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康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康学院学报
安康学院学报

向纪明

双月刊

1674-0092

xb@aku.net.cn

0915-3288130;3288061

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育才路92号

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季刊,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思政课适应性系统建模分析与优化路径

    邱灿龙宝新于登秀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适应性是保障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耳的重要举措。目前思政课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阶段性挑战,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以及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不适应"的问题。遵循"谁来适应""适应什么""如何适应"的思路,本研究建构了思政课适应性系统模型并厘清了思政课适应性系统的主体、客体与介体,并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适应性系统以内外部环境合力驱动的动力机制,以主体、客体与介体的非线性协同的行动机制,以制度反馈引发适应性动态升级的反馈机制。基于此,高校可通过优化思政课程内在空间,提升思政课程适应性;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养,促进适应性主体、客体与介体的非线性耦合;优化制度环境,催化思政课适应性动态升级。

    思政课适应性建模分析优化路径

    增强高校思政课适应性:现实困囿、内在机理和生态图景

    李海英王永和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适应性强弱影响育人成效。思政课适应性体现在空间适应、资源适应、环境适应等多重维度。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场域中,课程空间、课程资源、课程环境均存在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基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对增强高校思政课适应性进行多维生态审视,以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与突破点。增强高校思政课适应性建设的生态图景是生态主体双向互动,提升课程空间适应性;系统整合思政要素,加强课程资源适应性;营造浓郁氛围激发认同,提高课程环境适应性。

    思政课适应性生态学理论立德树人生态图景

    超验与世俗: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内在张力

    贾巾月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蕴含着超验性与世俗性的内在张力。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对政治国家的批判、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生产方式的批判等不同时期的宗教批判思想既是马克思消解超验性与世俗性张力的理论武器,又是马克思对德国政治现实进行扬弃所取得的成果总结。马克思出于"国家-市民社会"的关系的经验性诉求,把人的本质二分为抽象与现实并赋予实践,使宗教的终极归宿在人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自我绽开,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科学无神论的实践架构。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天国到尘世的日益深刻的追问和日益彻底的反思。

    超验性世俗化宗教批判人类解放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基于对《帝国主义论》的分析

    龚丹娅
    22-2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既是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扬弃,又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发展。《帝国主义论》是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集中体现,深刻表明世界历史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垄断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实质,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深入学习列宁《帝国主义论》中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有利于把握帝国主义的内在本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帝国主义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元宇宙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挑战·路径

    沈先陈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的出现催生出新的产业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新的空间。但必须认识到,元宇宙赋能新质生产力还存在技术层面的网络和算力限制、设备层面的成本和应用限制、资本层面资本市场逐利局限性和资本剥削人的隐秘性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因此,元宇宙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包括:加强技术创新,打破网络和算力束缚;加快设备研发,降低设备成本和应用门槛;做好资本规制,规避资本局限和剥削。

    元宇宙新质生产力技术

    "两山"理念指引下陕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以安康市为例

    廖鑫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关键路径。"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委、省政府将绿色循环确定为陕南发展战略并支持陕南三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本文以安康市为考察对象,总结梳理了该市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历程、经验成效及存在问题,就进一步优化完善陕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两山"理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选择

    隐公元年孔子"称郑伯"大义辨析

    唐帅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对经文中的"郑伯"二字,公、谷二家均无注解,《左传》解曰:"称郑伯,讥失教也"。"郑伯"二字是否具有微言大义,历来颇具争议。从孔子之于《春秋》称谓的审慎态度看,以分封爵位称呼国君是惯例。然惯例之中,针对特定事项或事类,称爵、称国、称人的意义却大不相同。以类比的方法分析这一事件,指出《左传》针对"郑伯"二字的解释并非过度解读,而是典型的以微言传大义。

    孔子《春秋》郑伯微言大义

    "后历史":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与秩序展望——福山"历史终结"思想批判

    肖迎春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山认为历史"终结"后进入"后历史","后历史"是自由民主制在世界各地推广的历史,是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福山先后确认并分析了影响自由民主制运行的多种因素,但他相信自由民主制是历史的方向,因为它能满足欲求"承认"的人性需要。"后历史"的世界包括民主的和平地带与非民主的战争地带,福山主张"民主国家"应采取措施推动"非民主国家"民主化。

    福山历史终结论后历史承认影响因素世界秩序

    杜甫"满目悲生事"发微——兼论"有托而逃"

    王晓彤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以客观的生存环境为依托生成特殊的语境。对杜甫"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之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联系乾元年间战时状况、华州时务及社会危机,还原杜甫作为州县官吏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杜甫夹杂在君王、州官、百姓中间,饱受人事尘杂之烦扰。因此,杜甫"因人远游"所指不囿于个体,应较为宽泛地呼应"悲"字:悲君王姑息苟安,悲州郡官员一团和气,悲百姓生死接踵,故"有托而逃"。杜甫虽远离文吏之职,但时刻关注政事,保有素志,追寻儒道,以求良机。

    杜甫贵切时务满目悲生事因人远游有托而逃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莎士比亚的灵魂观与认知图式

    王潇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在其罗马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表达了自己对灵魂的认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该剧中的隐喻使用、话语中意象图式的提取和分析,可以发现莎士比亚的灵魂观深受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莎士比亚在接受并认同柏拉图灵魂观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了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批判性继承了柏拉图的灵魂观。莎士比亚的灵魂观也投射出他本人的政治观,他指出共和制的弊端,侧面支持英国的君主制,同时强调理性对统治者个人、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意义。

    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灵魂观认知图式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