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论丛
北方论丛

傅道彬

双月刊

1000-3541

bflc@vip.163.com

0451-88060078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北方论丛/Journal The Northern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重视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重视黑龙江省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以文学、历史、教育研究为重点。主要内容有《红楼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东北现代文学研究、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等。本刊是首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

    覃喆李国泉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守正创新的理论传统。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禀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假如说推进理论创新的深刻本质存在于党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之中,那么,它的本质的现实性则主要通过特定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运用获得实现和表征。运用守正创新方法来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必须以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为前提,以坚持理论创新的问题意识为鲜明导向,把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作为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守正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在新时代更是具有了思想路线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守正创新方法理论创新规律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

    刘明辉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是一部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相结合,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正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积累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本质规定性与模式中国化相统一,目标连续性与步骤阶段性相统一,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等基本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历程成就基本经验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褚静涛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翻译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著《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郭沫若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与自由。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鉴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郭沫若认为中国要想实现工业化,应效仿苏联模式,由中央政府动员一切资源。郭沫若参加五卅运动,坚决主张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支持工人罢工,长期抗争,直至最后胜利。1925年,郭沫若撰《马克思进文庙》,通过马克思与孔子的对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孔子思想存在一些共同价值观,如公平、正义、共富。郭沫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郭沫若中国现代化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孔子思想

    中国未婚生育社会政策:从限制到默许

    高碧叶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未婚生育政策正在调整过程中,近年来对于未婚生育者给孩子落户、享受生育保险和津贴都给予了一定政策上的支持,凸显了中国对于未婚生育行为由过去的限制到现在的默许。在第二次人口转型过程中,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未婚生育的高增长率,这些国家在经济、就业、住房、税收、社会救济等方面对未婚母亲进行政策支持,十分有利地改善了未婚母亲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国未婚生育人口的增加,对未婚生育者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是大势所趋,也是符合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的。

    未婚生育社会政策社会抚养费

    龙山时代(公元前2600—公元前1900)"华夏"与"他者"之"共识"

    靖伟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山时代(公元前2600—公元前1900)以来,是中国各族"华夏"和"他者"(指非华夏族,但是日后融入大中华的其他民族集团,后文中"他者"之指代亦同,笔者注)族群之间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时期。此一时期是为以后中国各民族及华夏文化就政权实体形成这一问题而言,由"前中国"向"最初的中国""最夏的中国"过渡到"最早的中国"一类的中国各族文化共同体过渡。这样不得不让诸位换一个角度思考,跳出中原中心甚至某个具体考古学文化区域的影响,来看华夏和中国形成"共识"的意义和作用。整体把握公元前2400年至夏商周时代,华夏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大文化圈文化互动和演变,可能有利于解释"早期华夏"如何同其他各民族"他者"的交流和互动,以及逐渐形成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的"共同体"这一考古学现象。

    "华夏"与"他者"龙山时代多元文化"共识"

    于右任监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刘军平施星宇
    5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右任被尊为民国"监察之父",其监察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于右任将监察制度视作官民之间的调和法,并以弹劾权为核心,以其他职权为延伸,对监察职权的目的和内容进行阐释,说明不同时期进行监察活动的具体方法。他关注监察官员的选任与管理,也重视监察法制建设。这一系列独到的观点构成其监察思想的主要内容。于右任监察思想的当代启示:提升人民在监察中的参与度,强化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监察,增加特殊时期监察的灵活性,推进监察官与监察制度良性互动。

    民国时期于右任监察思想监察职权监察方法

    民国时期学者论法律学说

    宋鹏
    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学说作为人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律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地位一直以来都被实践所忽视。民国时期,现代法学研究初创,学者们基于主体、内容、形式等不同维度对法律学说的内涵有着不同理解。从狭义法律渊源——是否具备直接法律效力的角度,学者们并不认可学说的法源地位;而从广义法律渊源——构成法律的材料的角度,学者们则普遍认可学说是间接的法律渊源。实质上,前者已被包含在后者的语义之内。学者们通过将法律学说看作判例法、习惯法以及法理的一部分,间接赋予其法律效力的观点为学说的司法适用创造了可能。鉴于此,当前实务与理论上可以通过加强指导性案例对法律学说的适用,以及肯定法理与学说的法源地位的方式,逐步为法律学说司法适用的正当化与规范化指明方向。

    法律学说法律渊源法理法律效力指导案例

    基于价值链的中型房企业务财务体系研究

    陈振宁刘海生
    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典型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嵌入到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的各业务环节,构建了以拓展财务、设计财务、建造财务和销售财务为内容的房地产企业业务财务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推进了房地产企业在业财融合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价值链中型房企业务财务体系

    凡是锦囊,皆为妙计?——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早中期小说的"信中信"现象

    万海松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1870年前的早中期小说如《穷人》《双重人格》《九封信组成的小说》《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等中,普遍存在"文中信""文中文"和"信中信"的形式(本文统称为"信中信"现象)。这些在文体上属于书信的内容,叙事的层级等次不一,功能和效果也不尽相同。它们虽然并非都是提供现成答案的"锦囊妙计",但确实有利于操控叙事进程:有的是为了设置更多的复杂线索、转移叙事的核心,有的则是为了避开焦点、混淆视听、制造冲突,在故意设置的混乱背景中立体展现主人公的心理和思想。作为套叠叙事、亚文本或次亚文本的"信中信"现象,既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的书信体和类书信体书写,也是其小说创作中一种力求创新突破的叙事策略。

    陀思妥耶夫斯基早中期小说"信中信"类书信体书写叙事策略

    论约恩·福瑟戏剧中的虚实之美

    汪晓彤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实结合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之一。约恩·福瑟(Jon Fosse)的戏剧是虚实美学艺术的重要实践。他的创作以意识流手法为基本指导,以"写即是听"为理念支撑,注重作家与作品以及角色声音之间的虚实交互逻辑。在文学作品中,他将"写即是听"的理念信条转化为泛指称谓的程式书写、沉默停顿的静场效果、平行空间的并置呈现的实践路径。福瑟戏剧的虚实之美是他对解构主义文字学的汉字表意理念与挪威民间文化交互融通的艺术结晶。由于文化的差异,虚实理念在中西方经历了迥异的发展路径,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虚实理念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它并不是中西方文化的特定专属,而是中西方文化通过不同路径而最终共同实现的审美表达模式。

    约恩·福瑟虚实之美解构主义表意文化