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党建为引领高质量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方法创新——基于河南实践的分析

    河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包世琦赵斌张翼泽...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心下一代工作发祥于河南,源点在安阳。回溯河南关心下一代工作 40 年征程与 40 年成就,具有起步早、探索深、工作实、效果好的鲜明特点,积累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青少年主体性、坚持建强"五老"队伍、坚持时代主旋律与省情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等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创新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建强网上关工委,加强青少年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心下一代河南发源发展

    教育家精神的哲学省思

    廖小平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对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根本性意义,需从教育哲学上加以省察思考。教育家精神是自性的而非先验存在或外在赋予的,是教育家之为教育家的自为性和根本性规定。教育家精神既孕育于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更生成于教育家的精神实践,证成教育家的精神实践对理解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其精神根蒂是伦理—德性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融合。教育家精神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家的自我提升价值、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以及与时代精神的互补价值。防止功利化、世俗化和平庸化对教育家精神之纯粹性、崇高性和卓越性的侵蚀和僭越,是避免教育家精神沦落的重要选择。

    教育家教育家精神教育哲学哲学省思

    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践行机制

    陈伟宏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丰富内涵,具有打破西方"文明冲突论"迷思、建立全球文明对话新秩序、引领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等世界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为切实践行全球文明倡议,需要不断深化双边和多边政党交往活动,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渠道,发挥"文明对话国际日"的价值引领功能,利用数字媒介创新文明多边交流和合作方式。

    全球文明倡议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践行机制

    "如何过一种好生活"的《老子》语境

    王中江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语境中对广义的"如何过一种好生活"的回答,就是要用"善"即智慧和美德去建立一个真正的自我,要去学习,学做、会做和善做一些重要的事务,要以慈爱、柔和、包容、虚心、素朴、宁静、节制、知足等一系列美德作为生活的尺度。过上这种好生活,不仅是要知道什么是好生活,更重要的是会过这种生活。只有如此,才算是过上了一种好生活,或者说是过上了老子心目中的好生活。

    好生活《老子》语境准则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决泛区的时空变化及其人地关系规律

    吴俊范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黄河下游决泛水沙对颍河沿岸平原地区的环境和地表塑造的影响相对较轻,颍河两岸未形成显性决口扇地貌,历次黄泛水沙一般未越过颍河向西南漫溢,颍河干流长期作为黄泛水沙的良好容受体及其向西南蔓延扩张的界隔线。涡河沿岸地区受到明清黄河独流干道决口水沙向南泛滥及涡河本身被黄水夺溜时决泛水沙的双重影响,黄河主故道南岸核心决口扇的边缘带与沿涡次级决口扇相互交集,在涡河地区形成叠加型决口扇地貌,涡河干流长期作为黄泛重灾区与影响轻微地区的分界线。大型湖泊洼地的积水面通常与黄泛决口扇的前缘互为进退,鱼台县的土壤分布及农作物结构特征,较好地证明了南四湖洼地长期作为黄泛决口扇的边界,南四湖是明清时期黄泛水沙向北蔓延扩张的重要蓄洪区和调剂区。

    明清黄泛区显性边界决口扇土壤水患记忆

    明清时期山东黄运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及其环境影响

    李德楠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变迁是认识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山东黄运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地理单元,其水资源开发表现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一个包括泉源开浚、河流疏导、运道避黄、湖泊蓄泄在内的系统工程。随着运河漕运作用的日益增强,水资源开发的目的和范围日趋扩大,形成了多水共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泉流"五派"以及济运"四水"的变化,表明愈来愈多的泉源与河流被纳入运河治理体系。明清山东黄运地区水资源开发的历史,是一部国家主导下人类活动干预区域环境的历史,目的是服务于国家治河保漕的大政。山东黄运地区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变迁,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示了以治河保漕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以史为鉴,黄、运、河、湖、泉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水资源调配应做到均衡合理,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安全,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避免产生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马太效应。

    山东黄运地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人地关系

    汉唐体育文化的突出特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戴俭慧司马昊翔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唐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性。汉唐体育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坚实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底;突出的"创新性"塑造出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底;突出的"统一性"决定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坚定信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疆域根底;突出的"包容性"确保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底;突出的"和平性"体现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美好夙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根底。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汉唐体育文化突出特性根底作用

    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及其对楚辞的影响

    姚圣良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浓厚的家国情怀历来为人所称道。屈原作品在表达对于宗国故土的深挚爱恋之外,还体现出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对华夏人文始祖的认同与归属、对华夏文明历史的认可与接受、对华夏礼乐文化的借鉴与吸收这三个方面。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使得其创作在思想倾向、价值追求上与中原礼乐文化保持高度一致,其作品也由此而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屈原对华夏文化的认同,直接推动了楚辞的创新发展与价值提升。

    屈原华夏认同楚辞

    乡土文学启蒙的发生与现代中国转型

    魏策策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乡关系上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城乡辩证发展观,二是城乡二元的对立理念。与西方相比,中国城乡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 20 世纪初中国的启蒙表现为知识阶层从对大众的启蒙转向改造农民的启蒙,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地域空间格局发生改变后,在地方—中央意识的基础上崛起的都市对乡村的启蒙。乡土启蒙通过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等方式开启了中国现代转型的路径,启蒙借助乡土得以展开,现代中国的乡土经验中孕育着现代性基因,通过乡土的方式,现代性得以在中国展开并实现。

    现代性启蒙乡土文学

    现当代油画艺术中黄河意蕴的变迁

    王檀
    16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革命语境下,油画艺术中的"黄河"成为一种革命符号,逐渐被塑造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后来,与时代需要相呼应,黄河的象征意义开始从抗战、革命转向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涵,油画作品中对黄河的描绘往往运用"两结合"的手法,有意塑造"理想化"与"英雄化"的黄河形象。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寻根的浪潮,油画艺术中对于黄河的描绘也注入了人文关怀,同时以集体记忆的方式承载着历史与民族的沉重感。20 世纪末以来,黄河形象逐渐从画面中削弱或隐退,被人性的复苏所替代。随着视觉元素的更替,油画艺术中黄河的象征意义不断丰富,最终完成向文化黄河的转变。

    黄河油画艺术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