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巴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巴楚医学
三峡大学
巴楚医学

三峡大学

季刊

2096-6113

bachuyixue@126.com

0717-6488231

443003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83号

巴楚医学/Journal Bachu Medical Journal
查看更多>>《巴楚医学》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加强医学科技的传播与交流,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杜真席祖洋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288例ATAAD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院内死亡组(n=30)和生存组(n=258),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将患者院内死亡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TAAD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率、白细胞计数(WB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OR=2.807,95%CI:2.341,3.365)、WBC>10× 109/L(OR=2.837,95%CI:2.360,3.410)、ALT≥40 U/L(OR=3.081,95%CI:2.525,3.760)均为ATAAD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60岁、WBC>10×109/L、ALT≥40 U/L均为ATAAD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生存危险因素

    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分析

    卢丁兰李科王强杨克平...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联合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就诊于荆州市中心医院的12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照是否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术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导管射频消融术(n=60),试验组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联合导管射频消融术(n=60).比较两组患者二尖瓣峡部阻滞成功率、术后房颤复发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患者二尖瓣峡部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33%vs 68.33%,P<0.001),术后12个月时,试验组的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00%vs 36.67%,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相较于单纯导管射频消融术,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联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疗效更优且远期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Marshall静脉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无水乙醇消融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淫羊藿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贾亮亮胡月琴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淫羊藿治疗心力衰竭(HF)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淫羊藿的有效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HF的潜在治疗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淫羊藿治疗HF的"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和Metascape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及靶点富集分析.依据AutoDock软件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淫羊藿治疗HF的潜在有效活性成分23个,潜在作用靶点70个.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淫羊藿可能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HIF-1)、T细胞受体、p53、Ca2+及PPAR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创伤反应、活性氧代谢过程、细胞迁移正调控、细胞运动正调控等方面生物学过程.分子对接预测提示,淫羊藿主要活性成分有6种,结合能从低到高依次为8-(3-甲基丁-2-烯基)-2-苯基色酮、木犀草素、山奈酚、槲皮素、脱水淫羊藿素、8-异戊烯基黄酮,这些活性成分与PTGS2核心靶点稳定结合,从而发挥治疗HF的作用.结论:淫羊藿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HF.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淫羊藿心力衰竭

    手绘导航在肺外周结节患者行支气管镜肺活检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家辉宋新宇熊晓琦乔林臣...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手绘导航在肺外周结节患者行支气管镜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支气管镜到达活检部位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2023年3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呼吸内镜中心接受径向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的116例肺外周结节患者,根据术前是否采用手绘导航规划路径,分为手绘导航联合径向超声组(手绘导航+RP-EBUS-GS组,n=60)和径向超声组(RP-EBUS-GS组,n=56),对比分析手绘导航在支气管镜肺活检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绘导航对支气管镜到达活检部位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手绘导航+RP-EBUS-GS组支气管镜到达活检部位时间明显短于RP-EBUS-GS组(6.32±3.10 min vs 8.89±4.09 min,P<0.001).以支气管镜到达活检部位时间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结节与支气管关系、所在支气管分级及是否应用手绘导航有明显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所在支气管分级及是否应用手绘导航是支气管镜到达活检部位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手绘导航在肺外周结节患者行支气管镜肺活检中可明显缩短支气管镜到达活检部位的时间,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肺外周结节所在支气管分级及是否应用手绘导航是支气管镜到达肺活检部位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手绘导航径向超声肺外周结节肺活检

    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淮付颖熊巧丽刘俊...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荆门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IPF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肺活量(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肺总量(TLC),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 TGF-β1(1.03±0.24 pg/mL vs 2.86±0.61 pg/mL)、TNF-α(5.63±1.62 pg/mL vs 9.38±1.55 pg/mL)、IL-6(58.56±3.39 pg/mL vs 64.87±3.19 pg/m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 6 个月后,治疗组患者 VC(3.89±0.69 L vs 3.14±0.71 L)、DLCO(61.93±6.59 L vs 55.64±8.30 L)及 TLC[4.42(4.27,4.53)L vs 3.84(3.65,3.91)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IPF,可降低血清TGF-β1、TNF-α、IL-6水平,改善肺功能,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补阳还五汤特发性肺纤维化细胞因子肺功能

    血清低水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临床意义分析

    龚敏莉罗微毕月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低水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病毒(HBV)DNA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就诊的低水平HBsAg患者408例,检测所有纳入患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V DNA载量检测及相关肝功能指标.结果:408例低水平HBsAg患者中,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且抗-HBs和HBeAg均为阴性的患者占比最高,共360例(88.24%);HBV DNA阳性共82例(20.10%),不同浓度HBsAg患者HBV 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HBsAg浓度在31~40 COI时,HBV DNA的阳性率最高(30.00%);不同浓度HBsAg时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HBsAg及HBV DNA对应的肝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水平HBsAg患者中,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且抗-HBs和HBeAg均为阴性的患者占比最高;HBsAg浓度不同时,HBV DNA阳性率也不同,但并不影响HBV DNA载量;HBsAg浓度及HBV DNA载量不同并不影响患者的肝功能.

    乙肝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DNA载量肝功能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KLK11的表达水平及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

    姚汝铖胡军郑军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组织激肽释放酶11(KLK1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2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收集所有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KLK11低表达(n=65)和高表达(n=87)的免疫组化结果及其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存在KLK11低表达及高表达;KLK11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KLK11低表达组患者(P=0.003);肿瘤中-低分化(HR=3.447,95%CI:1.542,7.707)、肿瘤>3.0 cm(HR=4.452,95%CI:2.094,9.465)、TNM 分期为 Ⅱ 期(HR=14.840,95%CI:5.284,41.680)/Ⅲ期(HR=27.880,95%CI:9.419,82.550)、有门静脉侵犯(HR=4.929,95%CI:1.395,17.421)及KLK11高表达(HR=6.007,95%CI:2.270,15.895)均是影响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肿瘤中-低分化、肿瘤>3.0 cm、TNM分期为Ⅱ期/Ⅲ期、有门静脉侵犯及KLK11高表达是影响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胰腺导管腺癌胰腺癌组织激肽释放酶11生存

    发热患儿合并热性惊厥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胜泉马加威张维红华颖...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发热患儿合并热性惊厥(FC)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人民医院2023年1月-2023年6月门诊收治的40例FC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门诊80例发热但未出现惊厥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热患儿合并热性惊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围产期缺氧、FC家族史、缺铁性贫血、血钙、血锌、25(OH)D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产期异常(OR:24.095,95%CI:11.329,51.244)、有FC家族史(OR:5.073,95%CI:2.276,11.309)及合并缺铁性贫血(OR:6.271,95%CI:3.601,10.921)是发热患儿合并FC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钙(OR:0.470,95%CI:0.311,0.708)、高血锌(OR:0.466,95%CI:0.379,0.575)、高 25(OH)D(OR:0.653,95%CI:0.495,0.864)是发热患儿合并FC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患儿围产期缺氧、有FC家族史及缺铁性贫血是发热患儿合并FC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钙、高25(OH)D及高血锌则是独立保护因素.

    发热患儿热性惊厥影响因素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Meta分析

    田书梅魏永婷席祖洋陈春...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中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3年8月30日关于TEAS治疗老年手术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篇文献,共2 64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TEAS能降低老年患者术后POD的发生率(RR=0.46,95%CI:0.38,0.56),接受骨科手术(RR=0.50,95%CI:0.40,0.63)、腹部手术(RR=0.41,95%CI:0.25,0.65)及肿瘤手术(RR=0.33,95%CI:0.19,0.57)的老年患者术后POD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均P<0.001);TEAS 术中全程(RR=0.39,95%CI:0.29,0.53)或延续到术后(RR=0.52,95%CI:0.36,0.75)可明显降低老年患者术后POD发生率.结论:TEAS可有效降低行骨科、腹部及肿瘤等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POD的发生,TEAS术中全程使用或延续到术后均能有效抑制老年患者术后POD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经皮穴位电刺激老年患者术后谵妄meta分析

    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

    李婉莹张齐娟段婉娥余晗...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包括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维普(VIP)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3-2023年,纳入数据库中所有比较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所有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RCTs,包含1 329例患者,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OR=5.23,95%CI:3.28,8.34,P<0.001)、Fugl-meyer 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MD=5.01,95%CI:4.05,5.97,P<0.001)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Barthel 指数(ADL)(MD=11.58,95%CI:4.68,18.49,P=0.001),降低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分(MAS)(MD=-0.33,95%CI:0.47,-0.19,P<0.001).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缓解肌肉痉挛,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针刺疗法康复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