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杨世国

双月刊

1674-2273

xbzrkx@yahoo.com.cn

0551-2836147

230061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7号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教育类刊物。着重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语言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学报的思想性、学术性、教育性、科学性和开拓创造性特点,为提高教师思想业务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本省普教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方以智说"邹均"解读

    蒋国保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方以智评说孟子人性论的五则论述,以解读的方式揭示他对孟子人性论的独特认识:(1)将"性善恶混"与"性三品"归为同一类型;(2)孟子谈"心""性""天"的统一性,不是从知识理性立论,而是从道德理性立论;(3)以"不落有无"解释孟子的"养气"与"践形"两者统一说,彰显出其解释的浓厚思辨哲学色彩;(4)将人的自发的学习能力定义为人的"习性"亦即"独性",并将"独性"归根于"公性"."公性"在宇宙形成之前即存在(逻辑在先),则"独性"归根于"公性"即意味着人天生具有自发的学习能力.方以智以人有自发的学习能力来规定人所固有的特性,与孟子侧重从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来规定人所固有的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别.

    方以智人性善恶

    论康德的义务观对新时代青年使命感塑成的启示意义

    陆杰荣姜夏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的道德哲学主张义务是道德价值的来源,义务的内容来自纯粹实践理性.义务具有三个特点:在动机上具有纯粹性、在内容上具有普遍性、在情感上保持敬畏心.使命是最高的义务,是人价值的最高体现.以康德义务观为借鉴,新时代青年的使命需要在各种错误思潮中证成自身动机的纯粹性、在全球化语境中证成自身内容的普遍性.康德对道德内在性的强调,为良好的使命动机的培育、使命行动的主体参与感及自律性注入了活力.康德对义务的思考对于开解使命教育的形式化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康德义务青年使命动机自律

    物质生态批评视域下《沙丘花园》中的植物及其叙事

    胡碧媛李岚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美国当代本土裔作家西尔科的《沙丘花园》中,大量植物文本打破了物质曾固有的沉默客体形象,不仅作为主人公旅行的环境背景展现自身能动性文本叙事,还在推动叙事进程的同时,暗示了西尔科对环境恶化的生态警示与精神危机的人文忧思.借助物质生态批评视域聚焦植物的物质书写,探讨植物如何展现自身跨时空的叙事能力以及人与物内在的互动生成意义,阐释了植物与印第安传统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掠夺、世界融合观下的生态救赎的书写关系.

    《沙丘花园》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物质生态批评物质叙事植物叙事

    合肥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夏卫华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安徽人民网2019年6月发布的合肥城市形象宣传片《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研究语料,结合多模态视觉语法框架和视觉叙事框架,从叙事再现、概念再现、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宣传片的语法叙事框架并得出如下结论:合肥城市形象宣传片在充分运用图像的基础上,辅助使用了音乐、色彩、声音和文字等符号.通过视觉、听觉和文字模态的有机结合、不同感官符号的互动,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具有深厚人文积淀和强大科研创新能力、宜居宜业、绿色生态的合肥形象.

    合肥城市宣传片多模态话语分析

    论牙买加·金凯德《小地方》中的生态意识

    张颖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地方》分别从大自然被对象化和客体化、国外资本操控击破当地生态保护的底线两个方面揭批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殖民体制下的旅游业对加勒比岛国安提瓜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叙述者的强势身份、视角翻转的叙述策略、愤怒的自我表达等角度探讨作家金凯德对环境污染的愤怒,同时展现金凯德心怀维护生态正义的愿景,渴望重获故土归属感.

    牙买加·金凯德生态批评加勒比地区

    文明之争——从辜鸿铭英译《论语》的一个脚注谈起

    沈乘风廖大伟
    29-3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辜鸿铭翻译《论语》时运用翻译和独特脚注对《论语》进行解释.在英译"礼"("art")后辜鸿铭附上了相当长的脚注,并提到"张伯伦先生"认为日语不能完美翻译英语"art",辜鸿铭则认为中日有着相同的书写语言,因此有必要讨论中文的翻译能力.辜鸿铭认为,汉语可以完美翻译英语"art".张伯伦的言论不仅是对日语翻译能力的评价,更是对日本社会需要欧化的判断.辜鸿铭的回应也不仅是文字游戏,而是对中国语言、中华文明依然优秀的判断.辜鸿铭的语言民族主义与其中华文明情结紧密相依,他从语言角度对比中西文明,认为中国语言并不比西方语言低劣,中华文明亦不在全球文明对比中处于下风.

    辜鸿铭英译《论语》"礼"语言民族主义中华文明情结

    汉学家沈艾娣的学术型翻译风格探究——以《梦醒子》为例

    李结修文乔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翻译活动与历史研究的互观出发,对《梦醒子》中史料档案的译介活动开展研究,发现沈艾娣出于学术史学的研究目的,在一手史料的翻译中秉持学术操守,在史料上躬身选材,在翻译中知识考究、移植审美,并在部分史料档案的译文中自觉融入其对刘大鹏的史学理解,形成译与史、译与创之纠缠态的学术型翻译作风.对沈艾娣及《梦醒子》的考察,有助于推动跨学科视阈下对国外汉学家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研究.

    沈艾娣《梦醒子》史料档案翻译跨学科研究

    数字化时代下法学实证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余筱兰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法学实证研究的挑战方面,强调由大数据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发的信息失真问题,建议通过高级数据清洗技术和智能化处理策略进行应对;伦理与隐私问题备受关注,研究者需遵循明确的伦理准则,采用匿名化和脱敏技术以确保隐私权的保护;调整与创新方面,主张引入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协作;能力建设方面,强调跨学科知识的培养和对新技术的灵活应用.在机遇方面,关注数据分析与预测性法学的发展、全球化视野下的合作机会以及新型法律服务模式的涌现.对实证研究实践提出了提升研究者素质与能力、规范研究与标准操作、研究伦理准则、风险评估、开放透明与评估机制等建议.

    数字化时代法学实证研究数据质量伦理全球化

    论第三次分配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保障

    尤志成郭跃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展阶段,为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财富差距,"第三次分配"方式被党中央文件采用和国家领导人广泛提及."第三次分配"是在市场和政府调节之外的一种分配形式,是一种基于爱心驱动,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再分配,它的出场具有合理的制度逻辑、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第三次分配"在其内涵上具有"促进共同富裕、传递社会爱心、彰显分配正义"的价值意蕴.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实施,需要构建引领机制、驱动机制、规范机制来保障.

    第三次分配出场逻辑价值意蕴实践保障

    大病保险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

    李加明甄润华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20年微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大病保险对于城乡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效果,进一步运用PSM-DID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展开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大病保险可以缓解城乡居民相对贫困,以每人每天1.9美元为贫困线,可使贫困脆弱性降低5.8%,以每人每天3.2美元为贫困线,可使贫困脆弱性降低21.66%;以居民户口类型为标准划分,大病保险实施对于农村居民缓解贫困效果更好;以年龄为标准划分,大病保险实施对于老龄人的影响更显著.由此提出加大大病保险政策落实力度、提倡全民健身从源头遏制健康贫困、构建完备的大病保险监管机制等建议.

    大病保险相对贫困双重差分PSM-D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