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全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全与环境学报
安全与环境学报

冯长根

双月刊

1009-6094

aqyhjxb@263.net;aqyhjxb@bit.edu.cn

010-68913997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安全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安全与环境学科的学术性双月刊,主要刊载石油、化工、生态、环境、矿业、信息、网络、冶金、建筑、交通、勘探、国防等领域的相关论文。本刊的办刊宗旨:交流安全与环境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发展安全与环境科学技术,培育安全与环境科研队伍,为中国和全球的工业安全和环境保护服务。本刊主要读者对象:相关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大中专院校相关师生,政府部门管理及决策者,厂矿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本刊特别注重为博士生、硕士生科研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顾及动态交通路况的高速公路消防救援可达性评估

    黄遥熊柳源刘顶立唐加福...
    3573-3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防救援可达性评估是优化消防站布局、提升消防服务水平的重要前提。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面形区域消防救援可达性评估,且多分析消防救援在距离上的可达性,暂无研究以线形、半封闭特征的高速公路为对象,并考虑实时路况来分析消防救援在时间上的可达性。通过划分不同消防救援可达区间,基于时间加权方法建立高速公路消防救援可达性指标评估模型。以长沙市为例,收集了 11 455个高速公路区间点作为消防救援需求点,53座消防站作为消防救援供给点,并调用在线地图(如百度地图)实时路况数据来模拟消防救援行程时间。结果表明,长沙市高速公路消防救援总体可达性为48。46,消防救援服务水平为"中",该地区高速公路应对火灾风险能力不强,有必要增加高速公路沿线消防站数量。该研究可为优化高速公路沿线消防站布局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公共安全实时路况高速公路消防救援可达性

    暴雨内涝情景下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研究

    马亚萍袁金凤毛子庄雷鹏...
    3581-3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暴雨内涝对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的影响机理,耦合MIKE 21水动力模型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级联失效模型,重现暴雨情境下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失效过程,以郑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分析在不同重现期下的积水范围分布特征以及受内涝影响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4种设计暴雨情境下,积水淹没范围主要集中在城区的东北部;随着设计重现期的增加,较深积水区间道路数量占比显著增加,旅行时间加权网络效率明显降低。当暴雨重现期从50 a增加到100 a时,受影响路段数量以及级联失效路段比例数增加最多。研究能够为城市洪涝应急管理工作与韧性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安全工程城市内涝道路交通脆弱性分析级联失效

    考虑运输损耗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

    霍非舟姜淑轶胡宸希曲方新...
    3588-3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应急救灾效率和救援服务质量,考虑应急物资的运输损耗,将冷藏运输费用纳入成本,建立以运输损耗最小、成本最低且储备库之间压力最均衡为目标的储备库选址模型。将应急物资的运输损耗分为物理损耗和变质损耗,并采用Arrhenius方程来描述物资的变质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对武汉市江汉区进行案例分析,使用百度地图获取居民小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借助OSM路网数据计算各个备选点到需求点的实际路网距离,应用NSGA-Ⅱ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通过冷藏车运输可以有效减少食物和部分药物的运输损耗。在选择使用冷藏车运输物资时,应尽量保持较低的冷藏温度;而在布局储备库时,应适当增加储备库数量,确保储备库之间的供应压力平衡,进而减少运输损耗和成本。

    公共安全选址优化应急储备库货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生活保障供应链韧性体系构建

    闫军刘丹
    3596-3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供应链能够抵御供应链中断造成的影响,并且快速恢复供应。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生活保障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和指标信息贡献率等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筛选及合理性检验,最后通过熵权-逼近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对供应链韧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发展建议。以兰州市为实例,验证了指标筛选方法的有效性。

    安全工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生活保障供应链韧性指标筛选综合评价

    AMF和PGPR联合芦苇修复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的效应

    安长伟李思佳刘通刘明辉...
    3606-3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探究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对芦苇生长、磷吸收以及重金属去除的效应。以沈阳市浑河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对芦苇接种AMF双网无梗囊霉(Acaulospora bireticulata,AM1)、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AM2)、PGPR 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PG)、双网无梗囊霉+黏质沙雷氏菌(APG1)、摩西斗管囊霉+黏质沙雷氏菌(APG2)和不接种对照(CK)共6个处理。结果显示,AMF能够促进PGPR在芦苇根区土壤以及根内的定殖数量,而PGPR能够促进AMF侵染发育,增加其侵染率、泡囊数以及孢子数。AMF、PGPR或AMF+PGPR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芦苇生物量以及地上部和根系磷质量比,促进了植物对底泥中重金属(Cd、Zn、Pb、Cu)的吸收,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在各处理下,APG2处理对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率最高,达33。24%~55。51%,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高于AM1、AM2、PG和CK处理。此外,底泥重金属在芦苇内的分布均为根系大于地上部,可见芦苇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且以APG2处理下对Cd、Zn、Pb的吸收效果最好,分别是CK处理的2。4倍、2。0倍以及1。7倍。因此。AMF和PGPR双接种可提高芦苇P吸收量以及土壤酶活性,促进芦苇生长,而AMF和PGPR能够相互促进,增加对底泥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其中APG2是最佳组合。

    环境工程学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促生菌底泥重金属磷含量土壤酶

    铜半胱胺配合物类Fenton催化降解土霉素的研究

    于洪梅钟晓璐唐晓丹
    3617-3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去除污染水体中的土霉素,采用水浴升温合成法制备了铜半胱胺配合物(Copper-Cysteamine-Iodine,Cu-Cy-I),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 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 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方法对其形貌、结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为了研究Cu-Cy-I对土霉素的降解效果,考察了光照时间、H2O2浓度、溶液pH值、催化剂质量、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光源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0 mL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土霉素中加入20 mg Cu-Cy-I催化剂、0。025 mol/L H2O2,置于高压汞灯下,照射100 min后对土霉素的降解率可达99。0%。采用自由基捕获试验探究了 Cu-Cy-I/H2O2体系中的活性自由基,发现羟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超氧自由基(Superoxide radical,·O2-)和光生空穴(Photogenerated electrons,h+)三者共同作用并促进土霉素的降解。Cu-Cy-I对土霉素具有较高的降解效果,为抗生素废水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环境工程学铜半胱胺配合物类Fenton光催化降解土霉素

    高密沉淀-超滤深度处理过程有机物变化及膜污染分析

    戈拯关静雯彭轶安东...
    3625-3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但膜污染导致的通量衰减问题始终是制约超滤处理效率的主要瓶颈之一。研究利用生化池、二沉池、高密池和超滤出水探究了城镇污水深度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成和变化,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高密沉淀-超滤组合工艺的超滤膜污染进行化学结构、污染物组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深度处理可去除多种有机物,二沉池出水、高密池出水、超滤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质量浓度分别为7。43 mg/L、5。98 mg/L、3。32 mg/L,超滤对DOC截留率达44。5%。此外,深度处理工艺可以显著降低二级出水中蛋白质组分和腐殖质的荧光强度。在模拟废水条件下,探究了高密池出水典型污染物的膜污染机制。高密池出水中的蛋白质和多糖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在经过多批次过滤、反洗试验后依然残留于膜表面,其中残留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蛋白质(1。04 mg)、多糖(0。32 mg)、腐殖酸(0。07 mg)。研究表明,深度处理过程的膜污染机制与DOM密切相关,多糖与蛋白协同作用可导致更为严重的膜污染并形成致密且不易脱落的滤饼层,含多糖和蛋白质的模拟废水在第二和第三周期开始时的膜比通量比第一周期开始时分别降低了 71%和72%。

    环境工程学深度处理超滤有机物膜污染

    Fe-PC-CNT中空纤维膜对磺胺甲噁唑的电芬顿降解研究

    乔森季子轩
    3637-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利用铁-多孔碳-碳纳米管(Ferrum-Porous Carbon-Carbon Nanotube,Fe-PC-CNT)中空纤维膜作为过滤中心和电化学阴极构建电芬顿体系,该体系能够将模拟废水中的溶解氧在膜表面还原成过氧化氢(H2O2),进而在Fe2+的催化下产生羟基自由基(·OH),以达到降解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X)的目的。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X 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对电芬顿膜形貌及元素价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膜内部存在微孔结构,膜表面存在铁离子,利于H2O2的产生及活化。通过试验探究,发现在施加电压为-1。0 V(vs。SCE)、pH值为3、SMX初始质量浓度为600 μg/L的条件下能够去除96。5%的SMX。根据猝灭试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测试,得知·OH是反应中存在的主要活性物种。此外,Fe-PC-CNT中空纤维膜在4个循环后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研究可为去除水环境中的抗生素提供方案。

    环境工程学电芬顿羟基自由基膜过滤磺胺甲噁唑

    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字技术的调节作用

    郭相春钟驿林张红霞贾晓铭...
    3646-3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金融是抑制污染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利器。为客观评价绿色金融治污效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越明显,即绿色金融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环境污染,而且对周边地区环境污染也起到了抑制作用;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与环境污染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可以增强绿色金融的治污效果。因此,不仅要注重绿色金融发展,增强区域间绿色金融协调性,还应强化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学绿色金融环境污染治理数字技术

    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机制设计及演化路径分析——以新安江流域为例

    杨霞何刚张世玉赵疏航...
    3659-3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和演化路径,采用协同学和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两方联合和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稳定性分析明确系统均衡状态;仿真分析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及该流域杭州-黄山市水污染治理案例,廓清协同治理作用路径和实现策略。研究发现: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蕴含属地治理和府际治理的统一,横纵向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核心外部因素是引入中央政府积极督察;中央政府督察需结合不同博弈主体收益成本变动和不同博弈阶段,适时调整投入规模和督察力度,两方属地治理督察力度不宜过低,三方府际治理督察力度应适时下降;排污权交易和双向生态补偿-奖惩机制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博弈主体治污动力,推动水污染积极治理行为实现,但案例中二者涉及子要素投入比例仍需优化。

    环境工程学演化博弈水污染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协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