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全
安全

李秋菊

月刊

1002-3631

safety_lao@163.net

010-63524191

100054

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路55号

安全/Journal Safety
查看更多>>《安全》杂志是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安全》杂志的报道宗旨是以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文化为视角宣传安全科学、传播安全文化、启迪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杂志面向从事安全科学、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人员,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本刊欢迎业界人士踊跃投稿。作者向本刊投寄稿件,切勿一稿多投。请作者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稿件一经录用,稿酬优厚。《安全》全年12期,每期10元,共12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嵌入式消防疏散标志立体结构对疏散影响的研究

    季涛牛慧婷苟铭义张吉友...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充分地发挥嵌入式消防疏散标志在火灾发生时的指示作用,进一步提高疏散效率,运用PsyLab心理实验系统及Pathfinder人员疏散能力模拟软件,从嵌入式消防疏散标志空间角度和凸出距离2个方面入手,探究嵌入式消防疏散标志立体结构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角度为5°时可促进人员择向,降低择向反应时间;凸出距离<75mm时,对疏散效率几乎无影响;凸出距离≥75mm时,会对疏散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消防疏散标志嵌入式空间角度凸出距离疏散效率

    燃气管网喷射火事故警戒区域的研究

    杨晓明李雅斐王凯周鑫...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划分燃气泄漏事故现场的警戒范围,利用PHAST软件模拟天津市某燃气公司某段燃气管道在不同风速下管道破损后喷射火事故产生的热辐射影响范围;然后利用热辐射的影响范围划定重度、轻度等级的危险区域,并提出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结果表明:风速显著影响燃气泄漏事故影响范围,随着风速的增大,同一距离点的喷射火辐射强度减小,热辐射出现峰值的距离缩短,风速每增大5m/s,热辐射强度减小约4kW/m2,出现峰值的范围减小约1.5m;考虑喷射火影响划分警戒区,将热辐射通量为12.5kW/m2的区域作为重度危险区域,热辐射通量为4kW/m2的区域作为轻度危险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消防力量的布置及应急预案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燃气管网泄漏喷射火警戒区域事故后果

    基于FTA和ISM的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致因分析

    王燕妮李静张振超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应用事故树分析方法(FTA)和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事故的致因因素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建立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事故树并求出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其次,将基本事件进行归类和修正后得到ISM的致因因素;再次,利用ISM理论构建7个层级的表明致因因素间关系的解释结构模型(ISM).结果表明:ISM层级间存在根本影响因素向间接影响因素递阶,进而向直接影响因素递阶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加强根本影响因素的管理提高间接影响因素的安全状态,从而降低直接影响因素的发生率.

    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树分析(FTA)解释结构模型(ISM)

    铝合金硝盐热处理超温爆炸机理分析及安全管控建议

    赵宝杰黄晓晨朱斌华高云翔...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熔融硝盐热处理工艺超温爆炸的原因和机理,准确定位铝合金硝盐热处理工艺可能引起爆炸的关键因素,对照国家标准、物料安全技术说明书等资料,以50wt%硝酸钾和50wt%硝酸钠的混合硝盐为加热介质,进行铝合金热处理工艺,开展混合硝盐加热试验、混合硝盐与铝合金共同加热试验,并从控制温度、避免全密闭设备和加强现场排风3个方面提出安全管控措施.结果表明:混合硝盐在超温状态(600~900℃)下无爆炸危险特性;含有铝合金的硝盐混合液在达到780℃后,会发生剧烈的燃烧反应和炽热物质喷溅,未直接发生爆炸;含有铝合金的硝盐混合液在达到一定温度后会因为硝盐自身分解或者与铝合金发生剧烈燃烧反应而生成气体,气体积聚产生压力超过设备耐压极限时可能发生物理爆炸.

    二元熔融硝盐铝合金热处理爆炸安全生产管理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分析

    赵增辉黄丽华荆海涛李伟杰...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清晰、直观地分析全国各地区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万车死亡率、万车受伤率、万车事故损失(万元)、万车事故率为指标,分析2013-2022年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2013-2022年,全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15和2020年,上海是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均保持第一的城市,重庆是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进步最大的城市.结合这2座城市交通安全治理经验提出扩建和改造路网、建设和优化公共交通、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完善法规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驾驶员和行人的教育和管理等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对策措施.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主成分分析交通安全

    成胶型抑尘剂对煤体协同增润效应研究

    刘力嫚陆伟陈云龙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从源头控制煤矿开采过程中粉尘的产生,采用文献分析和试验的方法,筛选出润湿和保水性能较好的海藻酸钠单组分抑尘材料,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出一种以海藻酸钠为主的煤层成胶增润型抑尘剂,其主要成分构成是质量分数为0.25%的海藻酸钠、0.15%的葡萄糖酸内酯、0.15%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和0.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同时对制备的成胶型抑尘剂进行含水量、保水率、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及孔径测定.结果表明:该抑尘剂能够提高煤层的含水量和保水率,含水量比水为抑尘剂处理后的煤高近4倍,保水率比水处理的煤时间延长2倍以上;扫描电镜测试和比表面积和孔径测试表明,成胶型抑尘剂可增强材料对煤体的胶粘作用,且能够进入煤的内部孔隙在煤内外表面均成胶,有效地提高了保湿效果,实现从根本上控制煤体产尘.

    成胶型抑尘剂煤层注水协同增润保水性能

    书讯

    36页

    中美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标准检测方法比较及启示

    许志珍郭玲王昱付朝晖...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国内现行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标准检测方法(吸收液采集——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中美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中美该标准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我国标准检测方法的更新提供启示和借鉴.研究表明:国内对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采样方法和测定方法(吸收液采集——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存在不宜长距离携带、不适用于个体采样、样品稳定性差、使用剧毒试剂和操作繁琐等缺点;对于固体吸附剂管,目前国内市售的存在杂质元素背景较高、采样性能和稳定性较差等缺点,不适用于空气中氨的采集,国外市售的对于企业定期进行职业卫生评价和检测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因此需开发适用于我国工作场所空气中氨采集的固体吸附剂管,有益于推动工作场所空气中氨采集的标准方法的更新,为企业及职业卫生评价和检测人员提供工作便利.

    工作场所离子色谱法标准测定方法

    安全知识与安全氛围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

    邹景谋杨友婷卜炜玮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减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综合考虑个体认知和组织环境因素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基于文献分析和计划行为理论、知信行理论提出假设,构建安全知识到安全行为的理论模型,并以289名建筑工人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知识对安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安全态度在安全知识与安全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安全氛围正向调节安全知识对安全态度的直接效应,也正向调节安全态度在安全知识与安全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建筑工人安全知识与安全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从组织与个体特征交互的角度深入理解建筑工人安全知识与安全行为间的影响机制,可为解决目前建筑工人安全教育培训难的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安全知识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安全态度

    双重预防机制构建理论与实务探究

    梁清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双重预防机制基础理论,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构建方法与程序,采用文献分析、定性分析、思辨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辨析双重预防机制的关键概念(风险点、危险源、风险、事故隐患),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并构建逻辑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通用的双重预防机制构建方法与程序.分析结果显示:危险源分为根源危险源与状态危险源,险兆事件是潜在状态危险源的现实表现,风险管控的核心是防止潜在的状态危险源演变为现实的险兆事件;危险源辨识过程中根源与状态危险源分别细分为2种类型、5种表现形式,且事故隐患与控制措施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双重预防机制构建程序分为5个构建阶段,包含16项工作内容、13项输出成果.

    风险点危险源隐患险兆事件双重预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