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莫里森作品中“家”形象的衍变

    周新
    10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是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作家.本文选取莫里森创作的十部小说中的两部,分别是早期的《最蓝的眼睛》和最新的《家园》为文本,试图探究一下莫里森作品中“家因”形象的衍变.看看美国黑人在被种族歧视扭曲了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自己生存价值及意义的探索.

    托尼.莫里森“家园”形象衍变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日语惯用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董丹丹
    10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入手,结合惯用句的文体特色和语用特征,通过一组关于日语惯用句译文的分析,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法在惯用句翻译中的应用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日语惯用句归化异化

    翻译美学论指导下日语身心拟态词的汉译——以『伊豆の踊り子』为例

    温婷茹
    106-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学在文化发展历史上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作为一门艺术实践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的渊源.美学对翻译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翻译是由译者主体进行的语言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性的选择.在日语中,拟声拟态词是表达人、物的声音、动作、心理的关键,而汉语中这类词为数不多.因此,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是一个难点.本文将从翻译美学论的视角出发,以『伊豆の踊り子』这篇文学作品中的身心拟态词为基础,对三本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得出在翻译美学论指导下,有关日语身心拟态词的汉译方法.

    翻译美学论『伊豆の踊り子』日语身心拟态词汉译方法

    胡适译本《哀希腊》中的译者惯习分析

    张云吴涛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译者惯习出发,对胡适的《哀希腊》译本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对胡适的译诗风格,个人性格和教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进行分析,进而厘清译者惯习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译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引导作用,挖掘更深层次的翻译审美价值.

    译者惯习胡适哀希腊翻译审美

    从目的论看星巴克饮品名称的汉译策略

    卢允青鲍芳
    112-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品牌进驻中国市场,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商品名称翻译对商业活动的重要性.本文以全球最大咖啡零售商星巴克为对象,运用功能主义目的论理论,探讨其在中国市场的饮品名称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星巴克的饮品翻译策略主要有音译,直译和意译,旨在为外来的饮品名称翻译提供借鉴.

    星巴克目的论饮品名称翻译策略

    《孙子兵法》美学价值探析

    郑君山
    11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本军事理论著作,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但“《孙子兵法》的美学思想”之类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孙子兵法》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它是“真”与“善”的统一,是合目的性的合规律性的统一;二、它善于留白,集中体现了军事指挥的艺术性;三、它作为一种实践理论,常常进行哲理升华,体现了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结合,因而具有一种哲思之美;四、其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美学价值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留白哲学

    汉铙歌《临高台》拟作研究

    高云剑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汉铙歌十八曲是否为军乐性质的作品,学术界一直都有激烈的探讨,其中《临高台》一篇的主题功用较为明显地属于军乐性质的范围.郭茂倩《乐府诗集》搜集了汉铙歌《临高台》至唐一代诸家的拟作作品,但这些拟作的主题明显与汉铙歌《临高台》的主题相左,大部分拟作的主题是临望伤怀而非军乐主题.从诗与题产生先后的顺序、拟作主题的变迁、意象描写的丰富、字词使用的集中可以发现后世诸家对于《临高台》这一诗名的理解与使用的趋势和规律.

    汉铙歌《临高台》拟作

    浅析曹禺戏剧创作中的宗教意识

    冀岩
    119-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禺的戏剧创作具有一种浓厚的基督教意识,其作品中的原罪意识、对罪恶的审判与忏悔,这些有关基督教的情节设置显而易见.而曹禺戏剧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善恶明辨的慈悲情怀,众生平等的意识和“轮回”现象都透露出某种佛教意识.此外,曹禺对宗教的矛盾心理,又使他的戏剧创作具有一种宗教反叛意识,并具体表现为理性思维下的宗教叛逆精神和对宗教“禁欲”教条的反叛.

    曹禺基督教佛教反叛

    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韵味演唱——以《三杯美酒敬亲人》为例

    夏婉莹王芳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民歌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一块瑰宝,而锡剧同样也是江南地区不可忽略的一抹光辉,锡剧与江南民歌本是一根共生,在江南民歌演唱的学习中我们应积极发现并运用锡剧与江南民歌之间的共同点,通过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韵味演唱.本文以江南民歌《三杯美酒敬亲人》为例,从咬字韵味、腔调韵味,表情韵味三个方面探讨锡剧对江南民歌韵味演唱的启发.

    江南民歌演唱锡剧文化咬字韵味腔调韵味表情韵味

    希尔德斯海默的荒诞剧之路——以三次“图兰朵”改编为例

    薄一荻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诞剧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也不例外.提到德国的荒诞剧理论和创作,沃尔夫冈·希尔德斯海默是一个重要的名字.他早期的创作理念已经与荒诞剧有一定关联性,后来成为德国荒诞剧创作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于1954年到1960年间对“图兰朵”素材进行了三次改编,通过对三个版本的对比研究可见,其荒诞元素不断增加,这体现出希尔德斯海默向荒诞剧转变的过程.

    荒诞剧图兰朵虚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