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方位加强国家粮食供给保障

    宋洪远魏佳朔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在坚持稳定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国内粮食流通和国际粮食贸易切实加强供应保障。当前,我国粮食储备规模实现较高保障水平,但储备网络仍需优化完善,储存环节的损耗较大;在粮食运输中,粮食铁路与水路调运的问题突出,跨区域运粮的线路布局有待优化,运输环节的低损耗率仍需保持;在粮食进口中,仍需特别关注气候变化、俄乌冲突、持续通胀等风险挑战对粮食进口规模、价格和来源的影响。为进一步增强粮食供应保障能力,未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贸易机制改革的重点是,持续健全多层次的粮食储备网络,提高粮食储备运营管理监管水平,加大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优化粮食关键物流通道节点布局,持续构建多元化的粮食进口格局,切实加强粮食进口价格风险管理。

    粮食安全供应保障粮食流通粮食进口风险挑战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与启示

    高鸣郑兆峰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宜居""宜业"和"和美"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剖析发现,中国在乡村建设、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仍然突出,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三产融合程度较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差距,乡村治理效能有待提升。借鉴"千万工程"正确处理绿色发展与协调发展、整治村庄与经营村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三大关系的经验,新阶段新征程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化水平;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据此,应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意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千万工程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建设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主要瓶颈、实现路径与政策优化

    汪为万广华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利好举措促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进一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仍然是当前"三农"问题研究的焦点话题,需要充分认识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和趋势并分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瓶颈,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实现路径和政策优化。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农民收入总体增速较快,但低收入家庭增速较慢;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收入差距绝对量大;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仍存在农民务工增长乏力、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生产性配套服务不足等主要瓶颈。基于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应保障农民稳定务工就业、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农业经营收益、提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性配套服务升级,并进一步优化农民创业就业政策、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村土地改革政策。

    农民收入持续增收政策优化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内在机理与政策展望

    郭冬梅吴雨恒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是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部署。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战略,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县城与乡村、县城与大城市这两对关系,并加快实现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和空间布局调整,因地制宜,协同施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内在机理

    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的理论表达、生成逻辑与阐释路径

    徐理响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等经典表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的构成特点及表达特色。基于超越和适应的生成逻辑,既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鲜明的比较意涵和自主意涵,也使其呈现出解构与建构、拒绝与包容、特殊与普遍、阐释与叙事、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特点。新时代,推进党的民主话语走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新形态,需要加强基于一般性政治语言的理论阐释和传播,处理好话语竞争与对话的关系;需要推进基于实践的话语证成,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充分、健康、有序运行,在持续的创新实践中证明和展示其生命力、优越性和类型学价值。

    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全过程人民民主

    嵌入性赋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逻辑、机制与路径

    李传兵喻琳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基层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治理主体分割、社区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加强党建引领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在理论上突破源于西方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分法,将政党带入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进而构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结构性嵌入以党组织为核心,从价值、组织、功能、制度四重维度嵌入社区治理体系,实现了一种多维度嵌入式赋能,是形成基层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纵向联动与横向整合组织合力的关键。考察全国各地案例的有效实践发现,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结构性嵌入社区治理场域的过程中,价值嵌入有利于实现基层党组织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凝聚社区共同价值;组织嵌入有利于基层党组织联结、嵌合社区治理多元主体,赋能社区组织驱动;功能嵌入有利于实现党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盘活社区治理资源;制度嵌入有利于党组织实现统合条块的行动逻辑,强化社区政治引领。

    社区治理党建引领嵌入性赋能

    元宇宙融合新质生产力的价值维度、实现困境及推进路径

    张夏恒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进步提供了诸多可能,二者融合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元宇宙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多元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化了元宇宙虚实融合的新动能。但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会面临核心技术不足、缺乏融合理念、制度建设滞后、资本进入限制等困境。为此,应从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重视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政策框架、创新资本来源等方面推进元宇宙与新质生产力融合。

    新质生产力元宇宙科技创新新兴产业

    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有效路径

    李杨齐绍洲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与本质要求,以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生态财富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高度统一,并且通过绿色增长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绿色就业效应和绿色技术创新效应,有效提升共同"富裕度"和富裕"共同度"。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对绿色共富理念认识不到位,绿水青山转化不足造成"富饶的贫困",新旧动能转换调整导致部分地区增长乏力,结构性失业和绿色溢价加重低收入群体负担等问题。因而需要健全生态要素保护、核算与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加强绿色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与就业政策,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提供绿色驱动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目标协同。

    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商业算法自动化决策的私权构建与实现

    孙跃元许建峰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业算法自动化决策的私权建构是算法私人治理中的关键一环,个体赋权的核心在于保护"人"在技术威胁中的主体地位。算法权利能够保护决策相对人的正当利益,捍卫人的独立性与自治,其为概念标准之满足;具体的算法权利或被明文规定于法规中,或可用权利推定的方法从基础权利中派生出,并具有实现可能性,其为实证标准之满足。用"权利束"作为分析权利的实用主义方法,算法权利可被视为决策相对人享有的一系列旨在增强个体抵御算法风险能力的权利类型,具有开放特征和规范弹性。然而,权利理论若向实践转化,需借助算法"权利束"中各个权利的制度化实现,从算法知情权、算法解释权和算法决策拒绝权出发,构建权利实现路径。

    算法自动化决策权利证成算法权利束私权构建

    人工智能董事法律地位及其信义义务构想——基于强人工智能视角

    刘成杰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速度与应用场景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认知,人工智能董事已从理论迈入现实。我国的相关发展规划已提出"明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以及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保障措施。在强人工智能语境下,应摒弃客体说观点,通过法律拟制赋予人工智能董事法律主体地位。基于人工智能董事的特殊性,传统董事忠实义务趋于消解,注意义务"理性人"标准适用性也将存疑。以前瞻性视角审视和革新人工智能董事的信义义务,忠实义务需因应特殊情形,注意义务的范围则呈窄域化倾向,合规监督义务的内涵和边界将实质扩展。

    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董事法律主体信义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