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王一程

双月刊

1000-3355

010-85136395

100732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政治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应用和普及,为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策试验网络何以有效运转?——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为例

    易承志彭洋
    14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试验是理解中国创新改制与渐进发展的重要制度窗口.既有研究多局限于央地视角下政策试验的发生机制与组织模式,较少关注政策主体间的关系互动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基于政策网络理论,文章构建出"三轮六轨"制的府际网络框架,区分了中央政府、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上位协调、示范引领与对标竞争的行动者角色,并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变迁的因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主体在试点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行动策略来应对任务情势的变化,使得网络结构特征与政策结果相互调适.在政策试验的府际网络中,试点任务通过层层分解纵向下达给基层单位,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以评比表彰为创新竞争的驱动力展开任务竞逐,中央则根据试验成效以强弱不同的政治势能来修正政策执行偏差.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不仅拓展了双轨制政策试验的理论框架,丰富了网络治理视域下政府间行为互动的解释机制,也为理解中国公共政策体系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政策试验央地互动府际网络行动者角色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城市基层治理的产权逻辑——基于"产权类型—分配过程"的分析

    吴晓林
    15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权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基础要素,人们需从根源的角度发掘城市基层治理的产权逻辑.从产权类型来看,公有产权、合作产权和私人产权的组合,构成城市基层治理的结构基础;从产权过程来看,分配决定了产权的实现程度,影响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形态.其一,以土地公有产权为基础的分配,既支持了城市建设和发展,又为基层治理带来种种外部性,二次分配缺乏与居民的关联;其二,居民合作产权的"所有权与收益权"相分离,居住空间的治理呈现出"市场主导"的态势;其三,居民的主要生产分配关系发生在工作单位,与住区"隔离",容易滋生一个以个体房权为主轴的私人性领域,与此同时,居民缺乏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积极性.由此,基层空间存在的"产权梗阻"现象,是造成基层治理种种问题的根源性原因.本研究提醒人们认识到,产权结构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基础,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产权的实现.城市政府要重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要求,从产权基础的角度做好制度安排,建构人民与产权的"强关联关系";确保人民作为城市主人的主体性以及作为"股东"分享城市产权,实现城市人民产权的完整性.

    城市基层治理产权逻辑分配过程产权梗阻

    数字时代超大城市治理的政策创新与系统变革

    王阳亮
    16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超大城市治理以城市功能调整与数字化发展为背景.结合数字技术,超大城市在智慧城市系统外,增设了主动捕获群众诉求的社情民意平台,形成党政主导与基层群众诉求驱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的政策过程新循环.在这一政策过程中,技术参与改变了政策系统的信息输入与反馈机制,由群众、社会团体输入的民意反馈扩展了定义政策问题的主体.围绕秩序、发展、服务、参与、系统效能五个维度的政策问题,数字时代超大城市治理从人的需求出发,在政策系统中建立了多层次的协同、协商、参与机制,有着集中与分散结合、集中与民主结合、上下互动的特点,平衡了城市公共资源分配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导向,彰显了公正与民主的城市价值.

    数字技术超大城市城市治理政策过程政策系统

    基层公务员工作动力研究

    胡晓东
    18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法,对乡镇(街道)公务员的工作动力进行研究,借助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提炼出基层公务员工作动力激励全要素模型,验证模型拟合程度,检验变量之间相关性,考察变量之间回归效用.明确提出工作动力理论在解决基层公务员工作动力问题中的理论地位和研究价值,进一步明晰工作动力与工作动机的差异与边界.通过对样本"小切口"的实证分析,发现并归纳出扩容激励、亲和组织、自我效能和适度压力等四个因素的全要素激励模型,这些因素决定着当今基层公务员工作动力.基于工作动力理论,结合基层公务员工作动力影响因素和需求理论的新发展,发现当前基层公务员工作动力受到"双主体利益平衡"原则的影响,提出区分并运用"需要的制度"和"制度的需要"是解决基层公务员工作动力问题的关键所在,强化"需要的制度"有利于基层公务员工作动力提升.

    基层公务员工作动力工作动机行为科学制度需要

    公共外交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机理、挑战与路径选择

    肖晞杨依众
    200-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观念分配的能力,公共外交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从公共外交与国家安全两个概念入手,以建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安全复合体等理论搭建了"开展公共外交—改变受众观念与认知/影响身份认同—影响对外政策偏好—安全互动与反馈"的解释框架.公共外交分别作用于国家安全"相对安全状态""对状态的感知与判断""具备保障能力"三个维度的不同要素,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受限于综合国力不足、效能偏低和话语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公共外交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面临着多重挑战,其路径选择包括整合转化软硬实力与调整创新战略思维、提高公共外交维护国家安全的效能、打造公共外交维护国家安全的话语体系等.

    公共外交国家安全作用机理路径选择

    国家安全视域下大党独有安全难题:识别、确证与解决

    曹海军杨世照
    214-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党独有难题是党的建设中的"元问题",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核心指向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安全篇章"关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是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的"交集",集中体现为党的执政安全.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党的执政安全是建构中国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底层逻辑.解决大党独有安全难题旨在实现高质量的执政安全,以此确保政治安全进而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以"识别难题-确证难题-解决难题"为思维指引,充分体认解决大党独有安全难题与维护执政安全之间的机理互嵌.回到组织本身,从大党的独特形态及治理实践切入,确证规模风险、时长风险、能力风险、惯性和惰性风险并联伴生的安全问题,进而从战略维度、价值维度、组织维度、制度维度提出大党安全难题解决之道,为办好"两件大事"和续写"两大奇迹"增添实践伟力,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执政安全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1919-1949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例

    吴汉全王中平
    227-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政治学的话语体系,既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体系"的学术理论,又需要有中国现代政治史等关联学科研究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有中国现代政治学史这门学科的发展.在"中国现代政治学史"学科的研究中,最需要有"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这个主体性内容,这是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演进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研究1919-1949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不仅对构建整体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体系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而且对于当今构建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亦有很大的学术启示.由此,需要基于学术创新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问题给予切实的理解,坚持以"政治史为基础"来分析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创建的条件,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的视域中重点梳理这一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发展、初步成熟的轨迹,阐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学术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从而真正构建起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的研究体系,借以为当今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本土化学术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民主革命时期

    Abstracts

    240-248页

    《政治学研究》引文注释规范

    《政治学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