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西方规范权力与资本关系的德法之道

    靳凤林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商关系"亲、清"两原则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新时代政商关系抑或权力与资本关系的探讨日渐深入。由于中西方对待市场经济本质与作用的认知态度各不相同,致使其权力资本化的方式方法形同质异,资本权力化的生成路径迥然有别。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数字化条件下,中西方权力与资本之间的运演机制面临更加复杂的伦理挑战:就数字权力资本化而言,它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就数字资本权力化而言,也同样生成了类型各异的表现形式。为求解这些难题,必须对当代中西方权力与资本良性互动的底线道德、伦理规则和法治原则进行深度理论辨析,正确处理好三大问题:以何种态度对待弱势群体是权力与资本良性互动的道德前提,持续构建权力与资本良性互动的伦理规则体系,不断增强权力与资本良性互动的法治保障。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应对和求解新时代我国政商关系(权力与资本关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遇到的各种难题。

    中国西方政商关系德法之道

    马克思"抽象劳动"批判的三个向度及其伦理意蕴

    寇东亮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抽象劳动"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内容之一。从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特质来说,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内核的"抽象劳动"批判,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哲学批判。《巴黎手稿》承接黑格尔"抽象劳动"的"人伦—精神"意象,依据费尔巴哈"人本学"原则,开启了"抽象劳动"的哲学—经济学批判,呈现了马克思"抽象劳动"批判原初的"分离—颠倒"意涵及其"类活动"伦理指向。《资本论》及其手稿从"劳动力商品"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科学诠释"抽象劳动"的内涵,揭示"抽象劳动"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中的枢纽地位和支点意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价值哲学批判的统一中,通过对工人劳动时间结构的分析和"三位一体"公式的解构,彰显"抽象劳动"批判的生命时间伦理和劳动正义伦理。

    劳动抽象劳动劳动力价值形式价值哲学

    杨简《慈湖春秋解》的宋学旨趣

    朱汉民鲁晓聪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简的《慈湖春秋解》具有鲜明的心学印记,其内容、解经方式以及思想内涵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宋学旨趣。杨简认同并高扬《春秋》宋学中的尊王共识,力倡"王命至上",并通过对"君位继承"和"征讨侵伐"事件的讨论来表达自己对帝王的尊崇以及对王权的维护。同时,杨简认为以尊王为代表的众"道"具足于《春秋》,故他视《春秋》为明"道"之书,并揭示其"是非不相掩"的特点。在挖掘《春秋》之"道"时,杨简采取"以心释《春秋》"的方式创通经义,不但对三传及历代研治《春秋》之人皆有评判取舍,而且他摆脱"理"的约束,径以"心"为评判是非之标准。《慈湖春秋解》作为宋学中心学一派鲜有的《春秋》经解著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学一派的《春秋》诠释取向和《春秋》宋学的时代特色,在宋代《春秋》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杨简《慈湖春秋解》宋学以心解经

    "大学"一词在《礼记》中的三重内涵阐释

    申淑华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大学"一词的不同理解,是造成《大学》解释不同的原因之一。"大学"一词的含义应上溯到《礼记》。在《礼记》中,"大学"有三层含义:一是作为教学机构,与"小学"对举,是对接近成人的王公贵族和国中俊秀之士,围绕诗、书、礼、乐等内容,进行的崇善、黜恶教育;二是作为养老场所,主要是针对有德行的从政退休者,即国老而非庶老、乡老,天子以礼待之,向社会申明孝悌之义,达到国家教化的目的;三是与教学相关的义理内涵,此即"大学之道""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大学之礼"。《大学》篇则是专言"大学之道"。"大学"在《礼记》中的不同含义,既受《礼记》跨时代性的成书过程影响,又取决于作者以礼治重构社会秩序的需要。这些不同含义奠定了"大学"一词与《大学》文本解释的基调,而解释的纷争亦于此初见肇端。

    大学《礼记》教学机构养老场所义理内涵

    明代文化及其历史定位

    陈宝良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峰并峙,共开繁花。正德时期是明代文化变迁的分水岭。明代文化的动态变迁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程朱理学一统与明初文化的保守期;二是王学崛起与市民文化的形成期;三是"实学"思潮兴盛与知识阶层的内在反思期。明代堪称最有活力、多样性且具解放精神的时代,文化呈现出多元纷呈的景象,进而形塑成以个性张扬、人文主义、市民文化为主要表征的"明型文化"。在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明代文化不但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始,有着与世界文化进程合辙的面向;而且有不同于他者文化的独特个性,在近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本土化的特色。

    明代文化多样性

    元明时期的文化与《孟子》研究

    张小稳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明时期的文化与《孟子》研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交织互动。元及明初,由于程朱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孟子》研究只能在理学范围内继承发展;明代中期政纲废弛,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张扬个性、奢靡逾制成为新风尚,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提倡致知顿悟等简约修行方式的心学逐渐获得社会认可。作为心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孟子》研究获得创造性发展,特别是良知理论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阳明后学由于过度强调人的本能欲望而逐渐流于空虚,走向理学的反面;明代后期,实学兴起,反对空谈,主张重回程朱理学,理学与心学的学术之争也使学者们重回经典,在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孟子》研究逐渐走向考据。元明时期的《孟子》研究,是从宋学向清学过渡的重要时期,为清代《孟子》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时期文化《孟子》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学新人形象建构的经验与问题

    雷鸣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一场新的山乡巨变。文学书写乡村振兴之类题材时,建构了大量文学新人形象。在塑造这些新人形象时,作家们或在历史纵深视野中讲述新人故事,或在"地方性知识"视角下记录新人成长,或在多重生活面相中观照新人的生命状态,或在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中形塑新人多元的性格。这些都是值得总结的经验,但创作中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设置新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与逻辑存在着随机性与偶然性,叙述新人引领乡村发展、振兴路径的雷同化与传奇化,推动乡村建设情节之普泛的程式化,直白式的议论语言过多。由此而言,作家需要执守乡村沉浸式写作伦理,具备历史视野与地方意识,抛弃商业惯性与思想惰性,方能创造更具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乡村振兴新人形象。

    乡村振兴文学新人建构经验问题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论乡土小说的知识书写

    江腊生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乡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现代科技、现代理念融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与科技创新。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乡土小说中集中出现各种关于农业科技知识、乡土经验与现代知识的书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推进的同一与融合。其中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构成乡村致富的内在驱动。乡土经验型知识的伦理化发展为市场化,体现了乡村传统的价值新变。各种现代学科知识发展为乡村致富的现代管理知识,体现了文学从知识呈现到真实表现"新山乡巨变"的发展事实。小说中知识书写在三个层面的发展变化,共同见证了人们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寻求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努力,又在美学层面拓宽了乡土小说的思维与视界。

    新时期新时代乡村振兴知识书写

    赛博空间中的伦理想象:一种认识论还原

    贾丹丹宋德伟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赛博空间"作为后人类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存在于科学技术和现实生活张力中的文本世界。在这个文本世界中,以生物性为基础构建的新社会现实扩大了生命体的存在范围,以非对应性、非伦理性展示出新的社会关系构建的可能性,以符号性简化并突出了人与赛博格之间的信息交流模式。赛博空间作为一种诗性想象,不仅是一种对"人-机"新生命体的审美化展示,还是一种对未来社会伦理构成机制的反思。

    后人类文学赛博空间认识论伦理

    新闻传播主体的多维对话及其行为策略

    沈正赋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生产与传播就是新闻记者代表新闻媒体与社会事实信息之间发生的一场"对话",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对话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单向报道而言的双向交流方式。在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主体间的对话主要分布和建构在新闻传播主体与事实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当事人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文本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智能机器人主体对话等五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五个基本格局。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间的对话主要体现为跨语境对话、跨文化对话、跨时空对话、跨媒介对话、跨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与新型形态上。

    新闻媒体新闻传播主体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