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病毒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病毒学报
病毒学报

侯云德

双月刊

1000-8721

bdxb@chinajournal.net.cn

010-63536460

100052

北京西城区迎新街100号

病毒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登载内容为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和病毒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读者对象为病毒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病毒学的医务工作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MEDLINE、MEDLARS数据库,《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等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已经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主要栏目有论著、简报、综述、述评、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大陆乙脑病原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梁国栋
    671-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脑病毒为黄病毒科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而感染人畜动物,引起巨大公共卫生负担.我国自20世纪40年代即分离到乙脑病毒,此后在病毒分离、传播媒介、疫苗研发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取得极大进展.本文在回顾我国乙脑病毒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我国乙脑病毒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内容等,以推动我国乙脑病毒研究进一步发展.

    乙脑病毒乙脑蚊虫乙脑疫苗病毒感染机理

    新型冠状病毒S1、S2和NTD抗原特异性B细胞及其亚型标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宋彦丽杨惠洁赵玉秀鲍春婷...
    679-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S1、S2、NTD蛋白特异性B细胞及其亚型的标记技术,该技术可通过与流式细胞术联用检测抗原特异性B细胞及其亚型含量,或与10 ×免疫组库联用对抗原特异性B细胞进行测序.首先,测试最佳蛋白使用浓度:将生物素标记的S1、S2和NTD蛋白按照600 nmol/L、1 200 nmol/L、2400 nmol/L、3600 nmol/L和4 800 nmol/L分别与荧光素-亲和素偶联,通过流式检测S1+CD19+B、S2+CD19+B、NTD+CD19+B细胞占比,确定不同蛋白对应的最佳使用浓度;进一步优化生物素-蛋白与荧光素-亲和素的比例:将检测生物素-蛋白与荧光-亲和素的摩尔比分别按照4∶1,5∶1和6∶1比例测试,对小鼠脾脏 S1+CD19+B、S2+CD19+B、NTD+CD19+B 细胞及 S1+CD19+CD27+B、S2+CD19+CD27+B、NTD+CD19+CD27+B细胞的检测效果,优化荧光素-亲和素的最佳使用量;通过测试BV421、Super Bright 600、PE、PE/Cy7和APC等荧光对小鼠脾细胞的非特异结合能力,选择非特异结合较弱的荧光;根据筛选的荧光,给生物素化的S1、S2和NTD均标记PE和APC荧光,建立检测这3个蛋白特异性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方法,并测试带核酸序列的荧光素-亲和素对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检测效果,测试该方法的稳定性.S1、S2和NTD蛋白浓度分别为4800 nmol/L、3 600 nmol/L和3 600 nmol/L时,对B细胞的检测效果最佳,且对阴性小鼠的染色效果较低;生物素-S1蛋白与荧光素-亲和素的最佳摩尔比为6∶1时,检测结果最佳;生物素-S2蛋白、生物素-NTD蛋白与荧光素-亲和素均在4∶1时,检测结果最佳,且在该浓度下BV421、APC、Super Bright 600、PE与细胞的非特异结合较弱;建立了一种检测SARS-CoV-2 S1、S2和NTD抗原特异性B细胞及记忆B细胞的方法,通过对一批样本的重复3次检测,发现该方法较为稳定,CV值≤ 20%.通过抗原特异性B细胞标记技术,实现了对SARS-CoV-2 S1、S2和NTD蛋白特异性B细胞及其亚型标记技术方法,并且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用于与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特异性B细胞及记忆B细胞和10 ×免疫组库测序联合使用.

    流式细胞术生物素-蛋白荧光素-亲和素新型冠状病毒抗原特异性B细胞

    孟鲁司特钠抗鼻病毒RV-1B感染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肺组织纤维化作用的机制研究

    于海英刘娜
    687-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为介导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感染支气管哮喘的受体之一,在气道反应性、肺及支气管损伤、炎症因子的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孟鲁司特钠可缓解气道反应性,减少肺和气管损伤,同时具有抗炎作用.孟鲁司特钠是否可下调ICAM-1从而预防HRV感染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尚不清楚.本研究以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给药组、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给药组(N=30).模型对照组、模型给药组小鼠构建RV-1B感染支气管哮喘模型,模型给药组给予孟鲁司特钠干预.正常对照组、正常给药组为正常小鼠,正常给药组给与孟鲁司特钠干预.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RV-1B拷贝数,测定肺泡灌洗液中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4(Interferon-4,IL-4)、白细胞介素-13(Interferon-13,IL-13)、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 1 型抗体(Cysteinyl leukotriene receptor 1 antibody,CysLT1)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检测肺组织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凋亡水平.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肺泡间隔及支气管中观察到胶原纤维过度沉积,肺泡腔有红细胞渗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给药组小鼠肺组织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少,肺泡腔红细胞渗出减少.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给药组小鼠肺组织中HRV拷贝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两组各时间点的HRV拷贝数无明显差异.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给药组小鼠肺组织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OS凋亡指数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给药组肺泡灌洗液IFN-γ水平明显升高,而IgE、TNF-α、IL-4、IL-13和CysLT1水平均明显降低.因此,孟鲁司特钠可下调RV-1B受体靶点ICAM-1的表达,促进EOS凋亡、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RV-1B感染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

    支气管哮喘鼻病毒细胞间粘附分子-1孟鲁司特钠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胞

    天山堇菜提取物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包蕾刘燕耿子涵王雪...
    695-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天山堇菜提取物的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药效,探索其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采取甲型H1N1感染小鼠致肺炎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达菲组、天山堇菜提取物320、160、80 mg·kg-1剂量组,检测肺指数、肺组织病毒载量、肺组织中免疫因子、脾组织中免疫细胞Th1/Th2、Th17/Treg比例、脾组织中NK细胞百分比和激活量;进行肺部病理学观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指数显著升高(P<0.01);病毒载量显著上升(P<0.01);TNF-α、TGF-β含量显著升高(P<0.01),IL-17A、IFN-γ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IL-12基本无差别;Th1/Th2比例显著升高(P<0.05),Th17/Treg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脾组织中总NK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活化的NK细胞占比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间质出现大范围的炎症渗出,伴随明显的瘀血现象,且肺组织间质有粘液渗出.与模型组比较,天山堇菜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肺指数(P<0.05);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病毒载量(P<0.01);降低TNF-α和TGF-β含量,升高IL-17A、IFN-γ和IL-12含量(P<0.01);增加活化NK细胞数量(P<0.01);并能够改善肺组织病变情况.天山堇菜提取物能够通过减轻肺部损伤、降低病毒载量、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关键细胞因子以及激活免疫细胞等多重机制发挥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

    天山堇菜提取物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免疫调节抗病毒

    人GⅡ.14诺如病毒VLP抗原性及组织血型抗原结合特征

    欧阳瑄泽柴鹏弟宋敬东靳淼...
    705-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制备人G Ⅱ.14诺如病毒的(Norovirus,NoV)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探索其抗原性与组织血型抗原结合的特征.利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人GⅡ.14NoV VP1蛋白,通过超速离心和分子筛层析纯化VLP;将VLP免疫动物制备兔多抗血清,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酶联免疫吸附(ELISA)进行抗原性评价及多抗功能验证;利用唾液结合实验检测人GⅡ.14VLP的糖结合特征;通过蛋白序列及结构比较分析GⅡ.14 P蛋白潜在的糖结合位.纯化获得人GⅡ.14 VP1蛋白,电镜观察显示可以形成结构较为均一的VLP;制备的兔多抗能与GⅡ.14VLP特异性结合,与检测的其他基因型VLP没有交叉反应;唾液结合实验表明GⅡ.14 VLP与人A/B/O/AB型别唾液都有较好的结合;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GⅡ.14P蛋白模拟结构与GⅡ.9最为接近,具有与GⅡ.9以及流行株GⅡ.4等相似的潜在糖结合区.本研究表明GⅡ.14具有较为广泛的唾液结合特性,通过序列比对和结构学方法分析了 GⅡ.14潜在的受体结合机制,为不同型别NoVs的流行监测提供了更多依据.

    诺如病毒病毒样颗粒组织血型抗原

    基于多重RT-PCR扩增与双链cDNA合成的A组轮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效果比较

    黄枝妙吴冰珊林琦林卫东...
    716-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A组轮状病毒(Group Arotavirus,RVA)全基因组单管多重RT-PCR扩增方法,并比较其与双链cDNA合成方法在RVA临床标本全基因组二代测序中的应用.对2022年某哨点医院的18份腹泻住院患儿RVA阳性粪便标本进行核酸提取,分别用单管多重RT-PCR扩增方法对RVA全基因组进行扩增,用随机引物对病毒核酸进行反转录及双链cDNA合成,最后采用Illumina平台对这2种不同类型的产物进行二代测序.用CLC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分析有效数据量、测序深度及全基因组覆盖度等参数,并用IGV软件查看全基因组测序深度覆盖轨迹.多重RT-PCR扩增产物测序和双链cDNA测序获得的RVA有效数据量分别为69.39%~99.83%和0.38%~92.99%,平均测序深度分别为10172×~68156×和35×~61783×,全基因组测序深度10×以上的位点覆盖度分别为98.93%~100.00%和86.28%~100.00%.从全基因组测序深度情况来看,多重RT-PCR扩增产物测序在同一个基因节段内部测序深度较为均匀,在11个节段之间测序深度差别较大;而双链cDNA测序在不同基因节段之间的测序深度较为均匀,但同一个基因节段内部靠近5'和3'末端测序深度较低.2种方法所获得的病毒核苷酸序列基本一致,部分基因节段在5'或3'末端100 bp区域内存在2个以内的核苷酸位点差异.在多重RT-PCR扩增方法中鉴于引物在不同基因型别间的特异性,对本研究中未涉及到的基因型别的扩增效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单管多重RT-PCR扩增方法和双链cDNA合成方法虽然各有优缺点,但均适用于轮状病毒全基因组二代测序在基层的推广.

    A组轮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多重RT-PCR扩增扩增子测序双链cDNA合成

    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柯萨奇病毒A10病例临床特征与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汤晶晶蒋芳王钰丁峥嵘...
    725-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柯萨奇病毒A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感染状况及其基因组特征,于2019年10月-2022年9月期间收集昆明市儿童医院门诊病例标本,分析CVA10相关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表现;对45株CVA10分离株进行完整VP1区和3D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生学研究;对25株CVA10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共在281例(13.32%)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出EV,其中68例鉴定为CVA10,男女比例为1∶1.06;1~5岁年龄组占比较高(67.65%);95.59%患儿伴发热症状;临床诊断以疱疹性咽峡炎(48.53%)为主.CVA10云南株与原型株及云南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6.0%~77.1%和90.8%~99.6%.VP1区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本地毒株均属于C2亚型,其中有41株属于Cluster 1,4株属于Cluster3;本地毒株在3D区域各分支间的分布趋势与VP1区大体一致.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与原型株相比,本研究序列在5'NTR端和VP4区出现了碱基的插入和缺失现象;P1、P2和P3编码区系统发育分析提示部分本地毒株相互间发生了多个型内重组事件.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CVA10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开展基于呼吸道疾病的肠道病毒监测对于了解其致病谱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呼吸道感染柯萨奇病毒A组10型测序基因特征

    薯蓣皂素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对柯萨奇病毒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吴海燕段伟静杨逢永
    734-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柯萨奇病毒B3(CoxsackievirusB3,CVB3)是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致病毒株,CVB3感染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与激活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有关.薯蓣皂素(Diosgenin,DG)通过抑制ERS减轻心肌细胞缺氧损伤,但DG对CVB3感染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分析DG通过抑制ERS对CVB3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培养心肌H9c2细胞并分组,对照组用不含药物和病毒的培养基处理,模型组用含有CVB3的培养基处理,不同浓度DG用含有10、20、40 mg/L DG及CVB3的培养基处理,溶剂对照组用含有对照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基处理,溶剂+模型组用含有DMSO和CVB3的培养基处理,溶剂+DG组用含有DMSO、CVB3及40 mg/L DG的培养基处理,激动剂组用含有ERS激动剂、CVB3及40 mg/L DG的培养基处理.检测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c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的含量,细胞活力A490,细胞凋亡率,细胞中ERS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 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C/EBP 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磷酸化 cJun 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ion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裂解型 caspase 12 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培养基中LDH、CK、CKMB的含量、细胞凋亡率、细胞中GRP78、CHOP、pJNK、裂解型caspase12的表达水平增加,细胞活力A490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DG组培养基中LDH、CK、CKMB的含量、细胞凋亡率、细胞中GRP78、CHOP、pJNK、裂解型caspase12的表达水平降低,细胞活力A490增加且DG浓度越高,上述变化越显著;与溶剂+DG组比较,激动剂+DG组培养基中LDH、CK、CKMB的含量、细胞凋亡率、细胞中GRP78、CHOP、pJNK、裂解型caspase12的表达水平增加,细胞活力A490降低.以上结果表明,DG能够减轻CVB3诱导心肌细胞损伤及凋亡,抑制ERS是可能相关的分子机制.

    柯萨奇病毒B3心肌细胞薯蓣皂素内质网应激凋亡

    生物样本中9型腺相关病毒结合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评价

    刘华凤曾杏梅董哲岳丰宇晨...
    742-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生物样本中9型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type 9,AAV9)结合抗体的体外检测方法,验证该方法的临界值、灵敏度、精密度、特异性和药物耐受性指标.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健康人血清、AAV9载体基因药物干预的小鼠免疫血清对方法的关键性能进行验证.该检测方法对人血清样本的筛选临界值(Screening cut point,SCP)是1.50,滴度临界值(Titer cut point,TCP)是2.46,确证临界值(Confirmation cut point,CCP)是45.75%,灵敏度是75.79 ng/mL,批间精密度变异为7.28%.未检测到5 μg/mL的抗AAV5小鼠单抗、抗AAV8小鼠单抗特异性结合AAV9载体.高、中、低浓度的质控样品均可耐受AAV9病毒颗粒的药物浓度为1×109CP/mL.检测5只给药小鼠血清,给药前血清AAV9结合抗体筛选阴性;给药后28d血清抗体筛选阳性;再经确证实验,28 d血清8000倍稀释后,AAV9病毒颗粒抑制率均>CCP,为确证阳性;测得抗体滴度是1∶128000~1∶256000.本研究建立的AAV9结合抗体ELISA检测方法符合《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要求,可用于以AAV9为载体的基因药物临床试验样本中AAV9结合抗体的检测.

    AAV9ELISA结合抗体生物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miR-154-5p/STAT3轴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高瑞娜赵晓燕杨文静李鹏丽...
    750-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通过miR-154-5p/STAT3轴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用含有1.3倍超长HBV基因组的腺病毒感染HepG2细胞,以正常HepG2作为对照(NC),记为HBV组和NC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BV组、NC组、稳定表达HBV的人肝癌细胞HepG2.2.15及人肝癌细胞HepG2中miR-154-5p表达水平.按照脂质体法将miR-NC模拟物、过表达miR-154-5p、过表达miR-154-5p+空载体 pcDNA、过表达 miR-154-5p+过表达 STAT3转染至 HepG2.2.15 细胞中,记为 miR-NC组、miR-154-5p组、miR-154-5p+pcDNA组、miR-154-5p+STAT3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TAT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54-5p和STAT3的关系.与NC组相比,HBV组内miR-154-5p表达水平降低;与HepG2细胞相比,HepG2.2.15细胞中miR-154-5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上调miR-154-5p明显降低细胞活性、克隆形成数、迁移率,并抑制了 PCNA、MMP2和MMP9蛋白表达.miR-154-5p靶向负调控STAT3的表达,且过表达STAT3可以逆转上调miR-154-5p对HepG2.2.15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乙型肝炎病毒通过降低miR-154-5p表达上调STAT3,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乙型肝炎病毒miR-154-5pSTAT3肝癌细胞增殖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