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动基层"治理"向"智理"转变的数字化实现路径

    石艳芳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层治理存在基层政府阳光度不够、公众参与渠道缺乏、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基层"智治"水平不高等问题.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有利于破除因时间、空间局限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打破信息壁垒,提升信息传播力,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基层"智理"水平.为此,需要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数字平台为引擎,以法治供给为保障,促进资源整合、主体协同和组织职能再造,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基层治理"智理"数字化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表现、内在机理和意义价值

    王泽应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不同于"有古而无今"和"虽新而不古"的文明的地方在于它是"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文明类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既借助并依托人种民族的连续性、国土疆域的连续性、语言文字的连续性表现出来,也体现在道统价值的连续性、治统或大一统的连续性、学统或思想文化传统的连续性等方面.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以及所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哲学品质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旧邦新命"是中华文明独特的国性基质和价值特质."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华文明发展起了一种"继往圣""开来学"的文明精神,并赋予中华文化一种由古及今的发展机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具有深刻而高远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国道路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支撑,而且也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动能,丰富并发展着世界文明的范式、类型和谱系.

    中华文明连续性亘古亘新守正创新

    阳明后学致良知功夫的形态与次第

    张卫红李卓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儒家传统中,作为自我操持与修炼方式的功夫不断演化.王阳明的良知学兴起,其功夫更加精微细密、鞭辟近里,推动了理学功夫论的"典范转移".阳明学者围绕致良知功夫的深入互动与攻错,"牛毛茧丝,无不辨析",使阳明学蕴含的各种理论可能得以充分展开."悟本体即是功夫""由功夫以悟本体"两种教法可谓阳明后学两大功夫进路.阳明学者在这两大进路下各展其才,发展出丰富的功夫实践形态,其出于对"躐等"的警惕,而十分注重功夫的次第.深入探讨阳明后学致良知功夫的六种形态和五级次第所构成的论域,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阳明学功夫的普遍性特征与丰富的思想图景.

    功夫(工夫)阳明学致良知

    论"五经"在朱子理学建构中的地位

    毛朝晖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书"在朱子理学的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有的学者认为通过朱子的努力,"四书"在后世凌驾于"五经"之上.这样一来,"四书"与"五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仿佛出现了截然的翻转.然而,这并不是朱子的初衷,也不符合朱子学的实际情况.当代朱子学研究有必要对作为理学的朱子学和作为经学的朱子学进行区分.就作为经学的朱子学而言,朱子主要通过"五经"诠释回应了其他学派的挑战并完成了对汉唐经学与北宋理学的融合;就作为理学的朱子学而言,《易经》构成其重要的经学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单纯建立在"四书"的基础上.

    "五经""四书"朱子理学经学

    重评董仲舒与司马迁的义利观

    晋文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董仲舒和司马迁的义利观,学界还存在诸多争议或误解.概而言之,董仲舒的义利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重义兴利,既强调义大于利,又主张物质利益不可或缺,圣人也要"为天下兴利".二是"宜在我者",把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物质利益都纳入"义"的范畴,而将不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物质利益均视为"利"的范畴,并引申出反对盐铁官营和官吏经商的"与民争利"主张.司马迁的义利观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大于义,公开宣称求利或争利是人的天性,所谓仁义亦只是"富"的附属物.二是国家和个人均可以"兴利",也应该倡导"兴利".至于"兴利"能否成功,其结果是好是坏,则应当看具体效果,而不能一概否定.尽管他们的义利观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并相互对立,但无论是董仲舒的义利观,还是司马迁的义利观,实际都有着针砭现实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仲舒司马迁义利观重义兴利利大于义

    以义为政:赵匡胤的开国策略

    程民生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匡胤在追求长治久安的策略中,尽可能使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贯穿宋初建国、统一、稳定全过程的策略,即历史上少见的义气,是他和风细雨却力挽狂澜的法宝.包括确立优待后周柴氏的政策并将周六庙列入国家祀典,封柴氏后人世袭崇义公,允许后周遗老遗少对周世宗忠义及表达私人感情;将义用于统一战略,反对滥杀无辜,优待降王;大量采取江湖义气办法统军,不顾国法;宋太祖仍与诸将领保持义兄弟关系,多加关怀纵容,也多保全式防范.以义为政是"马上治天下"的新创举,把江湖之义转化为庙堂之义,使义政治化,用义治天下.宋初历史由动乱走向和平,得益于"义"观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宋初政治文明中有着很大的"义"成分,遂成为宋代开国体制的重要内容.

    赵匡胤以义为政开国策略

    商周时期图腾崇拜文化变迁与鸟禽类意象群的演化

    邵炳军谷文虎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周时期的诗人们将远古时代神鸟图腾物中的祖先神之象、物候之象、司马之象、礼仪之象、凶猛之象、阳刚之象、慈祥之象、怪鸟之象、益鸟之象等意象原型,逐渐转换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婚恋之象、贤者之象、政治生态环境之象、社会生活现象之象;同时,他们以"鸒"自由求食之象来象征太子宜臼被废嫡而失位,以捕"雉"之象来象征小人得志而君子罹祸.这些鸟禽类意象以图腾崇拜为前提,原始象征意义变得隐蔽,习惯性联想形式成为显性因素,从而显示出由图腾对象到占卜形式,再到民俗物候乃至审美意义动态变化的发展链条.由于鸟禽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观察的感受,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与政治生态环境,使原始兴象所体现的习惯性联想与象征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点.诗人们以此来建立意义与兴象之间的多种关联,自然表现出多种象征意蕴,让读者产生一种感官愉悦之美、心灵愉悦之美与时空意识之美.

    商周时期图腾崇拜文化变迁鸟禽类意象群演化

    算法时代的艺术图式及其审美危机——兼及"艺术终结论"的算法回响

    张伟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算法对艺术场域的介入是这一技术形态进驻人类社会的深层表征.就文本生产而言,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生成"不仅证实了艺术场域算法实践的加速迭代,其愈发抵近人类艺术的文本形态也佐证了基于算法的情感建模乃至艺术创造力的实现或为可能.就艺术传播与接受而言,算法推荐的量身定制营造了艺术接受的"趣味化"导向,推动了基于同一审美旨趣的虚拟社群的构建,在改写艺术价值评判规则的同时也重构了艺术场域的权力布局.艺术场域的算法介入改变了人类艺术实践的关系图谱,其衍生的审美危机使得"艺术终结论"的算法重启可能更具现实立场.

    算法人工智能艺术生产AI生成艺术终结

    共同富裕视角下弥合数字鸿沟与实现数字正义研究

    何长辉焦德武
    160-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数字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背景下,需要关注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不平等——数字鸿沟现象,这是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系统梳理数字鸿沟与知识沟、信息沟的形成机制,寻找弥合数字鸿沟之策,成为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议题.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数字正义,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跨越接入、媒介使用、知识能力三道"数字鸿沟",做强低收入地区数字经济,弥合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信息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数字鸿沟数字正义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正义:"双韧性"路径纾解农民心理困境

    李蓉蓉王琦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数字化与老龄化同轨纵深发展态势下,数字鸿沟在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方面造成了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诸多差距与不平等.同时,也在心理层面导致了农民由于认知、情绪、能力和观念等诸方面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焦虑感、疏离感、相对剥夺感和无力感,具体表现为能力恐慌与技术犹疑中的心理挣扎、虚拟空间与真实情感间的心理落空、权利挤压与机会缺失下的心理冲突、数字融入与信息获取下的心理失措.针对农民的这些心理困境,可利用"双韧性"理论,通过更新数字认知基模、重塑数字融入观念、确立数字身份认同和建构数字心态秩序实现农民主体心理韧性的强固,通过打造数字治理共同体、释放数字治理效能和增强数字技术回应力来提升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最终实现数字正义.

    数字鸿沟数字正义心理困境双韧性理论数字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