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乃继世之本教师为立世之基——韩愈《师说》的教育思想浅议

    吴延生
    14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历代客观教育史实在理论上的反映.如何把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优秀的精神财富发掘出来、发扬光大,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文章以韩愈的《师说》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强化教师的作用、明确教师的任务、选择教师的标准、摆正师生的关系等方面加以研究,以管窥韩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带来某种启迪.

    古代教育韩愈《师说》教育思想

    基于艺术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的版式设计教学研究

    余陈亮
    14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艺术品交易市场日新月异,专业知识更新迅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为多方面多维度,这推动着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不断优化教学改革,培养满足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模块化课程突破学科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以职业能力需求建设课程模块.版式设计作为提升学生图文信息处理技能的实践课程,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能力筹码.在教学中讲究结合岗位职责、强化实践务实,让学生掌握科学安排信息内容,完善综合审美的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保证专业健康发展,真正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版式设计艺术管理模块化课程职业教育

    《边政公论》中边茶贸易的介绍

    黄伟
    147-14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政公论》诞生于边疆危机以及学术界西移背景之下,主要目的为宣传边疆知识以及政府治理边疆提出建设性建议.边茶贸易是其关注要点,其不仅有对边茶贸易详细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的描述,更有从边茶贸易中窥见国家转型的痕迹.

    边政公论边茶贸易

    主体分离下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探析——以解释论视角反观《侵权责任法》第49条

    米娜
    14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以《侵权责任法》第49条为核心所构建起来的主体分离下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体系,在解释论上以狭义解释的方法认定所有权人缺乏运行支配和利益而仅需承担一般过错的责任机制.本文以解释论为视角,细化使用人在"主体分离+为己驾驶"的前提下担责的规则,且通过文义解释与体系解释的方法论证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在49条中的具体责任形态为按份责任.

    主体分离所有人使用人责任形态

    赞与贬的背后:以涉外婚姻个案研究为例

    孙鑫
    15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持续演进,跨国境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愈发多元化.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社会规约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或"碰撞"现象.这种现象影响交际效果,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本文通过分析某涉外婚姻中"洋媳妇"的博客的内容第一手材料,探究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赞与贬的态度背后的成因,为规避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提供实例.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涉外婚姻"洋媳妇"

    论我国宪法宣誓制度之完善

    颜鹏
    15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公职人员任职时向宪法宣誓,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定.从世界上各国的具体规定来看,已经对宪法宣誓制度做出具体规定的有177个,我国正式建立此项制度,符合世界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国际惯例",是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宣誓制度正式写入宪法.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可以弘扬宪法精神,培养宣誓者的责任意识,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素养、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和法律情感.

    宪法宪法宣誓宪法信仰

    明清之际欧洲对于中国的地理认知——以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为例

    胡艳红
    15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8世纪中西交流中,欧洲传教士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教士们传回的资料成为欧洲学者写作的素材,《中华帝国全志》正是在"中国热"氛围下编撰出的.作为18世纪欧洲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通过《中华帝国全志》书中文字和地图部分的介绍,我们可以一窥18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地理形象.

    明清之际地理认知中华帝国全志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共用物入物权编之探析

    王焱琪
    15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用物主要起源于古罗马法,典型体现在《法国民法典》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权利内容,以往在我国的法律和法学界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蔡守秋教授首先提出我国公众共用物的法律保护,并在近几年对共用物制度做了详尽研究.在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契机下,使共用物入物权编并对其进行宏观规定极具探析价值.共用物制度的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法律需求;响应民法总则绿色原则的号召;也在民法典编纂背景下,为完善民事法律制度内容,弥补物权客体范围的缺陷发挥重要作用.

    共用物物权民法典

    深巷(外二首)

    胡晟
    封3页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