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内关""中脘"穴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内关组、中脘组、内关-中脘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0.1%蔗糖碘乙酰胺溶液灌胃联合小平台站立训练建立F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予以捆绑,每天30 min,持续7天;内关组、中脘组、内关-中脘组分别予以电针干预"内关""中脘"以及"内关""中脘"穴组,采用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1mA,每天30 min,持续干预7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干预结束后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计算胃排空率;取胃窦组织行HE染色,观察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窦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胃饥饿素(Ghrelin)蛋白表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胃窦组织代谢物含量,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利用Metabo Analyst 5.0和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光镜下可见各组胃窦组织结构完整,腺体丰富,胃黏膜未见明显炎症、水肿等损伤,均为正常组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以及胃排空率降低,胃窦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降低、CGRP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中脘组、内关-中脘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胃排空率均上升,内关组CGRP蛋白表达降低,中脘组、内关-中脘组Ghrelin蛋白表达上升、CGRP蛋白表达降低(P<0.01或P<0.05).与内关-中脘组比较,中脘组、内关组Ghrel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CGR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代谢物二磷酸腺苷核糖、一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等含量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二磷酸腺苷核糖、二磷酸腺苷、胞磷胆碱含量上升,中脘组烟碱腺嘌呤二核苷酸、胞苷二磷酸乙醇胺、胞磷胆碱等含量升高,内关-中脘组二磷酸腺苷核糖、胞苷二磷酸乙醇胺、胞磷胆碱等含量上升(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中脘组大鼠差异性代谢产物的主要代谢通路分别为甘油磷脂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嘌呤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结论 电针"内关""中脘"穴组能有效调节FD大鼠胃肠动力,改善FD症状,作用优于单用"内关""中脘"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相关差异代谢物影响能量代谢、糖代谢、核苷酸代谢,从而调节胃肠动力激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