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药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药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王键

月刊

1672-7134

cjtcm@163.com

0551-2821750

230061

安徽省合肥市永红路15号

中医药临床杂志/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查看更多>>《中医药临床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之一。创刊15年来,一直坚持以临床为主,面向基层、质量第一的办刊宗旨,是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肝论治百合病

    任鹏孙凤
    1508-1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合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百合病是一种表现为精神恍惚、精神不定的情志病,在治疗时又以百合为主药,因而称之百合病.此病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患者平素即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在对于百合病的认识上,虽然不同医家见解不同,但是众多医家基于"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鉴于百脉一宗指的是人体所有的血脉与经脉,心肺包括其中,从而认为百合病的病机与心肺密不可分,即其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不过从心肺论治百合病,其情志、饮食等相关症状无法得到准确解释,患者之肺、脾见证无法互相关联,若是从肝论治百合病则能更好地解释百合病神志异常及肺、脾见证.作者首先从经脉循行探讨该病与肝经的关系,其次根据百合病的相关症状分析其与肝的内在联系,进而推测百合病为肝经有余热所导致,再结合章节撰写规律进一步探讨百合病与肝经余热的关系.此外通过百合病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解释肝经有余热深浅不同时,百合病疾病进程的时间亦有所不同.通过对百合与肝经余热关系的探讨,在治疗时根据疾病的特点,得出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之作用为清除肝经之余热,在百合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尽早调治并清余热,同时治疗时亦可根据其情志相关的表现,条畅情志加以疏肝.

    百合病从肝论治肝经余热

    从《伤科大成》分析清代医家赵濂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组方规律及思想

    戴亚南陈斌
    1513-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对清代骨伤科著作《伤科大成》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希望对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整理《伤科大成》治疗骨伤科疾病方剂共 41 首,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18.0、IBM SPSS Statistics 26.0 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计纳入 41 首医案处方,涉及 139 种中药,用药总频次为 470 次,高频药物(>10 次)共 7 味,最高频次药物为当归,其次为乳香、红花、没药、白芍、川芎、枳壳、陈皮、地黄、三七、熟地黄、苏木等,药物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寒、温为主,归经以肝、心、脾、肺经为主,关联分析共得到核心药物 7 组,聚类分析将 20 味中药分为 4 类.结论:赵濂治疗骨伤科疾病以清热凉血、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主,可为中医骨伤科临床提供参考.

    《伤科大成》赵濂数据挖掘骨伤科

    《外科正宗》治疗乳腺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吕威林刘磊孙恒王寒笑...
    1519-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外科正宗》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归纳治疗乳腺疾病的用药方法及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外科正宗》进行数据挖掘.将书中治疗乳腺疾病的药物,从性味归经、用药频数、优势药对及关联规则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共有 28 首方剂及 72 味中药.72 味中药中有 18 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药性以温、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频次≥6 的药物组合共有 25 组.熵聚类分析得到 2 首新处方.结论:《外科正宗》治疗乳腺疾病善用疏肝理气、补脾胃益气血之法,体现陈实功主张的"夫乳病者,乳房阳明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及"治疮全赖脾土"的学术思想.

    外科正宗乳腺疾病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晋唐时期治疗消渴的用药规律

    付艺王翔宇韦溶锴宋雪城...
    1524-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晋唐时期方药代表著作中治疗消渴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及用药参考.方法:检索电子版《中华医典》第五版《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涉及的方剂进行整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收集方药 119 首涉及药物 149 味,高频中药(频率≥10%)为甘草、麦门冬、瓜蒌、人参、生地黄等20味;药物种类有补气药、补阴药、清热泻火药等39种;药性以寒为主,药味多偏甘苦;主要归经为肺经、脾经、胃经,其次为心经、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 15 个;挖掘出 3 个核心药物聚类.结论:晋唐医家诊疗消渴法宗《内经》,开创三消论治之先河,构建出了目前临床常用证型框架,为后世医家研究拓展该病开辟了广阔道路.

    糖尿病消渴用药规律数据挖掘晋唐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治疗妊娠恶阻的用药规律分析

    彭心蕾程红
    1530-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治疗妊娠恶阻的方剂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治疗妊娠恶阻的方剂,经筛选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通过软件集成算法,明晰核心用药,总结辨治规律.结果:共纳入方剂 93 首,涉及中药 81 味,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中药有茯苓、人参、生姜、陈皮、半夏、白术、甘草等,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多归脾、肺、胃三经,高频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物组合 28 组,聚类分析得到潜在处方 4 首.结论:明清时期治疗妊娠恶阻从"脾、肺、胃"入手,用药以温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治法以补中益气、燥湿化痰为主,用药具有一定的特色,可为现代中医药临床治疗妊娠恶阻提供参考.

    妊娠恶阻用药规律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脂蛋白(a)在痰瘀互结型脑梗死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分析

    李双刘安婷霍晨露朱艳...
    1535-1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在痰瘀互结型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2022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 302 例CI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痰瘀互结组 150 例和非痰瘀互结组 152 例,分别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尿酸(Uric Acid,UA)、血小板(Platelet,PLT)、中/淋细胞比值(NRL)、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LP(a)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LP(a)水平差异,分析LP(a)与上述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在LP(a)、TC、Hcy、UA、NRL、吸烟史、饮酒史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P(a)、Hcy、UA、NRL、吸烟史、饮酒史方面,痰瘀互结组水平明显高于非痰瘀互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LDL、FIB、hs-CRP、PLT、MPV、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P(a)水平在两组中均与TC、Hcy、UA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痰瘀互结组中LP(a)水平与Hcy、UA正相关性更为显著,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瘀互结型CI患者血清LP(a)水平高于非痰瘀互结型,与TC、Hcy、UA呈正相关,且与Hcy、UA正相关性更为显著.血清LP(a)水平在痰瘀互结型CI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探索痰瘀互结型CI患者中医诊断的客观指标提供参照,同时为预防痰瘀互结型脑梗死的发生,控制危险因素提供参考.

    痰瘀互结型脑梗死LP(a)水平相关性分析

    欢迎自荐为我刊特约审稿专家

    1541页

    1030例结直肠癌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特征分析

    阳玉婷吴东升邹博谢念佳...
    1542-1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湖南省局部地区结直肠癌患者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特征.方法:以 2012 年 01 月 01 日—2022 年12 月 31 日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基本信息、初次就诊主诉、临床病理结果以及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男 616 例,女 414 例,男发病率大于女;患病率高的年龄 50~69 岁,不同年龄段结直肠癌患者就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发症状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常见;直肠癌 462 例,结肠癌 568 例;组织学分型以管状腺癌为主,病变分化程度以中分化为主;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糖类抗原 199(CA199)检测阳性检出率大于单项阳性检出率;中医证型以瘀毒内阻证最为多见,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相关.结论: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就诊人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人群年龄以 50~60 岁以上多见,以管状腺癌、中分化为主,中医证型以瘀毒内阻证多见.因此,应逐步完善结直肠癌三级预防措施,采取联合筛查方式,提高早诊率,降低病死率.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病理特征中医证型调查报告

    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征研究

    裴国勇郭泽伟王姝祺程永升...
    1549-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 2 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征,为更好的预测及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 2 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 60 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的 2 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中,男性和老年期患者比例较高,超长病程患者最多;中医证型分布以阴虚血燥型最多;中医证型分布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超声异常发生率、四肢泌汗功能检查的双手电化学传导率、双足电化学传导率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彩超、双手电化学传导率、双足电化学传导率是 2 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2 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粥样硬化、四肢泌汗功能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

    中医辨证分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超声双手电化学传导率双足电化学传导率

    化瘀通络汤治疗脑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

    殷恒斌姬文凤侯太甫程红亮...
    1554-1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化瘀通络汤对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 80 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2 组病人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认知知觉功能训练和针刺治疗,并在配合治疗的同时将化瘀通络汤应用于观察组.4 周后,将评估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观察相关量表分数在 2 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选择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对患者的认知能力施行评测,以及用于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应用化瘀通络汤的观察组疗效(92.5%)较对照组(70%)提升显著,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oCA、MMSE和ADL的分值经过治疗后评析,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值达到了显著的程度(P<0.01);2 组的MoCA、MMSE和ADL数值进行组间对比,化瘀通络汤组分值升高明显,症状改善显著(P<0.01).结论:对脑小血管病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病人,化瘀通络汤的疗效显著,能使病人认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它对卒中风险的下调有一定影响,并且不增长药物风险,有临床应用价值.

    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化瘀通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