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县级政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质量提升研究:基于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行动框架

    纪晓光
    245-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基于管理主义和技术理性形成的,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战略管理为依托,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过程管理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政府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政府治理质量提升.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促进乡村振兴是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的使命所指、职责所在,其相关工作质量是县级政府治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部分县级政府"城市中心主义"的治理价值取向、对乡村振兴政策执行不力以及错配城乡社会发展资源等原因,使得当下中国县域乡村振兴呈现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促进县域乡村振兴质量的全面提升,急需按照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行动框架,对县级政府乡村振兴行为进行重塑.

    县级政府政府全面质量管理乡村振兴治理质量

    基于"PLUS-FAHP-FCE"模型的耕地布局评价方法研究——以广东河源市为例

    王向明郭敏李明惠熊侣英...
    250-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丰富和完善耕地布局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方法]基于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升耕地连片度、提升耕地地力、促进可持续利用、增强耕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缓冲性的需求,提出首先构建基于"目标-需求-维度-指标"耕地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通过PLUS模型法模拟河源市惯性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优先3种土地利用模拟情景,围绕数量、布局、质量、生态4个维度,共选取11个单项指标,构建河源市耕地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FAHP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确定的耕地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进行FCE评价,得出耕地布局效果得分.[结果]河源市在耕地保护模拟情景的FCE得分最高,表现为区域耕地空间布局进一步集聚,大部分坡度15°以下林地演变为耕地,多数坡度25°以上耕地演变为林地,且生物多样性、碳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生态保护情景的FCE得分次之,耕地空间集聚程度较耕地保护情景低,生物多样性、碳储量总体上升趋势;在河源市耕地布局指标中,数量维度与生态维度呈现负相关;耕地保护情景有效约束了建设用地扩张,生态优先情景中林地、水域(包括未利用地)等生态用地显著增加.[结论]基于"PLUS-FAHP-FCE"的耕地布局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

    耕地布局评价PLUS-FAHP-FCE土地利用河源市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与转向

    程银王选良任笔墨
    257-259,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共同体是破解乡村治理疑难杂症的有效机制,其形成和发展是历经千百年乡村治理和村落共同体演进而成的.新时代境遇下,乡村治理共同体正不断以新的方式逐步走向新的升级转型发展,呈现出"理论、实践与价值"的内在逻辑统一,实现构建方式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构建主体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构建路径从"依赖型"向"创新型"转变.

    乡村治理共同体历史源起内在逻辑趋势转向

    OBE理念下草类植物种子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

    刘亚洁胡小文韩云华
    260-264,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类植物种子学作为草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直接服务于草业生产实践,是草种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和桥梁课程.在"种业振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背景下,根据新农科建设的内涵,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了草类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思政元素挖掘.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情境和教学评价 5 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思政建设,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种业人才奠定基础.

    草类植物种子学OBE理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新农科背景下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张丽杰王玉成崔建国吴月亮...
    265-267,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夯实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可以通过挖掘思政元素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林木育种学课程的特点,初步挖掘了该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了林木育种学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该研究不仅可为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而且可为培养知林、爱林新型林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农科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挖掘与实践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人才育训模式探索——以滨州职业学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李文张晓博赵春海
    268-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人才,而高职涉农专业正是相关人才的重要来源.以滨州职业学院化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探讨"诚心向农、技术助农、创新驱动"助力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的内在根本要求,创新"思政涵化、依岗优课、双赛联动、课证融通"的人才育训模式.

    乡村振兴高职化工生物技术人才育训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4 所高校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比较

    艾星梅童亚丽李翠萍陈娟...
    27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云南省4所高等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和培养环节等方面对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生培养体系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课程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对目前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难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引导研究生基层积极就业的路径,旨在不断深化农业硕士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硕士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从而全面保障农业硕士培养质量.

    乡村振兴农艺与种业培养体系就业路径

    从民族文化自信视角构建传统园林课程思政路径

    张欢李子坤魏学军
    275-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纳入高校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把传统园林的优秀文化基因植入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植根于园林专业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对于引导新一代园林人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当前传统园林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挑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引领,提出构建"一体两翼"型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分析青年学生文化素质基础,强化专业课教师文化育人能力,发掘传统园林课程资源的优秀文化元素,提升其他园林专业课程的文化品位.在园林人才培育实践中秉承守正创新理念,将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融入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园林事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路径参考.

    传统园林教学课程思政文化自信

    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融合路径探索

    彭丽媛邢佳佳周燕陈俊辉...
    280-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门要求学生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性学科,完善劳动教育与该学科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高素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劳动教育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关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树立劳动观念、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师资建设和专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二者融合的路径,以期为该专业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高等教育劳动教育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