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王一程

双月刊

1000-3355

010-85136395

100732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政治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应用和普及,为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博弈论在政策执行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回顾与前景展望

    丁煌卫劭华
    140-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政策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作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执行研究正处在吸收其他学科成果,探索与其相适应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其中,博弈论在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在评析政策执行博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字式博弈分析路径和形式化博弈分析路径及其在政策执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博弈论对推进政策执行研究的启示及其适用限度.本文还延伸性地讨论了演化博弈与政策执行研究方法论革新的可能.通过对博弈论的引介和评价,能够增进解释复杂政策执行现象的能力,同时提升政策科学的专业品质与科学化水平.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回顾前景展望博弈论分析路径

    县域社会冲突演变态势及风险源新动向分析

    胡锐军
    15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县域社会结构呈现出互嵌性变迁和发展格局,从结构主义的视角看,这种格局构成了县域社会冲突态势演变和风险源路径转换的社会基础和逻辑前提.其中,人、物、环境、管理既是构成和维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所有风险源流变的逻辑要件.进入新时代,这四大要素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也产生了新的特质和属性,从而使得县域社会冲突的演变态势及风险源呈现出十大层叠性累加与转换趋势,分别是:自然性风险到人为性风险、功能性风险到发展性风险、事件性风险到制度性风险、现实性风险到非现实性风险、单一性风险到多样性风险、普遍性风险到特殊性风险、确定性风险到不确定性风险、非结构性风险到结构性风险、对称性风险到非对称性风险、非协作性风险到协作性风险.

    县域社会冲突演变态势风险源新动向

    当代中国基层社会如何可能——基于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建设的案例分析

    周俊郁建兴
    16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市场化、数字化等的叠加推进,我国社会形态发生急剧变化,基层社会成为矛盾冲突的聚合地,亟须重构,而重构基层社会的关键在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对浙江省桐乡市的案例分析表明,"三治融合"建设以解决新旧秩序交替期频繁发生的基层矛盾冲突为初衷,形成了以重组基层治理主体体系、重塑基层自治体系和重建基层社会的规则之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有效实现了基层社会多元共治、充满活力和稳定有序等三重建设目标."三治融合"内含的促进人际互动、增强社会信任的底层逻辑展现了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可能性.

    基层社会基层治理基层自治三治融合

    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历史由来、现实研判与政策议程

    王雁红
    18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服务单一配给制的同时,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依托于公共财政框架的现行公共服务体系.实践表明该公共服务体系在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水平、编织社会保障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等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与成就.在迈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政府应当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针对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与精准性不足、业务协同性低与数据安全性不够、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养老服务供给失衡、应急性公共服务不完善等老难题和新挑战,遵循以共享公共服务为 目标、以创新为发展的驱动力、以服务质量提升与服务结构升级为发展路径、以服务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为内生特点的发展原则,从健全后小康时代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和转型、拓宽与优化流动人群公共服务体验、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与增强政府韧性治理能力等关键性政策议程着手,稳步而高效地推进我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历史由来现实研判政策议程

    "经营创新":县乡关系转型中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

    杨华张丹丹
    197-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层组织天生具有惰性,难以采纳新的程序或模式,但是当前中国乡镇政府却存在大量的创新行为.在对乡镇政府"经营创新"行为的深度调查基础上,本文对乡镇政府创新的主要类型、动力机制和制度环境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乡镇政府创新主要有治理型创新、政策型创新和政治型创新三种类型.其中,任务导向的政策型创新和政绩导向的政治型创新是乡镇政府"经营创新"的主要方向,它们在推动乡镇工作、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严重的形式主义,挤压了需求导向的治理型创新空间.乡镇政府经营创新行为的动力机制包括合法性-趋同性机制、效率-压力性机制和政绩-竞争性机制,当前县乡关系转型是乡镇经营创新行为制度化的制度环境.本文的分析符合制度理论关于科层组织创新需要叠加等级和规则、注入特别激励的命题,有助于推进相关理论研究和对乡镇政府行为的理解.

    政府创新政府行为官僚组织注意力分配县乡关系

    以"三个务必"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路探赜

    张波
    213-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总结执政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提出的重要论断,体现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路.以"三个务必"解决大党独有的价值难题、执政难题和治理难题,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源于三者内在的逻辑关联,能够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力理论、政党建设理论、政党组织理论为以"三个务必"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理论支撑;"三个务必"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在政治主体、内容要素、现实基础上具有契合性;强化责任意识、发扬奋斗精神、淬炼斗争本领,分别从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实践上的自觉等层面,构筑了以"三个务必"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架构.

    中国共产党"三个务必"大党独有难题长期执政

    平等视角下的全民基本收入及其在西方的实践

    林红
    22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深陷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治理危机,全民基本收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在左翼学界的知识性反思中开始受到关注.全民基本收入是一种由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无条件转移支付的革新性政策理念,它以无条件性为核心建构其自由平等主义立场,视收入为普遍享有的权利、个体为平等分配的对象,并将安全感和确定性视为政策设计的 目标.这一理念在财政、福利和伦理方面引起了激烈争议,但是它在应对贫困、不平等和技术性失业等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和前瞻性价值得到了肯定.在西方的政策实践中,由于市场资本主义与国家干预、福利的国家性与不平等的全球性等根本矛盾的内外束缚,全民基本收入的政策方案缺乏社会共识和制度条件,西方左翼希望通过政策革新来修复制度漏洞的设想并不现实.

    基本收入经济不平等福利权利自由平等主义市场资本主义

    数字化政党:一个非类型学的理论框架

    丁辉
    236-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政治生活的数字转向塑造了以实时、互动、算法为基本特征的全新政治逻辑,不仅推动"社会人"走向"数字人"的数字解放过程,更对当代政党提出了在技术上和伦理上进行转型调适的总体要求.有别于迄今各种静态化的数字政党类型学,数字化政党概念强调当代政党的数字转型是一个动态可变的混合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议题算法化、参与平台化、竞争社交化的工具语境下的技术混合;二是在激进的数字建构战略和温和的数字革新战略之间进行选择和平衡的战略混合;三是在改革调适的预期目标和非预期风险之间的结果混合.作为一个非类型学的分析框架,数字化政党概念揭示了政党在数字时代生存延续的发生机制,开辟了一项数字化转型竞争类型学的研究议程,指向了对西方中心主义政党研究定式的反思和超越.

    数字民主数字化数字化政党政党类型学政党变迁

    观念的嬗变:国家的内在理解与人心秩序——一项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国家观念的考察

    张文军
    252-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国家观念的变迁,本文发现,农民基于对国家实践的"观看"和日常生活的变动所形成的国家形象呈现出"变中有常"的特征.从变动来看,国家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改革翻新、响应民意到模糊不清、逐渐虚化再到由虚转实、重新清晰的过程.就常态而言,在农民的观念世界中,国家始终具有高度的道德性与伦理性.对于农民而言,观念变动的根本在于国家的道德形象在人心层面的清晰或虚化.溯源来看,农民对国家抱持的道德期待和信任由家国同构与平等主义两个传统塑造.整体而言,在农民自身的理解中,国家并非支配与反抗框架下的利益博弈者,相反,国家的道德形象构成了农民稳定恒久的观念底色.

    国家观念观念变迁道德形象家国同构平等主义

    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生成路径——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

    杨雪冬许超
    265-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体系生成的"自主性"包含身份自觉的"主体性"、目标明确的"能动性"和交往沟通的"关系性"三重含义.由此出发,思考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的自主性可以从研究议程、学术取向和话语建构三个维度展开.现代政治学在各国的发展都面对着本土化/一般化、互动性/独立性、特殊主义/普遍主义的选择.以中美两国政治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可以在互为镜像中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生成路径以及面临的问题挑战.中美两国政治学都曾通过本土化实现研究议程的自主性、在与现实政治积极互动中自主确定研究取向、借助特殊主义探索话语建构的 自主性.中国政治学发展路径的主要特征是内向化的.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贡献的展开,中国政治学在知识体系建构中,也应该"坚持胸怀天下",强化外向性,提高知识体系建构的开放性、包容性,揭示中国丰富而悠久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智慧背后的一般逻辑.

    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生成自主性外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