络方及其核心对药预防乌头碱致大鼠室性期前收缩的效应研究

    曹雅雯王慈王琳王帅...
    1174-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养阴熄风通络方及其核心对药预防室性期前收缩(PVC)的效应.方法 实验一: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养阴熄风通络方组、核心对药中剂量组、胺碘酮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给予纯水10ml/(kg·d)灌胃,养阴熄风通络方组大鼠给予养阴熄风通络方颗粒1.125 g/(kg·d)灌胃,核心对药中剂量组大鼠给予核心对药颗粒0.585 g/(kg·d)灌胃,胺碘酮组大鼠给予盐酸胺碘酮片18 mg/(kg·d)灌胃.各组大鼠均每日灌胃1次,连续14天后,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乌头碱25μg/kg建立PVC模型,对比各组大鼠PVC、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率及死亡率,PVC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实验二: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胺碘酮组及核心对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模型组大鼠给予纯水10ml/(kg·d)灌胃,核心对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核心对药颗粒0.2925、0.585、1.17g/(kg·d)灌胃,胺碘酮组大鼠给予盐酸胺碘酮片18mg/(kg·d)灌胃,均每日灌胃1次.14天后,尾静脉注射乌头碱25μg/kg,观察各组大鼠PVC、VT、VF发生率及死亡率,PVC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结果 实验一:与模型组比较,养阴熄风通络方组、核心对药中剂量组、胺碘酮组大鼠VT、VF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降低,PV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C出现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P<0.05或P<0.01),而各药物干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与模型组比较,核心对药低、中、高剂量组及胺碘酮组大鼠VT、VF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降低,PV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C出现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P<0.05或P<0.01),而各药物干预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阴熄风通络方及其核心对药均可推迟乌头碱诱导的大鼠PVC发生时间、缩短持续时间.

    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养阴熄风通络方乌头碱

    益气凉血生肌方与阿托伐他汀片对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大鼠血管损伤及血清代谢物差异的影响比较研究

    毛天诗谢龙高群潘熠...
    1180-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代谢组学角度对比分析益气凉血生肌方与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血管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凉血生肌方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球囊拉伤腹主动脉构建血管损伤大鼠模型.各组大鼠术后当天开始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灌胃去离子水15 ml/(kg·d),益气凉血生肌方组予益气凉血生肌方混悬液6g/(kg·d)灌胃,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混悬液2 mg/(kg·d)灌胃.各组均连续灌胃4周后,HE染色观察腹主动脉损伤段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技术进行血清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两种药物的代谢标志物及代谢途径;比较各组大鼠两种药物血清关键代谢标志物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病理显示新生内膜明显增生,检测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凉血生肌方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大鼠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均减轻,血清NO水平升高、CRP水平下降(P<0.05或P<0.01).血清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益气凉血生肌方组获得49种代谢标志物、6条代谢途径,阿托伐他汀组获得41种代谢标志物、4条代谢途径.两种药物共同调节38种代谢物,甘油磷脂代谢和精氨酸相关代谢是两种药物的共同代谢途径,溶血磷脂酰胆碱(16∶1/0∶0)[LPC(16∶1/0∶0)]、磷脂酰胆碱(15∶0/15∶0)[PC(15∶0/15∶0)]为甘油磷脂代谢途径的关键代谢物,鸟氨酸、亚精胺为精氨酸相关代谢途径的关键代谢物.三羧酸循环、谷胱甘肽代谢是益气凉血生肌方独有的代谢途径.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LPC(16∶1/0∶0)、鸟氨酸、亚精胺水平均升高,PC(15∶0/15∶0)水平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凉血生肌方组及阿托伐他汀组LPC(16∶1/0∶0)、鸟氨酸、亚精胺水平均降低,PC(15∶0/15∶0)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益气凉血生肌方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LPC(16∶1/0∶0)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O.01).结论 益气凉血生肌方与阿托伐他汀均可调节脂质代谢及精氨酸相关代谢,发挥降血脂、抗炎、提高精氨酸/NO生物利用、改善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阿托伐他汀在降脂、抗炎方面更具优势,而益气凉血生肌方在调节能量代谢、改善氧化应激方面更佳.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血管损伤益气凉血生肌方阿托伐他汀不良心血管事件代谢组学

    2021-2023年中医药防治常见心血管疾病研究述评

    王永霞郑佳李巧稚王新陆...
    1189-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索并梳理2021年1月1日 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Medlin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发布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分别分析并评价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旨在聚焦研究热点、把握研究方向.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研究逐渐深入,高质量证据不断涌现.认为中医药防治常见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体现了现代技术与辨证论治的多角度整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结合更加紧密、疾病辨证分型及干预措施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今后应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案及实施过程,注重研究成果转化,促进心血管疾病中医药诊疗的规范应用与推广.

    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述评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选择与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1196-1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